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鲁中晨报  ·  涨涨涨涨!不少人后悔没多囤点…… ·  4 天前  
archrace  ·  竞赛 | 霍华德瀑布度假村设计竞赛 ·  5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挪威“借来的土地”装置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19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13 11:00

正文






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无益吗?


也有人批评说,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没有利益。

我本人是求生净土的,对“消极”“逃避”这两个词,我思考了,非常同意,我是消极,确实是逃避,但并不觉得有什么负面作用。因为消极、积极是相对的说法,比如,行善积极,就代表造恶消极,造恶消极,就代表行善积极;造恶积极,就代表行善消极。比如往右走是积极,往左走不就是消极吗?往右边走就逃避左边,但是向右边是进步。


净土法门也是逃避,逃避黑暗,逃避染污,逃避不安,逃避恐惧,逃避火宅,逃避谬论,逃避凡夫;走向成佛,走向净土,走向光明,走向喜乐,走向幸福。


这个世界的人没见过净土,没见过就代表没有吗?没见过是因为没眼睛,要会看。说春天,谁见着春了?春是什么样子的?春是见不着的。春见不着吗?春天一到,一看,每一片绿叶不都是春天吗?春不就在这儿吗?“在哪儿啊?”在树梢之上,在绿叶之中,每一片绿叶都是春的化身,都是春的气息和生命。


要见春,就要从绿叶来看。佛没见着,极乐世界没见着,念佛人就是春天的绿叶,从这就能见着,这就是极乐世界。你见不着是你没看到,把树叶子打开化验都没有在里面找到春,因为你不会看。念佛人在这个世界被称为人中芬陀利花,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净土的缩影。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六十岁的人体会更深。年轻人只知道进步,不知道退步。其实进步还是很浅显的,进步不需要学习,使劲往前拱,使劲往前挤,谁都会;退步是需要学习的,会抽身而退,就是有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我们退到极乐,整个十方法界就展现在面前了。如果不退,老是在挤,蜗牛角上一决雌雄,石火光中一较长短,老是在一个小地方计较。退是退到合适的地方。


“要弘废立”的“废立”


“废”这个字听起来有点刺耳,有人听到就说:“啊?你敢讲把佛法废了?你真是不得了啊!”有人这样批评。他不知道,这不是我们先讲的,而是智者大师先讲的。天台教判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废立”是智者大师先讲的。


很多事情打比喻才说得清楚,打比喻一听就很明白。先说明一下,有三点:


第一,废前有用故。为什么还要说?在废之前有作用,当然要说。


第二,废时未至故。废的时间还没有到,就不能废。


第三,已废显立故。通过“废”,才能把要“立”的法门确立起来。


打个比喻,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用莲花的三个阶段说明:


第一个阶段,“为莲故华”。首先长莲花,莲花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花好看,而是收里面的莲蓬子,这叫“为莲故华”。莲花瓣是要废的,但是现在一开就废,那将来哪有莲子收呢?这时就不能废,莲花瓣得把莲蓬包在里面。


第二个阶段,“华开莲现”。此前还不知道里面有莲蓬,莲胞胎在里面包着,根本都不清楚;现在一打开,莲蓬就出现了。这时还没到废的时候。


第三个阶段,“花落莲成”。最后莲子成熟,莲瓣脱落,“废权立实”,“花落莲成”,莲蓬孤立出来了,这就是真实教法。


如果以《观经》来讲,定散二善是莲花瓣,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修定善、散善,是方便教法,开始讲时真实的还包在里面,不知道要说什么;慢慢说到“华开莲现”,里面讲到下辈三品,前面十三定观的莲花瓣打开了,三福莲花瓣也打开了,然后讲到念佛,这叫“华开莲现”;最后付嘱持名时,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的莲花瓣脱落,说“持无量寿佛名”,这叫“废权立实”。


如果以建筑来讲,做柱子要钉模板,往里面浇灌水泥,模板是方便,是要废的,“要废的,那干吗还要钉模板?”不钉模板能浇灌柱子吗?为了浇灌柱子,所以要钉模板。水泥浇进去,还要保养一段时间,水泥凝固成型,模板就要卸掉——废了。“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这个作用。


也像登船,船很高,要架梯子,或离岸有距离,拿登桥廊往上一放,才可以过去。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开始没有还不行;有了之后,也不能在桥上站着,得走过去上船;要开船了,这时栏板就收起来,不可能还放在那里。这中间有必然的次第关系。


定散二善的作用,可依此来理解。


再辨一下圣净二门、要弘二门的这个“门”的意义。


为什么提这个字呢?因为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时,并没有说“圣净二门”,而是说“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门”只说了一次,“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就在净土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圣道门”,只说“净土门”。善导大师说“要门”,但没说“弘愿门”,而是说“弘愿”。这些都很有意义。


说“要门”“弘愿门”,特别是善导大师的书,说“一句一字不可加减”,“他没说弘愿门,你就敢说弘愿门,怎么能随便说呢?”“弘愿是门,要门也是门,两者都是门,不都平等了吗?”


“门”有不同的意思。我们所讲“要弘二门”的“门”,和圣道门的“门”以及要门的“门”,不是一个“门”。“门”有门径和门类两种含义。圣净二门的“门”是门类的意思,要弘二门的“门”也是门类的意思。就是分门别类的意思,这样讲起来比较容易简略表达:净土算一门,圣道算一门;要门算一门,弘愿也算一门。


如果以本来设定名相的“门”,它不是门类的意思,而是门径的意思。“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径是通路,是开门、关门的“门”,以这个门为出路。要门的“门”是出路的意思,是门径的意思,能入之门是定散二善,所入之要是一向专念。为什么用“要门”这个名相呢?善导大师立名相也有来源、依据,立要门,讲《观经》,密切相关的是最后结尾,阿难问: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阿难听了《观经》,他感到:“云里雾里这么多,找个要点,让我能受持,得到一个门,让我可以进去。讲了这么多,要点在哪里?”当然,他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就讲: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持无量寿佛名”是整部《观经》的法要。这个法要怎样到最后达到“持无量寿佛名”呢?就是通过前面的定散二善引导。所以定散二善是能入之门,一向专念是所入之要。这就是“要门”两个字对我们的启发。


弘愿本来就是所入的地方,不能再当作能入的门;论门类是可以的。弘愿就到净土了嘛,已经到家了,进了房子了;要门是开门的地方。“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的“门”,也是门径的“门”。“圣道”这个词用得非常好,道就是还在半路上,还在路上走,走啊走,要走回家。到了门口,怎么样?“僧敲月下门”,圣道走到后来,就走到了净土门,要敲了——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所以这些词用起来很考究。我们讲的“门”,有门径和门类的差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