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土斯民,就在世界屋脊另一边,等待着华夏后人们去寻访,去交流,去怀念。
中国人习惯把青藏高原称作“世界屋脊”,这自然没错。而作为青藏高原一部分的帕米尔高原,其中的“帕米尔”又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
若从“屋脊”与“山结”的相似性看,帕米尔高原作为地球上两条巨大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称作“世界屋脊”也不遑多让。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尔干,几个俄罗斯族人在一所东正教教堂内。
许多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族人都希望能够移民到俄罗斯,但现实远比理想难得多,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在俄罗斯并不受欢迎。
相对于中国主体部分,“世界屋脊”的另一边是欧亚内陆,是中亚五国,就其近边缘来说就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三个斯坦国。
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一名拿着玩具枪的小男孩在牧场里玩守卫家乡的游戏。
其中,塔吉克斯坦与新疆喀什隔着帕米尔高原,吉尔吉斯斯坦与新疆阿克苏隔着天山中梁,乌兹别克斯坦则在水草丰美的“费尔干纳”盆地与前两个斯坦犬牙交错着。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一名男孩推着一辆自行车站在清真寺门口。
不同于驰骋北方的哈萨克斯坦和僻处西南的土库曼斯坦,中亚另外三个斯坦国的首都(杜尚别、比什凯克和塔什干)离得较近,也容易混淆。
这时候你只要记得充满沙砾的塔什干是中亚最大城市,与另两个名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同属于中亚人口最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行了。毕竟,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国家都很小。
乌兹别克斯坦木伊那克,渔船搁浅在干枯的湖床上。木伊那克曾经是著名的渔港城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苏维埃俄国政府将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分流引进附近的干涸地带,用以灌溉他们所种植的棉花等农作物,导致咸海的水量骤减,面积急剧缩小。
在古代史上,这三国的主体民族各有其出名的祖源——分别是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的葛逻禄人(乌兹别克族),被葛逻禄打残的波斯萨曼王朝的余部(塔吉克族),以及曾干掉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吉尔吉斯族)。
吉尔吉斯斯坦巴特肯州,弓箭手在当地的乡村节日上进行射击比赛。赛马、摔跤和狩猎鸟类等牧民运动在当地十分受欢迎。
不过,在被俄国征服前,中亚三大汗国(浩罕、布哈拉、希瓦)均是多民族杂居,并没有清晰的民族国家意识。
1920年代,苏联划分了中亚几个新共和国的边界,延续至今。
从地图上看,分别源于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中亚两大河——锡尔河贯穿吉、乌、塔、哈四国,阿姆河一半是阿富汗与中亚的界河,下游则穿越土、乌两国;两大河最后都汇入日渐干涸的咸海。
看来,“一带一路”要让中亚重塑亚欧枢纽角色,还真任重道远。
在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比,几个男孩在建于苏维埃时代的防洪堤旁练习跑酷。
在摄影师镜头下,我们感受到“山国”吉尔吉斯斯坦的草原民族气息,发现乌兹别克斯坦人在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信仰间的来回切换,看到塔吉克斯坦饱受内战摧残的模样。
吉尔吉斯斯坦巴特肯州,两个吉尔吉斯人在当地的一个乡村节日上表演摔跤。
对中国人而言,这三个斯坦国的亲切之处还在于,它们的主体民族在中国都有对应的少数民族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出生的碎叶城,就位于吉国首都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从西汉到西晋以及唐代,塔吉克地区属于中国版图。
斯土斯民,就在世界屋脊另一边,等待着华夏后人们去寻访,去交流,去怀念。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2017年第21期的《南风窗》精彩内容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