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吃货研究所
【用科学来解答一切关于吃的疑问】 撸串喝啥啤酒最配?回复“啤酒”查看; 蓝色的肉你吃过吗?回复“蓝肉”; 想挑到最好吃的水果?回复“水果”; 夏天吃什么最解暑?回复“解暑”; 吃什么能越吃越瘦?回复“越吃越瘦”; 关注所长,多知道点不吃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数据文摘  ·  《封神2》崩的越惨,DeepSeek的刀就越锋利。 ·  2 天前  
软件定义世界(SDX)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5年前的演讲:一 ... ·  3 天前  
数据派THU  ·  独家|人工智能值得信任吗(附链接) ·  5 天前  
数据派THU  ·  LossVal:一种集成于损失函数的高效数据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吃货研究所

内地的过气网红瑞士卷,香港人专程到深圳排队买

吃货研究所  · 公众号  ·  · 2024-04-19 15:00

正文


前阵子,the Roll'ING一口气在深圳开了两家门店,这家专做瑞士卷的甜品店因为刚好撞上了清明节以及香港地区的复活节假期,一跃成为了城中新晋的“排队王”。


刚开业便处处充满了饥饿营销的感觉:分时段出炉,一人一次限购一卷,同一时段只能买到一种口味。想要买齐不同口味?不好意思,得重新排队。我 前前后后跑了三四次,终于集齐各种口味,现在来告诉你值不值得买。


省流版: 味道尚可但不惊艳,排队有技巧但真的大可不必。



01
营造饥饿营销氛围
/ 购买体验并不好 /

从开店之初,the Roll'ING就注定要走上一条充满争议的网红之路,不少经营思路都让人觉得十分熟悉,不用怀疑,它简直就是1:1照搬了另一家网红店KUMOKUMO芝士蛋糕的经营思路,而两个品牌公司也有关联,创始人为同一人。


对面的KUMOKUMO门可罗雀

先从门店来看,the Roll'ING占地20平左右,蓝白色的店面设计颇为吸睛,与前两年的流行色经典蓝很是接近。


大玻璃的设计让顾客能够清晰地看到后厨的操作:奶油打发、烘焙、涂抹成卷、甚至用尺子去量好每个卷的长度,每个步骤都强调手工现做,无形之中让顾客更有期待感与仪式感。


但在排队等候时,我发现虽然店内工作人员数量大,但流水线并不能充分流动起来,这就导致到了约定好的出炉时间,瑞士卷却仍未完成定型装袋,急性子真的看不了一点。


而且还有一个槽点:一人一次限购1块,但后厨一次只能制作一种口味的蛋糕卷,这就意味着每次到店购买是一种碰运气行为,假如真的犯轴想要购买3种经典口味,至少得排队3次,等上1个半小时(半小时出一炉)。

早上10点不用排队,但只能买一种口味,要想集齐3种口味,需要等到12点

有趣的是the Roll'ING在北京、上海等地均开设了分店,北京的小伙伴某次偶然经过,不仅不用排队,还买到了一盒有2种口味的拼配装……也许 等尝过鲜的年轻人散去,它又是一款昙花一现的网红单品了?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截止发稿前,深圳的门店已经不用排队了……


02
3种口味齐测
/ 竟然它最难吃? /

既然这么难买,那么它真有那么好吗?


先说整体试吃结果: 价格和分量是匹配的,性价比适中,蛋糕胚比较湿润绵密口感也不错,但奶油部分会过于甜腻,吃多了容易齁,建议多人分享。如果 不排队、想吃点甜品可以尝试,但要排上大半个小时等一份,真的大可不必。


the Roll'ING主打3种经典口味,我个人最喜欢60%至臻生巧瑞士卷,它的工序也是3种味道里最复杂的,售价也最贵(49元一份)。


蛋糕卷里含有60%纯脂巧克力,能吃到巧克力的香味,但不是入口即化的生巧口感。蛋糕卷表皮挤了巧克力酱,还撒了些生可可粉以提升风味,整体的巧克力风味确实挺浓郁,切一小块来吃的话整体口感和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另两款味道就比较一般了。法式浓醇芝士卷即原味,蛋糕胚的湿润程度让人怀疑没有做好定型而且有一点蛋腥味存在。在网上看到其他网友晒图也发现,如果没有及时冷藏,原味的蛋糕胚是比较容易塌陷的。



奶油中应该添加了卡达士酱来模拟芝士风味,但入口的感觉就是太太太太甜了,甜到在口腔中有发腻的感觉,不喜甜的人应该会接受无能。但北京的小伙伴觉得原味的奶油不甜,还挺惊喜。



同样褒贬不一的还有 黑金抹茶芝士卷。黑金的蛋糕胚估计是用了植物炭黑上色,它不被人体吸收,所以隔天上厕所见到一片黢黑,也不用太惊讶。这款的 问题在于抹茶奶油出品不太稳定,有些人能吃出香浓的抹茶味,茶味比较突出,但也有不少人反馈抹茶味又重又苦,还有些发腻,这一款也是某点评上踩雷率最高的口味,不推荐尝试。

双拼口味丨拍摄  呲呲

the Roll'ING标注自家使用了法式香缇工艺,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就是淡奶油加了糖以及其他调味后打发而成,在许多甜品中都有运用,并非独家工艺。



只是the Roll'ING给的奶油还挺多,从横截面看更像是一个圆筒中填入了奶油,而非传统造型的瑞士卷,对比山姆的瑞士卷就还挺明显的,只是有人认为 不如山姆的瑞士卷量大好吃。


另外the Roll'ING的出品可能有些不稳定。我在深圳买到的瑞士卷的蛋糕胚吃起来湿润柔软,不太需要咀嚼;但我北京朋友买到的瑞士卷蛋糕胚则又干又硬,用勺子敲击表面甚至有“邦邦”声。

虽然我个人觉得 the Roll'ING不值得排队买,但 对最近热衷“北上”的香港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在香港,瑞士卷被称为“卷蛋”,东海堂、美心西饼等面包铺早就推出过类似的瑞士卷,一整条得上百块,半条也得五六十,这么一比,the Roll'ING可太有性价比了。


无论是KUMOKUMO还是the Roll'ING,这类单一甜品的“护城河”并不高深,不仅容易被抄袭复刻,一旦新鲜感过去后,大众的复购欲也会大打折扣。 这次 the Roll'ING 能否打破网红店昙花一现的魔咒,不能仅靠香港同胞们的努力啊。

*本文未标注来源的照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苦饥饿营销久矣,有没有人管管!



你 可 能 感 兴 趣 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