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城名城保护
新玩法,老故事,发现更有趣的北京,认识守护古都的人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西城名城保护

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创业创新与文化复兴

西城名城保护  · 公众号  ·  · 2017-07-12 21:13

正文


“当了三年的胡同串子,我想带你听听市井中的吆喝、鸽哨,和你一起捏一只兔儿爷,来一场奇妙的胡同漫游。”


“作为土生土长的嘉义人,我想带你踏足游客罕至的原住民部落,听古老的传说,做一把部落的弓箭。”


京城胡同巷弄

 
 

阿里山原住民


       近年来,与“文创”相关的议题成为显学,不但文化创意产业被列入重点产业之一,民间各界也纷纷意识到文创的巨大潜力,期待借文创之发展,创造新的愿景与价值,为社会注入活力。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三者的内涵,各方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和切入点。但此次海峡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将目光聚焦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复兴与再生,期待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的进一步融合。


        2013年暑期,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联合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会首次发起并主办了赴台交流活动,参访台大、政大、交大、新竹清大等台湾高校,感受台湾校园文化和社会现状。


        2013-2016四年间,在清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共举办了七届海峡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及系列活动,并于2015年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中,与京津地区其他高校、台湾地区众多高校兄弟社团合作成立“两岸学生交流社团发展联盟”,旨在实现两岸青年自主交流之常态化。清华海协一向致力于践行“体验式交流”,延续两岸学生自主交流的核心价值,为两岸青年建立更为深刻和开放的交流对话平台,使两岸青年学子在直接对话机制下产生思想碰撞,实现真正的深度交流。




      历届海峡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主题


       2016年,由清华海协和台大台陆会主办的第七届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聚焦社区营造与都市更新,探索社区营造所生发的自下而上的居民行动对旧城改造的影响。2017年第八届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暨系列活动,将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在“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的文化板块中,探讨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


       本次实践主题为两岸在地文化创意产业调研,关注在地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扎根社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振兴偏乡经济,复兴本土文化,强化居民的乡土认同。活动将在北京、台湾两地进行,通过两岸青年对话论坛、高校参访、学生组织交流、企业机构参访、胡同及偏乡实地调研、学者专家座谈等活动形式,进一步了解两岸地方文化产业现状及趋势,探索文创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模式。

  

       此次论坛北京开幕式邀请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创始人秦思源先生,讲述声音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藏着老北京记忆的点滴声音,与各位听众探讨本土文化传承与再生的可能性。


主讲嘉宾

 


秦思源,中英混血,生于英国,现居北京,是一名艺术家、策展人和音乐家。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2002年,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2002年,迁至中国,并于2006-2008年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2014年,开始筹建声音博物馆,致力于真实地记录下老北京的声音与记忆。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8日对外开放。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前身是民国著名文人陈西滢、凌叔华的故居,也是民国前期北京重要的文化沙龙所在地。历三年建成的博物馆坚持展示厅、会客厅和议事厅的社区博物馆定位,共设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主题分别为胡同历史、人艺摇篮、近代教育、时代记忆、胡同名人、怀旧生活、世纪新姿及古韵精魂;多功能厅主要作为公众参与、文化沙龙、图书阅览以及社区居民开展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其中时代记忆展厅中的声音展厅部分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

开放时间:9:30-16:30,周一闭馆


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自主交流论坛开幕式

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3200

7月14日上午10:00-11:45


关注“清华海协”公众号,并在后台留言“姓名+手机号”即可报名。


 

THU-SACSE


倾听中国智慧  发出青年声音

搭建友谊金桥  共创两岸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