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才具备的“捕捉”特点,也使摄影和绘画在历史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效果。“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这个参与过程,是在时间流动中的,历史赋予摄影意义。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快照,还是结婚照、家庭合影、毕业照等仪式性摄影,都是有“纪念”意义的,这暗示着是在其成为历史之后来翻看它们获得的意义,这便是怀旧。“此时此刻”因变为“那时那刻”而充满了感染力
。桑塔格对此说:“摄影是一门挽歌艺术,是一门黄昏艺术。”
我十分欣赏桑塔格在这一点上的分析。人们似乎有一种怀旧的天性和欲望,或愉悦或伤感,都充满吸引力,照片作为怀旧的物件吸引我们,我们按下快门,既有一种仿佛留住了什么的权利感,又有创造了怀旧物件的满足感。怀旧的心态,也在影响拍摄题材和角度。正在被吞噬的、脆弱的大自然;逃脱不了消失命运的印第安人……是19世纪怀旧的经典题材。而绘画在内容上的怀旧则淡很多,绘画相对于摄影更主观,它没有权威使人们把画中的场面当作历史中某一瞬间的定格。儿时的肖像可能并不会引发成年后的他多少怀旧之情,因为画中的他并不是他生命里的一刻,而照片,却被认为是。历史同样使某些画作变得珍贵,在著名画家过世后,他的画的价值可能会上升很多,他的画也会引发人们一些怀旧的情绪,但这是由于画作的独一无二性,由于原件和复制件的价值差异而赋予的价值,由于无法再出现该画家所画而引发的怀旧,与历史赋予“定格瞬间”的摄影的意义不同。
摄影捕捉现实的特点还带了摄影与绘画另一些方面的不同:摄影向未在场者在证明不同于眼前现实的存在,“使我们参与,同时确认疏离”;而绘画所创造的世界是相对独立的,它既不会使人感受到他看到的是真实世界的面貌,使人参与,而由于非真实,也不存在“不在场证明”的说法了。
追星族们把明星的海报贴满墙壁,以拥有照片的复制件作为一种参与方式,同时贴海报也是一个“偶像化”的过程,证明了距离的存在;我们在看灾难照片时产生的痛苦感受是一种参与,同时也庆幸我们不在那里。显然,明星的肖像和关于灾难的画作,是没有这种效果的。
此外,摄影在社会控制方面所起的功能也非绘画所能提供
,摄影与现实的亲密关系服务于权利,绘画与权利却是逐渐疏远的。
摄影与绘画相比,是更民主的。摄影向观众保证艺术不难,对期待摄影又畏难的民众说:“你按快门,其余的交给我们”,简单易操作促使摄影的工业化,亦是民主化;而绘画,无论是观赏还是作画,都要求比较高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简化这精致的艺术。摄影的可复制性,拍摄者是受忽略的;美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对于某个画家的归属,也是
摄影的民主和美术的精英的对比
。传统美术在内容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精英特点,“它们暗示着一种题材的等级制,由一个人创造;它们暗示着一种题材的等级制,有些表现对象被认为是重要、深刻、高贵的,另一些是不重要、琐碎、卑劣的”,而摄影在题材上无等级之分,甚至更偏爱琐碎的以表现其民主性。现代社会标榜为“摄影爱好者”的人一定远比“绘画爱好者”多。然而,民主的摄影与精英的绘画并非各自为政,固守特点,它们在互相影响。
摄影在绘画中汲取。摄影师在美术作品中学习构图、色彩等等,早期的人物摄影,很多都在模仿肖像画的布置。绘画也在学习摄影,摄影对琐碎卑微事物地关注启发绘画,拓宽了绘画题材,在摄影影响下,绘画更关注光的布置,研究透视……
摄影与绘画虽然有许多差异,但它们作为图像,作为艺术的可能,又有大量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