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莞阳光网
东莞阳光网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管、东莞广播电视台主办,是以新闻资讯为龙头,集专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强势媒体,是东莞四大媒体之一。2012年3月13日,东莞阳光网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今天开始!广东深夜官宣 ·  2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TikTok已正式停止在美服务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12306回应“乘客伪装学生身份抢票”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国内首个男性HPV疫苗上市,预计年后广州可预约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粤桂黔 过大年】广西梦呜苗寨 “打同年”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莞阳光网

万万没想到!东莞这个村出了一百多位科学家、工程师!

东莞阳光网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3-25 11:49

正文



也许你在东莞呆了很多年

但你可能还不知道

在这么一个现代化建筑的村庄里

还有这样一片古建筑群

▼ ▼ ▼

邓屋村古建筑群被一大片现代建筑包围


和很多东莞古村落一样,

邓屋村古建筑群也被一大片现代建筑包围着,

如同一座孤岛,

虽然还有不少古建筑保留完好,

但也有不少已经颇为颓败


邓屋村航拍


邓屋村位于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往西北部。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有647年历史,2012年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当然,邓屋村最为知名,也最让东莞人骄傲的是,作为一座偏远的山村,该村近百年来,却涌现了包括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清、著名的治蝗专家邓锡鎏、中山大学土木工程教授邓盛仪等在内的10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堪称“奇迹”。其中中国土壤学和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邓植仪,中科院院士、中国激光科学之父邓锡铭,更是在中国科技领域中具有奠基性的顶尖科学家。


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清作品


邓屋村古建筑群位于村南门路、东门路等主要街道,包括北门、南门、麻石路二段约150米、古井四口及清末民居近200间,以及邓氏宗祠、文帝庙、邓植仪祖居、邓仲硕故居、邓屋村炮楼等古建筑。


邓屋村古建筑群门楼


北门楼面阔4.2米,进深6.5米,为硬山顶,封火山墙。和很多古村一样,邓屋村原本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楼,但如今只剩下北门楼和南门楼了。


邓屋村北门楼


南门楼跟北门楼规格一样,但稍微气派一点,它有一块红砂石的匾额,刻着“坤元门”。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这小小的门楼,竟有 “坤方远接沧浪水,元门高摘斗牛星”的楹联,真是霸气外漏。据史料记载邓屋南门楼是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854年)所建,是按当时邓大林(进士及第)提议定方位,作对联,并挖造南门塘及建围墙。


邓屋村南门楼


按照八卦,坤为地,为母,卦位系指女性的涵义,因此这里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说法:娶媳妇从南门楼进入本村的话,日后能够成为相夫教子之贤妻良母。


也许,正因此南门楼建立后,邓屋村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风俗:凡娶媳妇必须由南门楼进入本村,如果邓屋村的男丁娶外地女子为妻的,新娘坐花轿入村时,需在南门楼前停下,步行穿过南门楼,而后在“众人厅(邓氏宗祠)”前点燃三响礼炮,新娘才会被接进夫家。


南门楼上的匾额


走进古村中,你会发现,邓屋村那仅存的200座传统民居也是典型的广府民居:坐北向南,青砖砌筑墙身,板瓦覆顶,木构梁架,封檐板雕花精美,头门檐下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邓屋村古建筑


邓屋村原建住宅,从围面前向上有九排房屋,每横排房屋有一条巷共八条巷,建有四条直巷,这十八条巷全是麻石路,为村民出入道路,至今仍保存完好。村内现存4口古井,用麻石和青砖砌成,井口为八卦形状,井口宽直径两米,深五米;井水虽可饮用,但为村民安全着想,现已全部架设护栏。


麻石路,“泥土的歌者”邓植仪所铺盖的


因为长期闲置,不少古民居出现了损坏,其中包括文帝庙


在东莞古村中,文庙是非常罕见的。或许正因为如此,邓屋村一直以来都是东莞东部一带有名的文化村,近百年来,涌现了10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除了中国土壤学和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邓植仪,中科院院士、中国激光科学之父邓锡铭这两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之外,还有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清、著名的治蝗专家邓锡鎏、中山大学土木工程教授邓盛仪等。


村内的碉楼


其实,邓屋村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穷村,邓家祖辈务农为生,直到邓庆云出现才扭转了乾坤。邓庆云儿时曾经做过某富家少爷的陪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等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就大力鼓励后代读书,其儿子邓植仪、邓鸿仪、邓盛仪都曾经出国留学,才让邓屋村这个偏僻的小农村逐渐演变成一个科技人才大村,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


邓植仪


文庙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当时孔子图像在村里很多,村里孩子大多在六七岁便会拜孔子,在私塾、文庙和家里都拜。南方日报2009年的报道中记载着该村老人邓根喜的回忆:他10岁时(1941年)的一天,公鸡刚打鸣,其爷爷就叫醒他,让他端着饭踩在梯子上去吃,寓意步步高升,然后背着他到私塾去拜“孔圣先师”图像。


有如此浓郁的文风,邓屋村自然有了钟灵毓秀的人文基础了,奇迹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老屋上贴着新对联


对于古村落而言,宗祠是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古村从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邓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重修于2010年。内供奉邓屋先祖帝德公与卢氏祖婆,富公与罗氏祖婆和邓屋村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祖公与祖婆。村民自发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和其他节庆在祠堂内上香。



据《桥头镇志》记载,邓屋村邓氏家族血脉来自韶关南雄珠玑巷,邓屋村原本叫做卢屋。相传邓屋村始祖邓帝德把二儿子邓富寄养在土桥芦桔坊(今邓屋村)邱氏外婆家,后携妻儿从石排水贝白面前围迁到邱氏处定居。


随着邓姓人口的不断增多,卢屋及附近的十多户卢姓、黄姓人口因单薄而搬离。80多岁的邓富,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取代卢氏以邓姓立村,旧称土桥。


邓氏祠堂全景


在邓屋村村史展览馆中,还有一项独特的省级非遗:凉帽。


相传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苏东坡为不让王朝云受日晒之苦,便请人编了此凉帽。因凉帽既遮阳扇风又美观,极受欢迎,客家妇女相习而用,沿袭至今。


凉帽


传说总是如此浪漫,但凉帽制作却殊为不易。它讲究精细,除了需要选竹、蔑、布、针线等材料外,还要经过十几道的工序才能做出。



这些凉帽因花纹的不同而有了好听的名字:满天星、禾围花等。有师傅还能织出“福禄满堂”“风调雨顺”等多种花样。


不同的妇女戴凉帽也有讲究,未婚女孩的凉帽花穗都是白色,已婚少妇的花带花穗是红色的,中老年妇女都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杂色。这些习俗让小小凉帽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文化内涵。


 “卖懒 ” 


“卖懒”是广东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除夕之夜,小孩子便手持鸡蛋、线香,到村旁“卖懒”,边走边唱“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接着小孩围着巷子转,把那支香插好,剥下蛋壳放在香下,把鸡蛋吃掉,蛋壳留下来寓意把懒惰之性从此“卖断”,以求在新的一年长得更加聪明伶俐。


小孩子卖懒是有个典故的。传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面,有一条大懒虫,它经常卷缩在蟠桃园里面,春天吸蟠桃蜜,秋天吃果实。有一个秋天,蟠桃大丰收,它又想去偷吃,王母娘娘知道以后,大发雷霆,把大懒虫打下了凡间。话说这条懒虫下到凡间,就钻进了小孩子的鼻子里面,变成鼻涕虫。在小孩子晚上睡着的时候,它就爬到被子上,变成一条大懒虫。所以小孩子早上经常赖床。所以在年三十的时候,小孩子就要出去卖懒,以求在新的一年里面勤勤奋奋,不断进取。


邓屋村古建筑


主要人物介绍:


1,邓植仪(1888-1957),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土地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14年美国留学归国,二十年代曾协助孙中山参与创办了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先后担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中山大学教务长等职。1950年8月,受聘为中央农业部顾问,华北农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研究事业。著有《土壤学教材》、《广东土壤概况和土地利用分区》、《有关中国上古时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


邓植仪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曾亲往桥头地区考察潼湖的水利情况,对开发、改进利用潼湖水利提出具体建设性意见。1946年夏,邓植仪与桥头地区各乡土绅联名写信给东莞县政府,倡议在桥头墟设立一间中学。1946年9月,桥头农业职业学校在桥头墟东桥市正式建立。这是东莞县有史以来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 



邓屋村古建筑


2、邓锡铭(1930-1997)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光学、激光专家,中国激光科技领域的最早倡导与领导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技术秘书、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激光核聚变主题(416)专家组成员。


1960年首先提出在我国开拓激光科学技术新领域,并与王之江一起组织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1963年又主持我国第一台氢氖气体激光器;与国外同时独立提出高功率激光调Q开关原理。


1963年写信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倡议,建立激光专业研究所。


1964年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首届副所长。


近30年来主要致力发展用于惯性约束聚变的固体高功率激光技术,主持制成“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近年来该装置已为我国核爆模拟、惯性结束聚变研究、X射线激光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1988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特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负责研究技术报告105篇,专著1本。


邓屋村古建筑


3、邓鸿仪,1914年毕业于美国麻省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回国任职广东省建设厅技术官员,受委任筹办广东省第一间水泥厂。新中国成立后调到天津大成五金厂任厂长、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4、邓盛仪,字典初,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与其兄邓鸿仪在广州创办广东省第一间制钉厂、钢窗厂。抗日战争时期转到香港继续创办较大规模的制钉厂。钢窗厂,任董事长。钉厂所出产的歌型号铁定和钢钉,打破了外国产品垄断,还远销国内外。曾任香港中华工商总会副会长、会长,并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5、邓锡清(1935年至今),高级工艺美术师,邮票设计专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军委绘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后调到中央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从事邮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先后设计出《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年》、《刘少奇同志诞辰85周年》等十多套邮票,发行国内外。其中《工艺美术》被评为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三组荣获1990年全国最佳邮票,均获得表彰和奖励。



6、邓锡鎏,中央农业部植物保护局教授,著名治蝗专家。


7、解放后的工程技术人员:

邓耀荣——北京航空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邓国寰——佛山兽医大学副教授,

邓淦深——南京电子厂硅酸盐工业工程师,

邓德辉——广州人民机械厂厂长、工程师,

邓根喜——植物保护专业农艺师,

邓光荣——注册会计师。


8、邓佰稳,1957年出生, 13岁从父(邓万隐)学竹编手工技艺,现在是一间凉帽店的店主,他是桥头唯一做竹编工艺的本地人。他开始学做凉帽时正是桥头竹编工艺的繁盛时期。他从父亲那里学来了手艺,又传授给妻子和儿子。数十年来,他家就一直经营着竹编生意,在这家简陋的竹编工艺作坊里延续着桥头这门古老的工艺,见证着桥头民俗文化的变迁。今天他的凉帽依然保留了古朴的气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帽工艺也进行了一些改良,适应了当今女性的审美需求,这些竹编工艺品是东莞地区特有的,在其他地方是买不到的。在竹编工艺业日益萧条的今天,邓佰稳的竹编工艺品却能畅销各地。



来源 | 莞香花开

编辑 | 陈晓

主编 | 吴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