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久远的80年代,到如今的国漫纪元,有的人是不知疲倦的旅人,在独自感喟。太多的故事未曾说,太多的感动要分享。
“知道”(nz_zhidao)找了五个人跟你聊聊,关于国漫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1982年,林明美在《超时空要塞》里,婉转地唱出了一首《可曾记得爱》。那几乎可说是众多80后动漫爱好者,记忆中最动人的画面。
可曾记得吗?那代人,曾经彻夜不眠,捧读《七龙珠》《福星小子》《灌篮高手》……那代人, 曾经无数次惊叹于日漫的缤纷多彩,又无数次因为国漫的羸弱,悄然不甘。
35年弹指一瞬。
曾经的少年读者,已经纷纷转发起中产焦虑的故事。但有多少人会留意到,曾经那份有关国漫的梦想,如今正在照进现实?
杂志时代,中国动画一度苟延残喘,直至网漫时代,才重获新生。而现在,随着改编动画百花齐放,当bilibili开始为国漫单独辟出“萌战”专区,当弹幕上开始刷出“万水千山,陪你一起看”,许多人才发现,以《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为代表的国漫作品,也已经成为成为新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2017年,腾讯动漫APP上推出了经典国漫的“轻读版”,将一批沉淀多年,产生于杂志时代和PC网站时代的知名作品,改造为更适合手机移动阅读的形式。
可曾记得爱,与不甘?
我们和五个人,聊了他们和这些国漫的故事。他们是漫画原作者、作家、漫画工作室创始人、资深漫评人。从久远的80年代,到如今的国漫纪元,他们是不知疲倦的旅人,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感情。
1、《狐妖小红娘》
——“必须一直向前,这是我与读者共有的成长和陪伴”
小新:漫画家,《狐妖小红娘》作者
2008年,我大学毕业,怀着打小对漫画的热爱,进入了这个行业。
那时候,国产漫画市场已经进入了中兴期,但与此同时,纸媒日渐夕阳,我待的第一家漫画杂志,很快就倒闭了。再之后,《狐妖小红娘》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转进了腾讯动漫的网络平台。
从纸媒到网媒,不少人不适应,甚至不喜欢。但于我而言,却是一个愉快的新开端。《狐妖》一开始,碍于杂志的篇幅和受众各方面的束缚,在创作上不免缩手缩脚。但到了更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上,我发现,这次终于能放开手,去画自己真正想画的东西了。
很多读者留言说,看到王权富贵抱着清瞳,迈出重重禁制的大门时,哭得一塌糊涂。我自己又何尝不感慨呢?我和角色,同时冲破了那道大门。
所以我特感激网漫平台,它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一个月只能画一话故事的杂志不同,网漫的快节奏,带给作者的是更高强度的工作,也是更有效的自我磨砺。另一方面,杂志有它漫长的运作周期,作者对作品的调整和改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网络带来的及时反馈和高效沟通,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隔阂降到了最低。
我觉得,这是对创作者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画漫画,不是高深艰涩的艺术创作。我希望读者能更轻松地get到故事里的趣味。因此,不闭门造车,是很有必要的。
少年时代,我喜欢高桥留美子。《狐妖》最初连载时,也是搞笑风格的单元剧。但在平台变迁后,加上漫画到了更适合发挥的中期,我开始着手让故事的立意更深化一些,更青年向一些。这么做,不仅出于自己的偏好,也源于内在的压力。腾讯动漫上优秀的作品很多,米二老师的《一人之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特别钦佩。为此也时常去琢磨,怎么才能把自己的作品质量再提升一个等级。
毕竟,读者是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会成长到不满足于我当下的水平。所以身为作者,必须不是放养,而是开垦;必须不加松懈,一直一直往前走。《狐妖》连载五年了,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够陪伴着读者,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
《狐妖》一直在追问,爱情的梦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在这个主题里,藉着成长与陪伴的必由之路,真正的成人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会忌讳去思考,去展示它。
2、《一人之下》
——“成就大作的,是让人念念不忘的灵性”
王鹏:漫画家,动漫堂董事长
当年,我和米二都是在《知音漫客》上连载的作者。我刚创立“动漫堂”,手头的作品叫《御狐之绊》,米二比我早上刊,连载的作品叫《大爱》。
有天他突然加我QQ,说早年看过我画的画,蛮喜欢,所以想结识一下。后来,他的《大爱》被腰斩了,我听说他非常郁闷,就提出去北京找他,看看能不能加入我们。
那是2010年的秋天,我们在一条非常传统的北京胡同里见了面。他穿着西服和人字拖,靠在上岛咖啡的卡座上跟我们敲定了合作。
既然同意合作,那就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米二选了胡同里一家烤鱼的店,叫了两瓶牛栏山二锅头,没几口,四两酒就喝掉了。导致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喝,非常能喝。
当面接触,米二给人感觉就是这样嘻哈不羁,像从漫画里蹦出来的。但实际上,几乎公认的,他是个非常有创作才华和绘画天分的漫画家。更何况,以米二这种高强度的更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圈子里有目共睹。天分之外,他的勤恳努力同样令人敬佩。
《一人之下》广纳中国本土三教九流,其中的道家文化表达,非常精到。米二对传统道家流派颇有研究,最推崇的就是全真派的内丹术。但因为担心一些低龄或中二的读者受到影响,他在创作中尽量不去涉及到具体修行的过程。
尽管在作品内容上做出了极大的克制,这样的青年向漫画,仍然是我们一次跨越比较大的尝试。当时,工作室正面临转型,从纸媒时代的低龄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面向更成熟的大众读者。《一人之下》能适应这样的挑战吗?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而让好作品成长起来,有才华的好作者和有包容力的好编辑,缺一不可。
《一人之下》前期,连载了大半年,排名和热度都表现平平。所幸,腾讯动漫主编故乡和责编皓月不断向我们反馈,说《一人之下》目前反响比较慢热而已,不用过于担忧,作品的基调和世界观正在铺设中,后期会起来的。果然,去年,《一人之下》第一季动画播出后,全网动画播放量破亿,可谓一炮而红。
《一人之下》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极强的情感穿透力。
漫画讲求的是将角色经历的种种事件、波折,用心路历程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好的漫画,这种情感描写的穿透力是非常强的。
换句话说,漫画的细节决定一切。只要你笔下的人物和情感有足够的穿透力——富坚义博管那个叫“念”力,网文世界管那个叫“灵觉”“神识”或“神念”。总之,当这种情感突破某层境界时,就会产生一种灵性。
能够让读者念念不忘很多年的,正是这种灵性。想要成就大作,必然需要让人感受这种灵性。《一人之下》里,淋漓尽致,溢出画面的,也自始至终就是这种灵性。
3、《一人之下》
——“那种独有的共鸣感,就是文化的根”
马伯庸:著名作家
1993年,国内出版了第一本漫画杂志,叫《画王》。这本杂志不光连载日漫,还搞了个国漫短篇比赛。还是青涩少年的我,心动得很,只苦于画功太差,没法参加。但当时投稿的几个初出茅庐小作者,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分别叫颜开啊,姚非拉啊,什么的。
那也是我头次开始有国漫这个认知。原来中国也是有自己的漫画的,画得好的人还挺多。这就让我特别看好国漫以后的发展。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作者都成腕儿了。我某位十几年的故交,也成了腾讯动漫的主编,接触到《一人之下》,就是这么个由来。
《一人之下》本身让我着迷的是,它把古老中国的玄学体系,跟现代生活结合了起来,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些古老的职业,跟现代文明的种种细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我个人认为,一部漫画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当我们在说经典漫画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几乎都是在说这部漫画的角色。《一人之下》,我们会说冯宝宝、王也;《银英》,我们会说杨威利、莱因哈特,《七龙珠》我们说的是孙悟空、贝吉塔……最后你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给读者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烙痕。
不过说到底,《一人之下》和它的角色们,最吸引我的,还是专属于国漫的一种“接地气”。国漫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远比国外漫画来得深刻。不少日漫也会出现中国道士的形象,比如《三只眼》《GS美神》。但这些道士,就只是一个符号。漫画家除了给它画上个道士的帽子之外,并没有别的辨识度。《一人之下》《狐妖小红娘》这些作品不同,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描绘,专业,到位。它们在时刻告诉读者:这是一个你所熟悉的世界。
正所谓文化的“根”吧。这是我觉得最有共鸣的加分项。这种共鸣感,也是国外漫画——就算是经典漫画也好,都无法给予的。
4、《银之守墓人》
——“主角所面临的困难,也考验着我们自己”
灰仔:漫画家,《银之守墓人》主笔
知道《银之守墓人》要被改编动画的那天,我跟小伙伴们开心极了,大家一起吃虾庆祝!
毕竟,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嘛。
我们的团队,包括我自己,都是重度二次元爱好者。也因为这个,才加入了这一行。现在,《银之守墓人》登上光影舞台,我觉得特别骄傲——笔下的人物能够在大荧幕上有声有色的活动起来,相当于赋予了他更强的生命力。我们这些创作者,也越发干劲儿百倍了。
更何况,主角陆水银的CV,还是福山润。作为一个声控,我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银之守墓人》是部纯正的少年漫画,把电子游戏和盗墓探险结合在了一起。这个题材是不是特别有意思?现代社会嘛,网瘾少年是个非常有共鸣的话题,加上陵墓一直是探险者心目中的圣地之一,在这种神秘世界里闯荡,岂不美哉?于是策划选题时,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主角陆水银,是个在现实中的穷光蛋,突然在游戏里变成氪金大神,我觉得有种很带劲的反差萌。正因为这样,陆水银所需要面对的那些困难和冲突,也考验着我们。如何解决,如何表现,如何最大化地丰满这一切。编剧会通过情节和对话,让他的性格尽可能地立体起来;而我们作为绘制人员,则会仔细调试他的微表情和小动作,尝试更精准地表达角色的状态。
我们是团队作战,但赶起稿来,还是很辛苦的。一方面前期要和分镜师沟通,理解编剧的意图;另一方面,既要适当统一线稿风格,控制画面,又希望尽量能尊重团队每个人的画风。加上交接、上色……这些流程,很繁琐。不过,想到最终能呈现给读者好的作品,投入心血,也乐在其中。
加上有趣的事情着实不少。比如我们也会讨论故事里的各种包袱。尤其是像收藏家、铁墓这类很神秘的角色,会引发很多八卦猜测,大家甚至会各自搞出一些平行结局的脑洞,有的很正经,有的很奇葩,有的还很刺激……不过我们最靠谱的编剧大人,最后还是会给出一个最能令人惊喜的结果,并且,从这个结果延续到下一个令人在意的包袱……
参与创作《银之守墓人》两年了,通过这个故事和它的角色,通过这些团队的磨合,我们大家也在审视自己,并且不断成长——即便跳脱出漫画人这层身份,这本身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吧?
5、“读一部好作品,宛如梦回少年时代”
驰骋:动漫评论人,《新干线》系列主编
直到现在,用电子产品看漫画,都让我觉得不太适应。
毕竟没了油墨的芳香和纸张特有的手感,好像就少了点儿什么。何况,现在的我,顶多只会在微博上花几分钟看看四格或者条漫。年龄的增长,磨掉了阅读长篇的耐心,只让人的口味变得愈发刁钻。
所以花上整个下午一口气把《一人之下》追完,我自己都觉得吃惊。追忆少年时代,在某个周末下午,靠着枕头,吃着零食,沉浸在漫画剧情里,不觉天光已晚。这种任凭时间流逝的奢侈,已经许久没有享受过了。而如今,闲适不再,甚至会觉得——哪有那么多漫画,还值得我花时间去看呢?
老实说,我没那么喜欢玄幻题材。但《一人之下》于我,就好似政工干部将一名笃信宗教的宗教人士游说成了无神论者。
《一人之下》好在哪儿?归根结底,三个字:烟火气。压在主人公之上的龙虎山张天师,本该是神级存在了,但上面还有更厉害的组织,你猜是什么?旅游局。
是啊,谁说玄幻就要餐风饮露?没香油钱龙虎山上上下下几百口子怎么活?我对金庸的评价比古龙要高一点,大约也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够世俗,他的作品能看到天下、看到官府、更能看到生活、看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灌篮高手》之所以是杰作,不光是篮球画得好,要是没有樱木花道和流川枫补课考试的情节,让这些高中生无需学习,只要打打篮球、谈谈恋爱就可以撑满全场剧情,那么它也就无以被仰视。
如果《一人之下》中缺了精彩的现实白描和日常点滴,只是一味耍帅打斗,任他们打得天崩地裂,想必我看不过五十回就会弃坑了。盘亘于真实生活之中,才是作者最成功之处,也是我以为最为成功的中国风格的植入,更是我所欣赏的作品的风格所在。
如果可以,希望你大可像我一样,倒上杯自酿酸梅汤,摆上盘子干果,捧着PAD靠在躺椅上,舒舒服服放下一切烦心杂事,借着《一人之下》,步入一场神奇又接地气的玄幻之旅。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樱花和刀可以代表日本民族内在精神。当武士道精神发挥到极致,日本动漫就有点“过犹不及”,从此走上了魔幻道路。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从大空翼开始,日本体育动漫的魔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