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语音识别技术
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那是一双隐藏在不起眼角落的耳朵。小编想对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小伙伴们说一句,在案发现场取证的时候,这要纳入考虑了哟……
近年来,语音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Amazon Echo、Apple HomePod、Google Home等智能音箱大量上市,国内讯飞、阿里、腾讯也纷纷推出各自的语音平台服务。这些设备都是24小时开机状态,所有对话都会上传至云端储存,其中潜藏的安全风险,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可不知、不可不防。如何兼顾个人隐私与使用便利值得关注。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是设备装置与使用者之间重要的媒介,在各种使用界面中,语音用户界面(Voice User Interface,VUI)由于具有使用一般会话语言而不需学习过程、操作时不须动手、无须目视屏幕画面、可在安全状况下进行多个任务等诸多优点,因此相关技术研发未曾中断。
近来,更在语音识别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快速进展下,逐渐进入商用化阶段,尤其是Amazon Echo在2014年推出后,Google、Apple等也快速跟进,形成一股市场风潮。
大厂通过结盟加速应用发展
从Amazon、Google、Apple等大厂投入语音识别的状况分析,可看出各自不同的切入点与布局策略。以电商起家的Amazon从网络购物切入,提供搜寻引擎的Google从检索服务出发,而Apple的Siri语音服务仅是带动产品销售的附加服务之一。
整体观之,驱动语音使用界面普及的关键,还是在于各种功能是否完备,以及应用能否引起用户共鸣。由于单一业者独自开发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寻求策略联盟与外部合作,是市场卡位与布局策略中重要的一环。
两大平台业者Google与Amazon可谓典型代表,两者皆采用开放策略,积极建构生态体系。Amazon于2018年9月发表的Amazon Connect Kit,提供包含硬件模组与相关云端服务,以简化装置开发者处理连线、App开发与连接云端服务等作业。在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投入下,Amazon已累积了近2万种类似智能型手机App的功能,并对新用户提供使用指南(Skills Guide)等支援,扩大生态体系。
Google亦于CES 2019发表Google Assistant Connect开发套件,免除过去在开发Google Assistant对应装置时的复杂程序,以吸引应用开发商加入。该套件利用蓝牙提供装置与Google Home对接与传输指令,不须经由网关等中介装置,简化智能家庭网络架构。
对一般厂商而言,语音使用界面相关应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搭配硬件装置以及结合服务场域两种途径。硬件厂商可思考选择现有开放的Amazon Alexa、Google Assistant或微软的Cortana等语音使用界面,搭配自家硬件进行产品开发,以缩短产品开发流程,加速上市时间。
市场持续升温产品多元发展
根据Google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以智能型手机等装置,使用检索服务的用户中,有20%是采用语音方式,显示语音方式接受度不低。Amazon Echo在2014年推出后持续热卖,包含Apple HomePod、Google Home,乃至腾讯、百度、小米等中国大陆厂商皆积极投入,成为关注焦点。在CES 2019展会中,处处可以看到配备语音使用界面的产品,足以证明市场热度持续升高。
由于适合搭配语音使用界面的产品众多,举凡汽车导航╱音响、各类家电、照明等皆是,市场发展潜力看好。瑞典的家具大厂IKEA在2017年即推出支援Amazon、Google与Apple规格的声控LED照明系统,通过各家语音端末装置即可进行操控;后续将从智能家庭应用概念,依序开发其他家用产品。
美国家电厂商GE Appliances亦推出支援Alexa、具备声控功能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系列家电产品。Whirlpool则推出可通过语音控制的智能烤箱「Smart Countertop Oven」,搭配子公司KitchenAid的厨房专用智能显示器,结合自家专业主厨资料库,提供食谱、料理步骤等服务。卫浴品牌Kohler发表搭载Amazon Alexa的智能马桶「Numi 2.0」,配备蓝牙喇叭,具备播放音乐、语音控制座盖开关与问答功能。此外,也有厂商推出门铃、门口监视器、车库开关等智能门禁相关产品。
应用融入生活 安全风险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