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那些事儿  ·  妻子去世后,75岁老头想起了30年前前任?! ... ·  5 天前  
英国大家谈  ·  视频号平台开放广告投放啦!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YouTube屏蔽搅基内容被喷成筛子,腐国却"不男不女"从娃娃抓起…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17-03-21 06:10

正文

被很多人视为“开放”、“平等”和“自由”象征的YouTube,今天陷入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歧视风波!原因只是这个简单的“限制模式”(reistricted mode)


根据上面图片解释,所有被标记为“不适宜”(inappropriate)的内容在此模式下都会被自动隐藏。这不就是限制级的意思么……被限制的视频不会出现在搜索结果里,直接通过链接打开就会是这样▼


然而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眼尖的歪国网友发现,“限制模式”下许多跟LGBTQ群体相关的内容都被隐藏了。而且很多被隐藏的视频根本就不是什么限制级,比如承认自己受到同性女生吸引的▼

(英伦圈编译,原图截取自Twitter)


介绍自己变性人身份的独白▼

(图片来自Gizmodo)


或者一段题为《8个给我启迪的黑人LGBTQ+先驱》的鸡汤……感觉刚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剧组此刻一定很想跟YouTube撕一撕▼


与此同时网友还发现YouTube对于一些言辞激烈的恐同视频毫无反应,于是一言不合在Twitter上开起了“油管完蛋趴”▼


(英伦圈编译,以上2图原图截取自Twitter)


迫于网友们的声讨压力,YouTube今天站出来澄清说并没有任何歧视LGBTQ群体的意思,也并非所有同性恋/变性相关视频都在限制模式下被屏蔽,只有部分带有“成人性质”的内容才会中枪。


(图片来自Twitter)


如果还有对LGBTQ这个名词不了解的小伙伴,简要解释一下:它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变性人(transgender)和性别怀疑者(questioning)人群的统称。


然而以“腐”闻名的腐国人对此表示懵逼: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争论LGBTQ算不算“成人内容”、能不能让小朋友接触的问题?在这里“不男不女”已经遍地都是、见惯不惊啦!


英国的大学、公园、音乐节等等场合,常常能看到“性别中立”(gender neutral)公厕,男男女女同进同出面色自若▼


去年6月,包括40所公立小学在内的80所英国学校修改了学校的制服规定,一部分选择推行男女一致、不带性别特征的统一制服,另一部分则是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校服,男生穿裙子、女生穿西服都可以。真是消除性少数歧视从小做起……

(图片来自独立报)


而去年伦敦同性恋大游行时市中心统一替换成LGBTQ标志的绿灯,直到现在都还闪烁在特拉法加广场的四周▼


更别提英国最棒的艺术院校之一——伦敦艺术大学,校长Grayson Perry就是个爱穿女装、却有老婆有女儿家庭幸福和睦的直男大叔!

(图片来自每日邮报)


其实在性观念一向先锋的英国,早就已经掀起了“性别中立”(gender neutral)以及“流性人”(genderfluid)的性别思潮。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都是它表现在英国社会中的具体方式而已。“流性人”概念的兴起,正是现在英国社会对传统两性观念的一种挑战


一些小伙伴也许对“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有所了解,当一个人的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不相吻合,就会成为传统观念中的“不男不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别和性取向是相配的,这些人便是“顺性人”。对流性人而言,他们的社会性别是在不时变化的



对于从未质疑过自己的生物性别的人们而言,流性人的概念会让他们感到困惑。但是随着变性人越来越多地走到聚光灯下,“非二元性别划分”的概念正在逐渐令人接受。


中国小伙伴们非常熟悉的金星,还有美国超模Kendall Jenner生父Bruce Jenner接受变性手术后改名的Caitlyn Jenner,都是其中典型,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赞同。



非变性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流性人来定位自己。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美国歌手Miley Cyrus、英国作家Jack Monroe、英国歌手Eliot Sumner等等,他们都公开表示自己的性别是非二元的。


(图片来自Twitter)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性别已经不再是身份的一种固定标签。根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一份调查结果中,如今的青少年——Z一代(出生于1995年至2003年),81%的人认为不能用性别去定义一个人。


而J Walter Thompson Intelligence的调查则显示,在1000名13岁至20岁的人中,有56%表示他们认识一些性别中立者,通常称呼这些人的时候用“他们”或是“ze”;而这一比例在28岁至34岁的人中仅为43%。在13岁至20岁的人中,70%的人认为,公共区域应该再设置一些无性别卫生间,这一比例远高于21岁至34岁的人(57%)。



也许会有人觉得,“流性人”概念的推广,对于普通“顺性人”的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正是一部分人虽然对LGBTQ群体并不反感,却认为低于一定年龄的孩子不应当过早接触性别多元化的内容的理由。


当代社会对性别的划分越来越复杂。


英格兰儿童理事会曾做过一项调查,选出了一些13岁至28岁的学生,希望他们在25种不同的性别中对自己的性别做出选择,而这一调查却招来了强烈抗议。这些选择中包括传统的“男孩”和“女孩”,还有一些别的选项,包括“流性人”、“双性人”、“酷儿性别”(非常规性别)和非二元人。


对此,基督教协会的西蒙·卡尔弗特(Simon Calvert)表示,这样的调查会让参与的儿童产生“极其深的混乱情绪”。“我们不能用‘什么让男孩成为男孩,女孩成为女孩’的观点误导学龄儿童。”



但事实证明,性别多元化观念的普及,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性别认知的混乱。YouGov网站最近进行的调查就显示,英国60%的人认为自己是异性恋,同时也认为性倾向是一成不变的,并非二项选择。


更有观点认为,即使在所谓“传统”的男女二元关系里,性别多元理念也能够为性别平等添加助力。只有当社会不将特定的行为或性格特征标记为“男性化”或是“女性化”,才有可能让男性懂得示弱、女性追求独立,减少所谓直男癌直女癌的生存空间。


Lady Gaga曾经以男性形象宣传单曲,她和安吉丽娜·朱莉都是公开出柜的双性恋者。(图片来自Fox News)


总而言之,正如前面所说,在挑战传统男女二元性别划分这件事上,英国是一马当先走在了前面。性格中立者称呼“Mx”已被《牛津词典》收入,去年年底也曾传出牛津大学学生会鼓励学生们用中性的“ze”来替代传统的“he”以及“she”称呼的新闻。


(图片来自独立报)


当然并非所有国家当前的社会背景,都适合像英国这样立马让“流性人”、“性格多元化”理念风行。只不过在面对文章开头提到的YouTube风波时,就像年初金星在达沃斯论坛讲述自己变性经历时所说的那样,未来能少一些歧视、少一些标签。


(图片来自微博 @中国新闻周刊)


(英伦圈综编,编辑:Moo,部分内容转载自《欧洲时报》英国版与《英国电讯报》联合专版,其他参考内容包括BBC、独立报、新浪微博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