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意写作坊
分享写作技巧,交流写作经验,提供写作练习,给予写作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硅星GenAI  ·  DeepSeek开源周Day 2: ... ·  13 小时前  
硅星GenAI  ·  DeepSeek开源周Day 2: ... ·  13 小时前  
大数据文摘  ·  重磅新书 | ... ·  昨天  
Alibaba Cloud International  ·  跟随阿里云视角——看全球最大规模科技盛会LE ... ·  昨天  
Alibaba Cloud International  ·  跟随阿里云视角——看全球最大规模科技盛会LE ... ·  昨天  
数据派THU  ·  AAAI 2025 | ... ·  3 天前  
李楠或kkk  ·  俄美会谈,俄国给了美国什么???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意写作坊

在你创作的故事中,每个部分都应该有焦点

创意写作坊  · 公众号  ·  · 2018-02-20 18:04

正文


一部缺乏焦点的 作品 往往会露出马脚,通常表现为作品的内容、人物或者事件明显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在你创造的故事中的句子、段落各方面都应该有它们的焦点。


确保你的故事有焦点

在写作的时候,作者非常容易自我陶醉,欣赏自己的词语、句子和人物,形成自恋狂式的 “孤芳自赏”。然而在现实中它却并不这么可怕,作者往往不得不允许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自我陶醉。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自然发生、发展,去到自身“想要去”的地方,让人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让作品从其自身衍生出来。

另一个选择就是:作者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最初规划的大纲强加到作品上面,即便大纲已经不再适用。这种情况难免导致一种一本正经、板着脸、不自然的造作感。更有技巧的作者可以给文本戴上面具稍作掩饰,不过一种沉闷无力的氛围、一种自然自发性的缺失,则会在文本的核心处逗留,久久不肯离开。

作者的职责就在于要和自己的作品保持 “距离”,然后再以一种毫无怜悯的眼光回视作品本身。这种眼光对于语言的美感以及人物即兴之作的精彩之处视若无睹。这种眼光,即“聚焦”的眼光,必须极力探询,作品是否仍然在正确的轨道上?作品所做的是否正是一开始作者计划要做的事情?写作就像是给一条船掌舵: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你难免会时时遇到逆水行舟的情况(有时情况严重,有时逆流比较轻微)。纠正轻微的航向偏差是必需的。比如,你坐下来写信,结果信里说的却跟你刚开始准备写信时想说的话完全不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有没有写过这样的学期论文?

当然,有时候突然改变想法也是可行的。假如你中途突然顿悟, “发现”作品的内容之后就改变了航向,这是可以的。不过你必须掉转船头,返回起点,然后放弃那个现在看来离题太远的规划。突然改变航向甚至可以使你误打误撞地找到你想表达的内容的原始素材。但是通常这些素材还需要整理和筛选,或者重新打造。也许一个词、一句话,有时候甚至整个章节都需要这样做。

传统上,人们讨论的所谓焦点只是一种广义上的焦点,比如确保你的故事有焦点。不过很少有人知道, “找焦点”既适用于广义的说法,也适用于狭义的说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造就更好的 作品 。广义上的焦点就是一个人物,他是焦点的主人,他要能够用一个具体的主题或者画面登场,然后在 300 页之后,重新回到焦点位置上来,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其运动路线是可以想象的、弯度最缓和、最让人惬意的轨迹。

如果做得好,过渡部分将是平滑无缝的。实际上,这会让读者大吃一惊,读者会说: “噢,对呀。这 部作品 就是由此开始的啊。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读者会感觉不可思议,同时又感觉满意,因为它还是真实可信的。

读者会突然感觉,仿佛他所读的内容都有一个目标、一种更加重大的意义,原来作者引领自己开始的旅程竟然是作者刻意为之、蓄谋已久的。读者会突然感觉到,自己一直和 携手并肩,仿佛自己投入的时间得到了作者的尊重。这种先兜大圈子,然后再找出焦点的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做法,有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在前言中,有时则在尾声中。

在最狭义的层面上,维持焦点恒定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个别的章节、段落,甚至是句子。似乎人人都知道,任何作品都不是作者拍脑袋就横空出世的。你最初打算要完成的任务应该在作品的结尾处得到圆满解决,在中途则要紧盯着作品关注的焦点问题。不过,当考虑较小的片断,比如句子、段落和章节的时候,在这些地方焦点至少也是同样重要的,但是大家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每个章节就其自身而言应该被当作是独立完整的部件,假如有一家杂志要做一个文摘,它应该是现成的,对于段落和句子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章节结尾的地方,针对一开始确立的规划你是否给出了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许多 写作者 都没有,他们只管一路戒严、堵截。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感觉可以停顿一下的时候,他们就插入一个章节的区隔符号,有时候这个决定完全是主观武断的。一些作者常常问我:我的章节应该写多长?五页的篇幅是不是太短了?四十页是不是太长了?他们甚至连这样的问题都要问别人,这说明他们考虑章节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把章节区隔符号当作更大的情节规划的区隔符号。


当然,一个章节肯定是更大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不过也是其自身的组成部分。假如作者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章节,那么篇幅的问题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合适的章节篇幅就是按规划完成任务的必要篇幅。

段落的焦点同样重要,而且往往更容易被忽略。当然,其中总有暂时把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案搁置起来的空间,而且并非每个段落都会有一个完美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另外,在段落结尾处你要圆满解决自己在段落开头时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你就真的把这个段落变成了独立自主的段落。这样,当读者读完一段开始下一段的时候,你也能给读者带来满足感。

另一方面,一个缺乏焦点的 作品 往往会露出马脚,表现为作品的内容、人物或者事件明显脱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些东西被放进文本中却没有圆满的结局(或者较为罕见的情况是,一个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作者在前面根本就没有交代过这个问题)。这样的作品欠缺的是连贯性,经常离题万里。这样一来,作品总体上就给人一种 “散漫的”感觉。

没有焦点的 作品 的另一个症状出现在句子、段落和章节的开头和结尾,这些地方没有达到最大的力度,让人感觉稍微有点 “离题”。当然,假如写开头的时候作者的心里没有想到结尾,那么故事的发展怎么会维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呢?反之亦然。假如我们最后抵达的地方是我们穿过某些离题的丛林,而不是通过作者的意图焦点和逐级接续而抵达的目的地,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最高潮呢?

解决方案


●把 作品 中的所有事件都检查一遍(甚至是细枝末节),看看它们是否得到了圆满解决。往往作者引进人物的时候是因为需要,但是读者却从来没有看到在这些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他们引进的是一个悲惨事件,这个事件可能影响到这个故事,但是此后再也没有有关这个事件的任何消息。

●找出扎眼的离题内容。你知道是哪些内容,当你行使某种特权的时候,无论是武断训话的特权还是自我陶醉的特权,写出的就是这样的内容。有没有可以砍掉的东西?它们是否真的对故事情节或者创作意图有促进作用?

●看看你的开头,它是不是与 作品 的其余部分完全不沾边儿?我把这些开头称为“神经质的劲头”,这是作者的神经质能量突然引爆时发生的情况。写 一部作品 不容易,每当要落下一个字的时候,内心就会发出一百万个批评的声音,指出它浑身上下所有的毛病。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他们不得不设法应付诸如文体、视角和叙事之类的大问题。这可能让写作陷入瘫痪。因此自然而然地,许多作者都是带着一股神经质的劲头投入创作。

●最后,还要注意过分专注按部就班进行创作的危险。如果你的 文字 太干净、太整洁、太严谨、太完美,你也许就做得有点过了头,双眼只管紧盯前方的路况,因此你需要有些自由发挥或者离开本题的空间。请不要担心:如果你不喜欢开小差儿,可以把这些离题的内容砍掉。把它们当作一个帮助你深入其他问题或者可能性的核心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