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干眼症是绝症?要不移植个泪腺“平替”?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23-03-21 18:30

正文

《科学世界》典藏本——《图解中学物理》《图解人体手册》《图解中学对数与向量》新鲜出炉!点击文末图片即可登录科学世界微店购买。现在购买,立享 7 折优惠!

正文共1938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 用耳朵聆听知识~


注意看,这位男士叫阿强,正在用“得了绝症”为理由挽回妻子:


“什么病?”


“治不好,你要有心理准备。”


只见诊断书上写着仨大字——干眼症。


某种“绝症”(来源:《狂飙》电视剧)


干眼症真是“绝症”吗?要说难以根治的方面,确实也算“绝”,这是一种慢性病,但通过减少用眼、滴人工泪液等方式可以缓解。


干眼症的病因很多样。有的人是因为激素变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睑腺发炎或过敏性眼病。对另一些人来说,导致干眼症的原因是泪液分泌减少或泪液蒸发增加。据《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我国干眼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21%-30%,是除近视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


很多(但不是全部)干眼症是由于泪腺分泌泪液不足,但成年人的泪腺不会再生,要想恢复功能,移植泪腺可能是最有可能的办法。 近些年非常火热的类器官或许有望在治疗干眼症上取得突破。


想当泪腺的“平替”,首先得会哭


类器官,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体外培养的、含有多种类型细胞的、自组织的三维立体“迷你”器官。类器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跳动的心脏类器官(来源: https://www.labroots.com/trending/cardiology/20511/heart-organoids-contracting-chamber-created)


例如,肾类器官有滤过功能,肝类器官有解毒功能,心脏类器官能够搏动。今天介绍的泪腺类器官自然要能够分泌眼泪。


人工培养的泪腺类器官最早由荷兰Hans Clevers团队于2021年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1.02.024)。 Clevers老师是类器官领域的先驱,这个领域的发轫之作就是他那篇构建鼠小肠隐窝的文章,很多类器官领域活跃的学者都在他的实验室工作过。


构建泪腺类器官首先要从人体或小鼠取得泪腺组织,将其消化打散后,包埋进基质胶中。待基质胶凝固成胶装固体,泪腺细胞就获得了3D支撑。加入特定的培养基后,泪腺中的干细胞便能在多种生长因子和小分子刺激下进行增殖、分化,最终形成一个个泪腺类器官。


从人或小鼠的泪腺开始培养泪腺类器官

来源:Cell Stem Cell


就像前文说的,泪腺类器官除了必要的3D结构,最重要的是能够模拟真实泪腺,分泌泪液。


人能流泪,首先泪腺收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分泌泪液,再通过导管流出。但泪腺类器官没有导管,分泌的泪液排不出来,要如何检测呢?


研究者发现泪腺类器官在一些泪液分泌刺激物的作用下,尺寸会发生明显的肿胀 ,你可以理解为类器官分泌泪液又排不出去,把自己撑大了。


不过这种尺寸的变化到底是比较间接的证据。研究者又将培养好的泪腺类器官移植进小鼠泪腺中,发现类器官可以持续存活2个月以上。 中途再取出的时,他们发现类器官已经发育成熟,形成了含有眼泪蛋白的管状结构。 该发现为将泪腺类器官应用于干眼症治疗打下了基础。


将泪腺类器官移植进小鼠泪腺,一个月后产生含有眼泪蛋白的的导管结构

来源:Cell Stem Cell


无独有偶,2022年一组日本科学家同样在体外培育了泪腺类器官(参考文献[2]) 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中没有采用人或小鼠的泪腺组织, 而是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或胚胎干细胞开始培育泪腺类器官。 这么做的一大好处是解决了泪腺类器官的细胞来源问题,毕竟很难大量从人体取泪腺细胞。这样生产的泪腺类器官移植进大鼠眼睛附近同样能进行功能成熟,发育出导管。


从iPS开始经过39天的培养产生了泪腺类器官

来源:Nature


除了应用于移植,治疗干眼症,泪腺类器官也是进行泪腺生物学研究的好工具。 例如,刚刚介绍的两组研究者都发现,PAX6基因对泪腺发挥功能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发现有可能成为干眼症治疗药物发现的靶点。


类器官,大脑的“义肢”?


不光是泪腺,基于类器官技术的其他器官修复潜力也非常诱人。近日,一组美国科学家利用类器官技术在脑组织修复领域取得突破。


众所周知,大脑是哺乳动物的核心器官,大脑受损往往会导致身体某些重要功能的丧失。但面对大脑损伤,现代医学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缺胳膊少腿可以依靠义肢恢复部分机能,脑损伤又上哪找“义肢”呢?


类器官或许能带来希望。


研究者在体外培养出人脑类器官,并移植进大鼠脑部。这些大鼠的视觉皮层受损,但眼睛完好,模拟某些情况下脑部受损而失明的患者。


移植后的人脑类器官,依靠大鼠脑组织生成了丰富的血管,两者完成了整合,移植成功率高达82%。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用闪光灯刺激原本“瞎掉”的大鼠,人脑类器官产生了响应。 这说明类器官神经元正在被整合到实验鼠的大脑,并接管了其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


人脑类器官移植进大鼠脑部,并进行光信号刺激试验示意图

来源:Cell Stem Cell


相比于大脑的复杂功能,该系统还十分稚嫩。但无疑为脑损伤修复带来了新的思路。


要想通过移植泪腺真正治愈干眼症,抑或移植脑类器官治疗大脑损伤,大家可能还得等几年。 不过,相信随着类器官这种强大的体外模型逐渐发展完善,人类在器官移植、罕见病、癌症等领域会取得更多关键进展。


我是一个护眼小贴士


要想减少干眼症的患病概率、保护好视力,注意用眼卫生最重要。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半夜都不要躺着玩手机(划重点) (戳此看躺着玩手机的后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