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临证和思考
中医 无头衔 无职称 临证十余年 互联网 发散思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临证和思考

没等看病,就先有病了

临证和思考  · 公众号  ·  · 2024-04-23 23: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公众号文章可以播放音频,用耳朵听就行了

中医的方子很多,肯定有很多是治不了病的。但是方子就在那里。也可以理解为,有些方子的使用范围非常小,或者还没有发掘出来。加上很多方子,其实都是七七八八组成都类似,更多的是凑个数量。
陈医生觉得,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性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自私的成分在,没有这些小九九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书也好,甚至教材也好,会发现很多东西,我们学的时候会有一种想法,这些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到底对的有几分,假的有几分呢?
非常纠结。这也道出了学习中医的困境。
不像我们学习物理、化学等,我们知道,只要认真学着去,这些东西大概率其实都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学习中医,心中总是有个东西,时常让我们自己问自己:学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这些东西写的这个作者,是不是骗人的,是不是编的?
所以,陈医生觉得,中医有文化的成分,有文科的东西在里面,当然也有理科的成分在里面。让人非常纠结。学的久了,就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甄别判断,没有一个东西是真正是可以让人放心全心去全盘接受的。
针灸相对来说,更容易验证效果。有用没有用,很快就能够知道。也就是说更容易验证,有时候这种效果也更容易重复。
而开方子,有时候医生自己也不知道下次效果能够有几分,有时候开方子也都是当时当刻的思维活动,然后方子就出来了。下次碰到类似的患者,其实还是需要重新一个过程。
这种过程,有时候有一种经验性,也有一种连贯性,也有一种随机性。
所有,有好东西,自然一定有糟粕的东西在里面。
那么,就需要说一下“信”的问题。不论是不信还是信,都是“迷信”。一个呢?是信自己,一个呢,是信别人。都不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了解,然后逐步求证。但是前提条件是,你要知道医生是怎么想的,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有几个基本的逻辑在里面。你知道了医生的想法,然后有自己的基础在那里,你肯定就会有一些基本的判断。
比如说到药引子,要用什么原配的蟋蟀。这种就有点扯淡了。自然不应该相信。
还有呢?现在的药材的问题,肯定没有原来的好了。好的呢,也比较贵。然后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自己掌控的,有时候医生自己也掌控不了。监管部门也掌控不了,因为这些标准的制定,归根到底还是几个人在做事。所以还是人的问题。
今天有个患者找我看小儿的湿疹皮肤病,我就明确说了,可以看,但是可以先看看我的公众号,多了解下我的中医思想和诊疗风格,更重要是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医治疗儿科疾病,还有皮肤病的思路,还有平时的护理事项等。
否则,下次沟通就会非常困难。
如果什么都迷信了,那么没有等看病,就先得了病了。看中医大家应该都有这种心理准备就是了。
→→→公众号文章可以播放音频,用耳朵听就行了

关注公众号,输入“ 咳嗽 ”“ 慢性鼻炎 ”“妇科”“月经量少”“ 消化不良 ”“不长个”“ 小儿疳积 ”“ 痛经 ”“中医美容”“黄褐斑”……可以了解相关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情人节最实用的惊喜,赶紧收藏!
8 年前
搬砖怪谈  ·  【短篇惊悚】来自地狱的人偶葬礼
8 年前
饥饿英语  ·  3.30考试复议,作文6-7
7 年前
时代方略  ·  最新!2017全球制药50强排行榜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