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跟我一样,
每逢季节交替、时气变幻,人就容易不舒服?
湿气重,易过敏。头发也掉得特别多。
《黄帝内经》说,
人以天气之地生,四时之法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种种变化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人体产生影响。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变化,都跟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紫禁城的老祖宗们,特别信这个。
慈禧太后
的洗脚水材料,就是根据物候变化来选择。比如
三伏天用杭菊花,
煮沸后晾晒再洗,可清心明目。
三九天则换成木瓜汤。
还会跟四时变换、天气阴晴,随时加减方剂。
1904年8月,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她画像。她就非常感慨,说慈禧看上去最多40岁
(实际69岁了),
形容她面容秀丽,身材苗条,头发乌黑,一双手柔嫩秀美。
“养身界祖师爷”乾隆帝,
80岁还能上木兰围场打猎。
他自己总结的十六字保养秘籍,其中最重要一项就是适时进补。意思就是
顺应时节变化,
通过食疗、饮茶方式,养身养心。
《千金要方》《伤寒论》《本草纲目》,古老的中华医典都提到:
若要健康长寿,须得顺势而为。
这里的势,就有“自然界节气、物候变化”的意思。
不过五千年来,
真正上乘的保养秘方,都只掌握在宫廷皇室、医学世家等少数人手中。
纵观网上所谓“中医养身大法”“节气食补”,大多是菜谱混搭。
很少有人能真正告诉我们:
为什么夏至容易突发心脏病、立秋易腰痛,如何调理防治等等。
直到最近,我惊喜地发现了这套30年老中医亲笔著写的正统养生宝典
《物候心语》,
作者是来自
北京中医药大学直门医院的张洪
钧副教
授。
他在中医界可说是赫赫有名。
张洪钧副教授
有人问,
北京老百姓哪里能看到好的中医?
就有不少人提到他的名字。
这本书就是他从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的角度,
详细解释了每个节气、物候的科学来历,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具体影响。
填补了千年来,这方面的巨大缺憾。
北大教授楼宇烈老先生盛赞
“此乃大功德一件。”
左为主持人,右为张洪钧副教授
一共4本书,
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
详细讲述了每个节气、物候的来历,以及对人身体的影响。
凝聚了一位老中医30余年,养生诊病的实操经验。
养生智慧、保养食谱、疾病防护知识,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
不仅将神奇的物候特点,娓娓道来。还结合了
医疗大数据和自然法则,
手把手教我们科学调养身体。
我随便翻了几分钟,就发现自己犯了不少“常识性错误”
。
☉ 并不是所有体质的人,都适合泡脚养身。
☉ 长期喝纯牛奶,并没有那么多好处,
可能还有反效果。
☉ 冬天快来了,怕冷的女孩们,
千万不能开一整夜的电热毯,
或者暖气。
强烈推荐体质弱、易上火的朋友们,先读第三册书
(对应现在的天气和物候特点)。
对怕冷女孩来说,妥妥就是一部“保命手册”。
还能解答很多人关于疾病的疑惑,如:
我们身体各处的结节、息肉、囊肿是怎么来的?
怎么预防老年痴呆?
以及如何预防和调理秋季易发的过敏症状等。
大到如何系统调养身心,小到什么节气喝什么茶,吃什么水果杂粮。一应俱全。
4本书,像饭后聊天一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尽了真正科学、高级的养身葆命之法。
楼宇烈教授亲笔作序,
夸赞道:
两千年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著作层出不穷。
然而,像《物候心语》这样
将二十四节气的人文精神、文化价值、生命大道和医院、养生智慧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实为少见。
江湖地位,不言而喻。
如果你也要一直对于中医养生感兴趣,
想要用食谱、茶疗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调养身心。
这套书真就太太太合适了。
每个家庭都值得备上一套。
喝杯茶的时间,就能get一个养生窍门。减少全家人患病的几率。读完马上就能用得上。
按照节气变换,为家中的长辈、孩子,安排一日三餐和户外活动。尽可能让家人远离病痛。喜欢
不要错过~
1
30年老中医总结的养生智慧
一人阅读,全家受益
如果你的家庭群里也经常看到,长辈们转发一些真假难辨、没有出处的中医养生知识。
不如推荐家人读读这套详尽的“养生科普书”。
听听30年的老中医解读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及它对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
就说说刚刚过去的“秋分”吧。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什么秋天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
书中讲到:到了秋分,肃杀之气更重。
肝脾受影响最大,出现气虚,就会悲秋。
具体如何调理呢?
书中写到,对于容易过敏的人来说,尤其不要频繁喝牛奶、吃海鲜。
不只养身,书中还特别讲到了如何“养心、调神、养气”。
比如秋分时节可以打枣,打栗子,收谷子,刨红薯,刨花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吃水果也有讲究,
秋分之后不适合再吃生的水果,因为这个时候原来的“燥开始转化成湿了”。
怎么办呢?可以把水果蒸熟了再吃,蒸枣、蒸苹果、蒸梨,保留水果香气同时也不伤脾。
整套书结构严谨,讲解系统、贴近生活。
从节气的特点、物候的来历,到自然景象,四时法则。
有理有据,娓娓道来。
大到分析
当下时节的易病人群和防治方法;
小到喝什么茶,吃什么水果,如何调养身心。一目了然。查阅起来也非常方便。
覆盖人群也很广,
从孕妇、儿童到年轻白领、家中长辈,
不同体质对应不同的调理方法。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本身就是一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瑰宝。
像这样,能够把节气、物候现象与医学、养生融会贯通的好书。
对任何家庭来说,都如获至宝。
一副好身体,胜过万贯财。
强烈建议大家为家人和自己,备上这样一套养身宝典。随用随读,科学放心。
2
有问有答,紧贴生活
一部人人用得上的“养生宝典
跟枯燥的“掉书袋”不同,这套书读起来就
像听故事一样活泼有趣。
全书以张洪钧副教授和主持人二姐的对话形式,娓娓道来。
比如10月8日,就到寒露节气。
通过书里“聊家常”般的对话,就能读到不少关于寒露的知识。
寒露时节,人往往会感觉身体轻盈。爬楼梯也变得格外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喜欢在秋日登高望远,也是因为天气清朗,身轻如燕,人也变得开朗。
每个节气,都讲到了3个与之对应的物候。
比如小暑三候:
“初候温风至”
温风就是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