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是第25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关爱每一个哮喘患者”。为了改变我国哮喘长期以来诊疗控制不足的局面,国内外众多呼吸科专家在4月29日齐聚杭州,共同参与“世界哮喘日咳喘管理高峰论坛”,就全年龄段及基层哮喘临床诊断、科学管理等多方面议题展开探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指出: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是有效控制哮喘的重要手段,“峰会的举办将推动中国哮喘规范化治疗水平的提升,加强全社会对哮喘的正确认识,以实现关注每个患者时刻控喘的管理目标。”
哮喘的患病人群广泛且患者数量不断增长,调查数据显示,仅2019年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者总人数便达到了4570万,哮喘患病率为4.2%。然而,以上数据仅统计了典型哮喘疾病现状,尚未囊括需要引起重视的不典型哮喘的情况。根据现有研究,不典型哮喘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和隐匿性哮喘。对此沈华浩教授表示:“我国约三分之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实际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干咳不断,导致 初发时患者以为只是感冒,或被错误地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止咳药片却不见好转,部分患者后期会发展为典型哮喘。而胸闷变异性哮喘则是以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哮喘诊断特征2。” 因此沈华浩教授提醒广大医护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与管理误区往往会导致哮喘患者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潜在的、疑似的哮喘患者挖出来,像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去筛查,才能够尽早进行治疗,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最终实现哮喘的完全控制。”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教授也表示,我国儿童哮喘死亡人数仍排在亚洲国家的前列,哮喘患儿发展为慢阻肺的风险相比普通儿童增加9.6倍。“哮喘患儿控制不良,既与儿童的依从性有关,也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密切相关。哮喘患儿完全可以和健康儿童一样正常生活学习。这有赖于其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与管理。因此,广大患者和患儿家庭更应该重视哮喘的长程管理。”
本次大会也解读了哮喘治疗手段上的新规范,帮助呼吸科医疗工作者了解到最新的治疗手段与规范依据,以便他们在临床诊断和用药上更加有的放矢。
目前哮喘的治疗主要采用包括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在内的药物治疗方案。控制药物主要指需要长期每日服用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2。
多位专家在会上提到,哮喘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将肺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保持维持稳定状态。沈华浩教授介绍:国内外多个指南提及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它们既是缓解药物也是控制药物,在一线治疗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ICS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用以协同抗炎和平喘,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充分验证,适合长期管理的患者。ICS还可以明显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和就医次数。”此外,沈教授也建议患者不应因一时的症状好转而擅自停药,“哮喘症状得到良好控制且通气功能稳定持续3个月以上,才可考虑降级治疗。而维持良好控制半年以上,才可以尝试停用长期控制治疗药物。”
在用药之外,本次峰会专家及爱心企业也提倡需注重指导患者建立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意识。企业有义务和责任积极支持国内专家、医生学者,并广泛协同呼吸治疗领域生态圈的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多措施共举,伴随患者筛、诊、治、管诊疗各阶段的疾病管理闭环,为广大哮喘患者打造长期、规范化、一体化的诊疗服务,以履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不变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