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9年,营销圈有哪些热门话题?
营销人又应当如何提升自己?
进入2020年,如何看待疫情之后企业营销的发展与走向?
各个行业在这种全新背景下如何重新思考、重新学习和重新布局?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对品牌营销专家魏家东先生作了一期特别专访,聊了聊
私域流量、电商直播、IP联名、知识付费
等炙手可热的营销新趋势和热门营销话题。
希望能带大家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get一些新的启发。
魏家东,品牌营销专家,东狮品牌咨询CEO,《数字营
销战役》、《借势》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授课导师,东方卫视《极限挑战3》宣传顾问,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蒲公英奖、金旗奖、虎啸奖、金瑞营销奖评委。
私域流量的根本目的
是实现用户群体的活跃
Q:您觉得私域流量为什么突然火了?
A:
在我看来,私域流量这个概念,首先是人为赋予的。这个概念,其实过去就有,只是今天我们开始用“私域流量”这个名词去定义。早前先有了流量池的概念,然后才有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概念细分。
而私域流量的火爆,主要源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以广告投放为例,成本的上涨、空间的挤压等因素,让企业更加重视运营工作,这里面就包括了私域流量的运营。
这当中,一些人矮化了私域流量的概念,认为私域流量的运营就是建个微信群,然后尽可能添加更多的个人微信进行社群运营。实际上社群运营只是一种方式,还有很多私域流量运营的方式,比如官网运营。从百度检索到官网,用到的是公域流量;但点击进入官网后,官网这部分内容就是私域流量,当潜客和其中的客服进行对话,这个过程就是私域流量的对接。
如果在
私域流量对接的过程中不会运营,就无法完成种子用户的转化,
当然线下的购买行为也无从谈起。
Q:
那么是否可以说,私域流量运营的本质是用户
运营
?
A:
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讲,
用户运
营本身就包括私域流量运营,但私域流量运营无法支撑完整的用户运营
。
从用户运营角度,私域流量运营甚至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了。
在产品研发、测试种子用户等研发过程中,都是在运营私域流量,与私域流量建立直接关系,然后再小范围做测试做迭代。
当产品开始量产之后,要去投放到更大的用户群体时,就需要在公域流量投放广告。
这个时候,单一的私域流量是无法支撑这个阶段的营销诉求的,产品需要去更多地触及潜在用户,需要借助像百度这样的营销平台,通过公域流量精准锁定自己的目标人群。
所以我认为,私域流量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想让营销人和企业去思考,
无论是用运营的私域,还是用营销的私域,如何才能达到活跃用户群体的根本目的
。
另外,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营销工具完成用户的裂变,实现用户的“老带新”,提升自身私域流量的价值。
电商直播火爆不可复制
企业应学会借势
Q:
您如何看待
现在电商直播造就的销售奇迹?
A:
我一直觉得电商直播的本质只是我们换了一个平台,或者换了一个方式去表达、去销售产品。
过去的时候,因为有电视,我们叫电视购物,现在我们叫网络直播,其实和当时的八星八箭的主播是一个道理,现在只是换成叫做李佳琦而已。
但为什么我们会更关注电商直播呢?
是因为电商直播平台的运营机制更为成熟,通过不断塑造典型的案例和人物,去传播某某产品某某主播不断的去创造销售奇迹,进而吸引更多的品牌和产品尝试电商直播。
本质上,电商直播也只是内容形式的演变升级。
电商直播的未来到底好不好,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目前的头部网红主播,已经吃掉了整个电商直播的一半的流量,剩余其他的主播带货能力也不是很强。
而且,我们应该清楚,
电商直播带货只是处在整个营销传播里的某个部分,无法成为常态销售。
Q:
所以在您看来,电商直播的火爆模式可以复制吗
?
A:
一定是不可复制的。
尽管平台、位置、流量,包括话术可能都可以标准化,
但无法完全复制。
一方面所有营销都是在抢占时间抢占流量,然而时间和流量都是有限的,成功案例的流量是无法复制的;
另一方面,还需要考量的是电商主播的选品能力,所选产品本身的吸引力等等,因而电商直播的这种火爆模式是不可复制的。
对于企业和品牌而言,更应该需要
学会借势。
只要将用户的习惯关注点巧妙融合进自己的整合营销链里
,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IP联名热度会持续
产品质量很关键
Q:
您认为
IP联名
或者跨界营销
的趋势还会
持续
下去吗?
A:
IP联名这两年是确实非常火爆了。
但是IP联名并不是个新事物,肯德基和麦当劳一直在做的买套餐送小玩具,不就是典型的IP联名吗?
IP联名本身是一种商业模式,起初我们叫它异业合作,现在叫IP联名,叫跨界营销。
至于说它的热度是否还会持续,我认为是一定的。
首先IP联名给合作双方带来销量,或者带来双方的用户跨界
,最直接的就是你的用户变成了我的用户,核心价值都是用户驱动的。
其次,IP联名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品牌年轻化的案例。
如果你是一个百年品牌,或者是属于上一时代的用户群体的品牌,跨界之后大家会觉得品牌特别年轻。
总的来说,IP联名或者是跨界营销,我个人是挺看好的,但是实质来讲也取决于品牌和产品。
如果有些品牌不注重于产品的质量,开发的跨界联名产品质量很差,适得其反,会给品牌原本的IP造成巨大损失。
知识付费≠贩卖焦虑
焦虑源于时间管理
Q:
一些媒体和网友把知识付费服务和贩卖焦虑联系在一起,您如何看待这种不友好呢?
A:
我本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
从业之前,我也是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的。
实际上所谓的贩卖
焦虑,并不是知识带来的,而是源于自身的时间管理问题。
相对于有了知识带给你的焦虑,
没有知识、不了解知识那才是真正的焦虑。
当你真正通过一些途径去了解到某些知识的时候,你不会觉得那是焦虑,而是受益匪浅,非常受用。
知识付费服务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学习的场景。
无论是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开阔眼界去了解一些社会娱乐或者文化类知识,我们现在都可以随时听随时学。
比如我自己在开车的时候,会听一些《黄帝内经》的知识。
虽然我根本不是去专业学医或者是有什么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发现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知,私下里也会有了跟别人交谈的新话题。
而对于营销人而言,我觉得一定要懂心理学。
但当你没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去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互联网上的心理学课程,不妨利用平时的碎片化时间了解一下。
营销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
Q:
不同阶段的营销人,
对于营销理论学习
的
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比如说有做营销技术产品的、做媒介工作的、还有做文案工作的、像我一样做策略的等等,看似做一样的营销类工作,但实际的侧重点不太一样
。
我在北外教数字营销的研究生,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学技术出身的,另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学过技术。
所以对于数字营销的学习,他们的侧重点就会有天然不同。
学过技术的人,会对数据挖掘、建模、人群画像等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没有学过技术的人,会从理解产品、分析数据等方面着手。
其次,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学习的侧重点当然也不一样。
对于刚入职场的小白,或者处在升职转型阶段的营销人,我建议从基础的方法学起,从基础的营销体系和理论学起,先学方法,再学理论,在实践中相辅相成。
其中基础理论无外乎要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这里推荐大家学习
“营销管理”
这门课程,其中融入了心理学和管理学概念,更有利于了解消费者。
目前营销管理已经出到了第16版,第16版已经颠覆了原来的4P的理论,已经是一套非常与时俱进的营销体系。
即使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学习这套体系,也会迅速完成思维升级和自我升级。
而对于管理者而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事情。
管理者除了要想到策略和创意之外,还要去管理团队,所以需要建立的是组织行为学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能力、管理的绩效能力,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驱动整个团队达到目标。
所以管理者需要拓展的是管理学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战略的能力,比如
波特五力、波士顿矩阵
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学等各个方面。
总而言之,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当你时间充裕的时候,学习永远都是没有限度的。
Q:
那么
营
销人
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A:
我觉得还是用一个词叫阶段。
不同的时间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30岁之前,要去不断的去实践和尝试
,尝试做甲方和乙方的不同,去体验不同的工作环节,至少要保持在同一个行业。
而30岁之后,要稳定在一个领域,
在一个领域深挖。
比如我就深挖在数字营销领域,有些人深挖在公关领域。
深挖之后,就要确立目标,在30-40岁的时候达成目标
。
有了目标,就不会迷失,当你明确自己的成长路径时,就知道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什么。
对我们而言,任何人都可能都有增长的迷惑,收入如何增长,自身如何升级,我到底是要成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行业专家。
到底如何去规划去抉择,取决于自身的特质。
领导力理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特质论。
大家可以去做这个测试,看看自己适合什么,再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百悦人物》是2016年由百度北京分公司推出的人物访谈栏目,栏目访谈对象包括大型企业高管,百度及各界营销专家,知名媒体KOL等,旨在通过对话,挖掘人物和企业故事,畅谈行业话题、营销干货。迄今为止,栏目已采访过40+位来自于互联网、教育、房产、餐饮、母婴等领域的大咖,为用户带来有视野、有深度、有观点的大咖访谈。
魏家东
品牌营销专家 / 独立营销战略顾问
北航&外经贸
&北外硕士
研究生授课导师
买车家&鱼生说创始人 / 权大师投资人
《数字营销战役》&《借势》作者
《极限挑战》第三季宣传顾问
WeMedia成员 /
年度最佳自媒体人
虎啸奖&蒲公英奖&金旗奖&金瑞营销奖评委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7年度最受认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