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场 “枪林弹雨中成长”全国巡回公益讲座于12月19日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华为公司政府事务部部长张建岗为1400多名西工大师生发表了题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华为故事与华为的成长逻辑》的主题演讲。本次活动报名微信公众号共收到同学提问1549条。活动由西北工业大学校团委书记吴闻川主持。到场人数和线上提问人数均创下历场讲座的最高纪录。西工大副校长万小朋、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张渤等校领导,及张建岗的两位研究生导师蒋泽军教授、杜承烈教授出席讲座。”
张建岗从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开始,以咖啡为喻形容华为的诞生历程,向大家传递如何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改变落后,在逆境中奋发,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艰苦奋斗精神
。讲座中,张建岗讲述,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自始至终我们都要具备‘危机意识’”,要有 “洼地心态”和“海绵心态”,要不断地向世界强者学习、获取知识,不断追求进步
。他启发工大学子不能因为暂时的成功而懈怠,要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秀成果,持之以恒,向前奋发。如下为讲座精彩内容节选。
非常感谢西工大的各位同学、校友、老师今天晚上能到这里,我将为大家分享自己所历的华为故事。今天的主题叫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这是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和欧洲的科学家们座谈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的哲学含义其实就是开放。
华为这30年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
一个不断
开放的
过程
。
我把它总结为
开放
、
开放
、
再开放
。
开放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这就是华为成功背后的逻辑之一。
在座的老师同学们都喝过咖啡。第一次喝咖啡,大家一定会觉得很苦,难以接受,但为什么咖啡在西方社会这么流行?因为
咖啡是人们思想的一种燃烧剂
。
但是咖啡的历史也是一段充满血腥的历史。16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一些神秘学者曾经把所有的咖啡豆都集中在大街上燃烧了,因为他们认为咖啡会激起人们的欲望,所以他们想要阻止这种欲望的发生。尽管受到阻挠,历史向前的滚滚浪潮还是势不可挡。也是在15、16世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都从欧洲兴起,欧洲全面改革,也带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全面兴起。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坚持改革开放使得古老的中国从此复兴和崛起。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了这样一家完全私有的华为公司,经历了30年的开放、改进,一步步现在成为全球通信业的领导者之一。所以说
咖啡的背后带来的是开放,开放的力量永远势不可挡。
华为的商业版图现在已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或者间接使用华为的业务。华为的18万员工中有超过4万名非中国国籍的员工,有8万名研发人员。
如此庞大的商业组织如何保持着年轻人一样的开放心态,这个话题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回顾华为的成长史,酸甜苦辣都有,苦可能更多一些吧。记得前年华为做了一个广告,主画面就是伤痕累累的芭蕾舞者的脚,主题是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苦难,我们翻译为痛并快乐着。这其实就是真实的华为。
1992年是华为公司创立的第五年,那年任正非先生带着三个刚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们去哪里呢?美国。美国的所见所闻给他们内心最大的触动是美国的先进与发达,与我们国内,尤其是他所面临的当时华为所处的落后状态相比,是多么震撼。落后也是一种优势,落后就意味着希望去进步,就有希望改变落后的愿望和决心。那个时候开始,
华为的文化就形成了两个特点:洼地心态和海绵心态。
这两个词大家从字面上都很好理解。
所谓“洼地心态”就是在落后的状态下,有信念向强者学习,向世界最高端去学习,去改变自己的落后。“海绵心态”就是学习文化。
任正非先生经常讲他就像一块海绵,经常请人吃饭聊天时都像海绵一样这吸一下那再吸一下,向别人学习。这种学习的心态,希望获取知识的心态,非常强烈,这其实后来也成为
华为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企业文化——追求进步,改变落后,不断学习。
华为也像西方一样有着咖啡文化,是一个开放学习型公司。
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文化。在华为公司,学习已经融入了如此庞大的组织的血液里。大家都听说过华为有一个华为大学,这个华为大学跟咱们西工大都叫大学,但是含义不一样。这个大学是干什么的呢?其实是在传承华为内部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我们把华为的学习叫案例学习,我们所有的研讨,所有的培训,不是讲理论,都是围绕案例进行。整个华为大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再学习机构。
一个组织只有建立这样一种学习的机制,并且融入到血液里面,才能使开放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接下来讲这个故事展现的就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哲学道理,开放。刚才讲了任正非先生第一次去美国,后来他还多次去美国考察,参观了许多美国顶级企业,比如IBM公司,波音公司,微软公司。参观的目的是什么?从美国引进美国的管理经验,去改变华为民间作坊的管理模式。1996年之后,华为公司其实也不算小了,但是论管理,论职业化,论科学化管理,可以说还是一个大作坊。
华为1996年开始引进美国的管理,98年99年开始实施,在此之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我98年加入华为公司,第五个月就开始出差,给客户调试程序,当时我们调试程序,就是背着计算机硬盘直接到客户的实验室,装上硬盘就去改代码,找BUG,然后调试程序再交给客户使用。这就是当时开发的水平。就像个小作坊,基本上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做法。那么向美国学习什么呢?IBM和美国其他咨询公司帮助华为做了什么工作呢?
一个是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叫做集成产品开发IPD,第二个叫做集成供应链管理,第三是集成的财经管理,还有集成的人力资源管理。
这些管理把华为从一个小作坊的模式,转变成一个像集团军一样可以以组织行为不断重复做正确事情的集团。一个庞大的组织,如果组织的行为发生变化,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当时整个变革的难度非常大。变革的领头人任正非先生就定下一条铁律:“削足适履,穿上一双美国鞋。”什么意思呢?我们引进美国的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财经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大家都不适应,我们都自由惯了,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流程来,要成立这么多组织,做一个产品要经过这么多评审的环节,还要有测试,还要把售后服务、资料开发等环节在产品早期就介入进来,这多麻烦,大家反弹的声浪很大,都建议把美国的流程优化一下再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削足适履,先固化,以后再优化,把美国管理模式完全的带到华为。
在华为众多的国际顾问里,IBM是影响力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团队。当时在华为进驻的IBM顾问高达上百人,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插曲。IBM的美国专家来到中国后,第一,他们是很贵的,都是按照小时来收费,有的人一小时一百到两百美金,在当时来说工作一天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第二,他们都要喝咖啡,所以华为就此也就引进了咖啡,把优秀的接待人员派到香港、欧洲学习先进的咖啡烹饪技术。我们向美国人学习,尊重美国人,这种开放的心态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细节当中。
这是华为改变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经过从1998年开始的长达5年的改革,整个公司从作坊式的开发和管理状态建立起了端到端的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财经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那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原来小作坊的时候,可以支撑100亿人民币的订单,改革之后,有了制度和流程,可以支撑起海量的业务,华为去年的销售已达700亿美金。所以说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
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支撑不了的,华为当时的变革核心就是开放,就是向强者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
接下来要分享的故事,是华为在英国发生的一些故事,我称为英伦之恋。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这本书里有我当时写的这个故事。既然叫英伦之恋,就牵扯到“爱情”,华为当时和我们的客户英国电信在“谈恋爱”。客户是不是爱上我们了?我们是不是爱客户?
大家在将来的人生中都会体会到,从谈恋爱到结婚到携手走向人生,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
这个能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2001年全球IT泡沫破灭,当时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和大多数传统企业遇到寒冬。在泡沫之前,英国电信是在190多个国家有业务的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泡沫破灭之后,英国电信只剩下了英国固定网络业务,但是英国电信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实力、思想非常领先的优秀企业。当时英国电信请了一个美国人担任首席技术官,这个美国人提出了21世纪网络改革方案,目标就是花10年时间100亿英镑,把英国电信网络改造成全IP网络,替代原来的网络,这样可以使英国电信未来的整个综合运营成本降低1000亿,使客服满意度提升20%。英国电信就让这个美国人去实施。这个美国人希望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到了韩国、日本,没找到。有人说深圳还有一家公司叫华为,可以去看一下,结果英国电信在深圳坂田一待就待了2天,因为他们发现华为有系统的成型的端到端的产品开发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当时在中国的通信企业里只有华为有这个体系。除了技术之外,华为还能够跟他们在组织层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他们希望选择华为作为合作伙伴,当然这还只是有希望。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体现了英国人非常严谨的一面,他们在2003年派了认证代表团来深圳,对华为做一个全面的“体检”。体检干什么呢?主要看公司的综合能力。体检的指标是什么?怎么做好产品,怎么做好服务,怎么做好管理和战略,还有当时我们都不知道的人权采购。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你这个公司需要有足够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善待你的每个员工,你的下游供货商还要善待他的员工。这个过程里连华为的食堂、厕所都是需要认证的。连洗手间通道口上有一滩水,认证官都说要记下来,总结的时候告诉我们洗手间有安全问题,这个水容易让人摔倒。他们关心的都是我们平时很少注意的涉及员工人身安全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关注。经过这样的全面体检之后,他们发现华为公司在有些领域的产品开发做得还是不错的,也有不及格或刚好及格的。13个项目打分后,说这个公司“孺子可教也”。
于是2004年他们正式邀请华为参加21世纪网络的招标。我们前面做这么多事,才争取到这么一个机会。中间的很多故事不全讲了,我来讲讲背后的逻辑。华为公司这个时候开始成立了战略委员会,公司开始有最高层的管理决策团队EMT,公司请美国和英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设计公司的管理架构。这些都是英国电信要求的,公司不是一个人的公司也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公司,应该有一种机制,让员工声音能够得到反应,让集体的智慧得到发挥。通过这些变革,华为在整个制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英国电信对华为全面认知之后,华为发生了第二次变革。前面讲的整个流程制度建设,我觉得是把华为公司转变成一个能够很好的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成为一个很好的供应商和服务商,这样才能对客户的需求快速、高质量、成本又合理的响应。而英国电信给华为带来的改进,是华为已经有能力与客户研讨未来的战略,沟通未来的规划,他在未来遇到问题时可能来找你商量,这样你就能比别人更早知道客户问题,你就能更早更快的为客户提供正确的服务。
一个公司有能力成为客户面向未来的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是我刚才讲的爱是一种能力。
有这样的能力,大家就能够在一起发现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共同承担未来的风险。
我把它称之为第二次变革,华为通过自己开放的心态,虚心向客户学习,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
研发创新是华为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基因,我把它叫做基因,是因为跟我刚才讲的融在血液里的学习文化有不同的含义,更深一层。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片,这是华为历年来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
过去十年累计投入3600亿人民币,在全球高科技企业中都很靠前。20年前,华为就订了一条铁律,不管经营如何,每年必须把营业收入额的10-12%投入到研究开发上。
大量的投入,以及合理的管理模式,造就了华为今天的技术和创新。这副图片其实是两个三角形对接起来,上面的小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它是把钱转化成知识的过程,这是华为公司近些年来才开始做的。
我讲一个故事,在2001年时任总组织了一个特殊的颁奖大会,我当时也去领了奖。当时我们经验不足,犯的错误比较多,错误导致公司增加很多成本,我们有很多由于设计和开发原因导致报废的硬件单板,还有很多机票是出差去调试软件代码和修改软件BUG的。所以颁什么奖呢?把废弃的单板用精美的相框封装起来,颁给硬件部的总经理,这就是你今年的年终奖了。我去领的什么呢?一个精致的相框,里面有一张去改代码的机票。这个说明什么,公司当时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好更正确的为客户做产品,提供解决方案。所以当时华为不准提创新,只能做改进,叫小改进,大奖励,大创新,不鼓励。当时公司面对的更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知识转化成价值。而大学做的是把钱转换成知识,所有的投入都是让学校创造更多的知识。
那么创造知识一定要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氛围和平台,就是开放。任何封闭是不可能创新发明的。开放虽然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并不是我们想开放就开放的,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在华为我们构筑了这样的机制:
第一,我们对人才开放。
在华为有一个叫2012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就是把它的门口打开,让全世界的专家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去做研发,把各路神仙都请过来,这是一种开放。研发专家的级别和工资收入可能比他的行政主管还要高,这也是开放。
大家看图片上面有一个虚的小框,这是另外一种开放,就是刚才讲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什么意思呢?华为现在已经和全球200多个大学,包括咱们西工大,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合作。
我们自己的科学家、专家,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出去跟外面的科学家喝咖啡。喝咖啡干什么呢?聊天,吸收别人的想法、智慧,而且你请人家喝咖啡,还要给对方按小时付费。为什么?因为这是获取知识、智慧的过程,知识就是需要付费的。所以这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要有一种空杯心态,要向外部科学家请教学习。这就是我们讲的上面这块三角形。
2015年我在布鲁塞尔工作时任总给了我们500万美金,他说我们要在欧洲成立一个欧洲研究院,第一我们要招很多科学家,第二就是要与欧洲的大学、研究机构去合作。任总说这笔钱是和欧洲的科学家喝咖啡的,华为欧洲研究院和欧洲的大学教授、专家喝咖啡用。这就是华为式喝咖啡,通过这种方式把钱投在各种交流研讨上,学习开放,是了不起的一种作用。图片下方是个大的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对于华为是生死攸关的。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华为需要考虑如何活下去。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集团的总经理曾经问任总公司未来五到十年有什么愿景和规划,任总的回答让客户觉得很尴尬,他说我都不知道我们明年是不是还活着。沃达丰CEO没懂什么意思,就给他解释,说我们任总每天都生活在危机中,每天都担心公司明天会不会倒。大家可能都看了一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里面充满了任正非先生的危机意识。他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讲的也是危机意识。
底下这块就是华为要活下来,要成为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能够发展下去的公司,你得挣钱啊。怎么挣钱?就是要把专家、工程师等所有的人才聚集起来,在我刚刚讲的流程制度的保证下,为我们全球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最优质的服务,同时我们的成本要最低。
其实这两个三角形,一个是大和小的区别。上面搞研究的人,不怕错误,我们能够包容50%的研究结果是失败的。失败证明这条路不通,就换个方向。上面的三角形小,但是更开放。那么下面的是什么呢,它是一个追求成功率最大化,我们给客户做东西,不能有50%的失败,我们在底下就是要成功,而且要快速的响应。另外底下这一块,华为现在有数以万亿计的存量网络,这是将来非常可以发挥的舞台。
刚才讲的三个状态:
一,穿美国鞋,制度化,流程化,让华为成为一个有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二,与英国电信的合作,系统化改进治理架构,让华为成为一个可以成为别人战略合作伙伴的公司。
三,喝咖啡,开放的创新,让华为将成为一个业界领导者。这使我们能够和全球的科学家在一起看得比别人更早、更远。
华为公司坚持的开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私的,是带着全人类的使命的。华为跟全球的研究机构合作的技术不仅华为可以用,别人也可以用,那么这个灯塔可以照亮全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华为价值观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这话听起来挺简单,但是要做到还是很难的。以客户为中心,为什么每个公司都这么说,但很多公司最后还是走向衰退?比如西方很多公司,包括摩托罗拉这样一些当时非常伟大的公司,最后都不见了。他们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这条道路上,走着走着就走偏了。他们走向了以资本为中心的道路,要向董事会负责,要向资本盈利负责。华为公司这么多年是怎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呢?对一个公司而言,其他环节全是花钱的,只有客户、消费者给你钱。所以你不对客户好,不以客户为中心,那就没有人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那怎么做到的呢?举个例子。2012年我带着英国电信的董事长到北京,客人要见任正非先生,他们两个做了一对一的谈话,只带一个翻译,其他人都不在场。会开完了,因为任正非先生从来出来都是一个人,我就出于礼貌,把他从会议室送到电梯口,走了一半,老先生就突然扭过头指着我非常严厉:“回去。”我当时就吓一跳说怎么了,他说:“你干什么?”我说:“送您到电梯。”他说:“我需要你送吗?回去陪客户去!”这就是他自己以身作则以客户为中心的实例。华为18万员工只能围着客户转,谁要是围着领导转,谁就危险了。从这些事例看,华为确实做到了18万员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一个公司,谁最重要?
我跟欧洲人交流,有的说董事会重要啊,董事会是筹钱的,还有的说CEO重要啊,CEO是管理公司的。
华为不是这样,华为认为知识劳动者重要,直白一点就是员工。
在经济非常发达,资本非常充足的时代,资本的成本相对是低的。但是人、知识创造的重要度是很高的。如何让这些人力资本能够更好的在公司发挥作用?就是第二点以奋斗者为本,奋斗者就是劳动者。华为公司是如何做到以奋斗者为本呢?
举个例子,华为公司从成立到现在,是一个私有的股份制公司。以任正非先生为首的公司的核心人员每年都在把自己的股份减少,分给新加入的员工。到现在为止,任正非先生在公司只持有1.42%的股份。在全世界所有的大公司中,没有一个创始人只有这么小的股份。华为现在有一半员工持有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说华为大部分员工本来就是这个公司的股东,也是奋斗者。既然是股东,股东就应该得到最大的回报,华为是如何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价值分配。这么多年,华为公司一直坚持三比一的价值分配原则,暨每年将用于分配的利润分成四份,三份给劳动,一份给资本,也就是说劳动者是拿大头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在公司是不是股东,你都得好好的劳动,创造价值,才会得到应有的奖励。
最后就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华为全球18万员工中有很多像在座的各位一样的90后年轻人,在全球各个角落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去奋斗。大家手上可能都拿到了《枪林弹雨中成长》这本书,就是讲这些华为人在世界各地奋斗的故事,所以我们系列讲座的主题就是“枪林弹雨中成长”。我们把它作为一个企业的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是华为在全球履行责任的最好的写照。
什么意思呢?不论是自然灾害、战争、贫穷,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有华为。不仅仅是有华为在当地为客户服务,更重要的是在灾害来临的时候,仍然有华为在为客户服务。大家还记得日本的海啸。华为日本的团队危急时刻逆流而上,和当地运营商一起扑到了灾难的一线,重新架设应急通讯设备,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日本运营商说,华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日本这样一个非常排外,非常难拓展的市场做得很成功的原因。华为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在任何时刻保障网络持续稳定的运营。
概括一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了华为的开放,
华为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华为如何强大自己的能力,如何运用爱的能力成为别人的伙伴,如何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为世界的领先者。背后的根源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先生最近和加拿大的四所大学的校长以及科学家进行了座谈,座谈的主题就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大家都拿到了这个讲话的资料,可以学习一下。
我今天晚上的演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Q1:
张总您好,我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走向大学,会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从中我最大的困惑是遇到了很多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理想会被逐渐动摇,我们也可能会被现实慢慢改变。想问您,您现在走的这条路,是您当时所坚持的理想吗?您又是怎么来看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
张建岗:
理想和现实永远都是一对儿矛盾,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很多选择都是迫不得已。那为什么有的人走得好,有的人走得不好?我觉得根源不在于选择哪条路,根源在于思想,在于自己。我自己的感悟是,
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设计出来的;人生就是你能不能够真正的脚踏实地的修炼自己的功夫。在任何一个选择的时候,你都是有实力的。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