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W月谈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DW
51好读  ›  专栏  ›  DW月谈

对幸福的新理解 by DW

DW月谈  · 公众号  ·  · 2017-05-02 00:23

正文

2016年就要过去了,我也25岁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感觉我对世界的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自己的生活从快速变化中渐渐稳定下来,我渐渐也开始理解年龄更大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于什么是幸福,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刚毕业的几年总是不断向着工作生活的重大目标迈进,并不能好好地思考一下生活是什么样子,最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但到了现在,我觉得也许是时候想一想了。


我曾经看了一个研究,是讲年轻人和老年人心态的差别来源于什么。研究人员让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和一组老年人说自己想要什么。不出所料,年轻人更想要金钱和事业进步,而老年人更想要健康和家人陪伴。但当研究人员问一组身患绝症的年轻人他们想要什么时,他们发现命不久矣的年轻人和老年人想要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即使这些人只有20多岁,但他们也只想要健康和家人的陪伴。看来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是由我们剩余的寿命决定的。年轻时觉得未来还有很长很长,健康和家人永远不会离开自己,于是更愿意追求名利。但事实上时光总是有限,到了最后的时刻,人们便返璞归真,愿意花时间享受人生中最真挚的情感了。


25岁其实依然在人生的早期,但某种意义上,我至少意识到我不再是18岁的我。比如我18岁的时候可以吃一整盒咖喱炸猪排饭也不会胖,现在肯定是不可能了。而对于男生们可能更为明显,很多上学时非常消瘦的同学,现在肚子上也都长出了游泳圈,软软地耷拉了下来,只能用宽松的西服和剪裁来掩盖了。


这些变化也促使我更多地开始观察比我更年长的人的生活。我在18岁的时候感觉60岁、30岁,甚至25岁都遥不可及,仿佛是永远不会到来的时刻,还不如专心考试拿个高分要紧。但到了现在,我已经25岁了,便渐渐意识到未来也没有那么遥远。我开始更多地想象我30岁、40岁乃至更老的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让我意识到现在就应该为未来做准备,而不是现在恣意妄为,到了真正无法回头的时刻却徒增后悔。


我的婚礼上来了很多我父母年轻时的朋友。他们中的很多人我小时候就见过,而现在也已经都是50多岁的人了。从他们的生活中,我意识到人们在50多岁时的幸福和20-30岁时的成就好像并没那么相关。很多年轻时的风云人物因为太过折腾可能生了病或是进了局子,甚至有人已经不在了。现在生活幸福的人往往只是因为夫妻和睦,身体健康,而并非是年轻时做了什么杰出的事情。


然而随着寿命进步,连50岁可能都只是人生的前一半,那再往后的人生想要什么呢?我想了想我70多岁的外婆想要什么,其实外婆想要的事情就更简单了,只是不要再骨折、能有几个老姐妹说说话、儿女们保持和睦就可以了。人生的需求其实是很有限的,而这有限的需求未必又是钱能满足的,这就与年轻时的追求发生了矛盾。


前几天和同学吃饭,聊了很多工作生活买房买车的问题。我觉得我的看法的确和上学时甚至刚毕业时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上学时是个非常激进的人,无论是对于分数还是对于实习都非常狂热,根本不关心这样拼命到底是不是影响健康,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副作用。我觉得当时那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上学和刚毕业的时候有很多个坎要过,能不能进入想要的学校,能不能进入合适的行业,能不能和对的人结婚,都是非常迫切而不容有失的问题。所以生活有种战争年代的感觉,每天都忙于面对不能错过的战役,自然也不能想太多长远的问题。


但到了现在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已经结婚了,工作也很顺利,我觉得我可能比我的同学更早地进入了一个稳定的阶段。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关心健康,关心我和家庭的关系,关心自己对于每一件事的感受。即使是听到房价飞涨,我也不是特别焦虑了,可能因为我觉得焦虑有害健康,心态平和才能保持生活稳定。我觉得人们有时的一个错误是觉得对财富的孜孜以求是没有代价的,但其实认真一想,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代价很大。如果你特别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而不是专心思考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很焦灼,进而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身边的人。也许再过10年回头来看,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得不偿失的。


我觉得人们对于生活和对于风控大数据模型有一样的误区,误区在于人们觉得生活需要很多个成就才能幸福,而风控大数据模型需要亿万个变量才能有用。但其实生活和模型都是一样的,关键点只有几个,其他的不过是微小的装饰性波动,只有找到关键变量才能有用。那么什么变量有用呢?对于信审风控而言,只有和还贷历史相关的变量最有用,其他的数据都会差出数量级。那如果以此类推,能影响幸福的也只有家庭关系这样和幸福最相关的事情,钱的多少只能放到第二梯队去了。


当然,理解还是渐进式发展的。我觉得我渐渐可以开始理解年龄比较大的人在怎么想问题,但是我做事的风格可能还是会和我前几年更像一些。比如我还是对工作要求更高,以及依然对加班不那么在意。但可能40岁的同事就会比我温和的多,也许他们已经看透了一切,觉得大家的幸福才是第一位的。我觉得有些事可能只有到一定时刻才能领悟。我曾经有一位数学老师,年龄很大,非常温和,无论我们做的有多差都不会说我们什么。家长们觉得他过于放任,于是弹劾他下课了。然而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来是数一数二的严师,对自己的女儿自然更为严厉,结果他的女儿在追求完美的重压下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于是他非常后悔,风格大变,对所有的孩子都只鼓励不批评。我记得他有一句话说:“你们不明白,孩子健康长大才是重要的,数学好不好又能怎样呢?”


很多话听到的时候不明白,但是一年比一年领悟的深。我觉得今年又有一些新的体会,还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