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纬创投
经纬创投公众平台,创享汇,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经纬创投

神舟十九号顺利飞天,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亮相:中国人登月也不远了 |【经纬低调出品】

经纬创投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4-10-30 07:18

正文

伴随着神秘月夜结束、朝霞缓缓升起,西北戈壁再次燃起太空人再探苍穹的胜利号角。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航天员宋令东和航天员王浩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王浩泽也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那么,此次神舟十九号的「90后」乘组的搭配有何亮点?为了「登月计划」,神舟十九号背负了任务?“新鲜出炉”的第四批航天员有哪些讲究?以下,Enjoy:

来源 / 中国载人航天、央视网、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1

两位90后、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
这届乘务组不一般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是第二批航天员,时隔22个月再登太空,刷新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宋令东、王浩泽都是第三批航天员。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人均“刷新首次”纪录,乘组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了“90后”和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第四批航天员结束选拔后,神舟十九号乘务组成了万众瞩目的存在。一如既往,乘组选拔贯彻“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原则。不过这次,令许多90后网友没想到的是,航天员有两位都是「同龄人」


三位乘组成员各有千秋,使乘组在兼顾稳定性的同时,再次刷新了组合搭配的结果。以属相组成“龙马精神”组合的三人,共同完成期待、奋斗与守望的步伐,龙马奔腾踏九霄,奔赴天宫、奔赴航天梦。


  • 指令长蔡旭哲:48岁,用14年定义「梦想」‍‍

2022年,神舟十四号发射之际,人们称呼其为「平均年龄最小的一个乘组」,蔡旭哲以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被熟知。两年后的今天,他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的一员,挑起指令长大梁,带着「更年轻的乘务组」,重返太空。


神舟十九号指令长蔡旭哲,从2010年入选第二批航天员以来,为了圆梦太空,准备了12年。早在神舟六号到九号,他便在地面进行支持工作;直到神舟十四号,他迎来个人首飞,也成为河南省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在轨183天,神舟十四号乘务组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

‍‍‍‍

  • 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 首次进入问天舱

  • 首次进入梦天舱

  • 首次完成“太空会师”

  • 首次进行在轨轮换

  • 开启中国人太空的“三居室”时代

  • 实现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任务过程中,随着问天舱、梦天舱与核心舱装置的顺利安装,三舱外搭建起一座“天桥”。蔡旭哲则在其中首次通过“天桥”,实现跨舱段舱外行走。任务过程中,他说:“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22年12月3日,神十四返航前一天,蔡旭哲在日记中写道「舍不得离开」‍‍‍‍。


2023年,作为航空训练中的佼佼者,蔡旭哲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并且颁发了“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在他看来——「航天员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仅仅间隔22个月,他再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太空,作为前辈,他倾囊相授,带领两位「90后」队友勇闯宇宙。‍‍‍‍‍‍‍


2024年10月,神舟十九号发射前,蔡旭哲再次提到「我给自己做了两个归零,心理归零和身体归零。不管哪一次飞,都当成首次飞。


面对两位“90后新人”,指挥长蔡旭哲则展现出“夸夸”的一面:


“02操作能力很强,思维灵活。”

“03理论功底扎实,耐心细心。”



“我属龙,他们两个属马,这两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很好的寓意。”



48岁的蔡旭哲,在成为航天员的第14年再次出征。他仍然记得,航天梦想,是被杨利伟点燃的。2003年,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观看神舟五号飞天,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向往飞得更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他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完成了体质、心理、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当时,他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我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员,责重如山,使命神圣。不管是技术、心理还是身体,我们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如他所说,他既从03到01,也是从航天事业中拿到接力棒,并变成传递接力棒的又一员。‍‍‍‍‍‍‍‍‍‍‍‍‍‍‍‍‍‍‍‍‍‍‍


  • 首位「90后」男航天员宋令东:21年,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当宋令东首次进入航天员大队和三次飞天的聂海胜交谈,「年龄差」成为了趣味话题之一。宋令东的父亲1963年出生,第一批“英雄航天员”聂海胜1964年出生。对于当时初出茅庐的宋令东而言,进入太空听起来还十分遥远。‍‍‍‍‍‍



刚开始,宋令东对飞行员的概念还很模糊,直到一次与前辈的交谈中,他将一句话印在脑海——「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他开始渴望成为最好的男子汉,飞最好的飞机,并持续为这个目标努力。‍‍



为此,他静下心来,持续在基础理论、体能训练、心理素质和航天适应性中沉淀,并在2018年报名参选第三批航天员,2020年入选第三批航天员。4年时间以来,航天员开展了8大类、百余项的训练,系统性磨练了每个人的意志。



神舟十六号任务中,开始出现第三批航天员的身影。他并没有泄气沮丧,而是持续克服困难。‍‍‍‍‍‍‍‍‍‍‍‍‍‍‍‍‍‍‍‍‍‍‍‍‍‍‍‍‍‍‍‍


从小坐车晕车,坐船晕船的宋令东,面对贯穿飞行生涯中的转椅训练,咬牙坚持‍。



当训练中遇到瓶颈时,他往往会受到队伍中「父辈」同志们的人生经历影响。


“很多老同志几年、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件,只研究一个产品。当年轻人来了以后,他就手把手地教技术,教做人教做事。”


这种传承,也让他更加期待成为接力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指令长蔡旭哲评价他说:“思维很灵活,个人操作能力很强,操作很规范,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



或许最早的梦想只是起源于孩童时代的一个瞬间。


21年前,13岁的宋令东和同学们坐在电视机,共同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懵懂之中,映射着未来的职业选择。飞行部队中,执行拂晓飞行的宋令东在2万米高空看到朝霞与日出,感叹天地与宇宙的壮观。


这一次,他成为「守望者」,前往新的高度,既守望过去的梦想,也守望未来的光景。‍‍‍‍‍‍‍‍‍‍‍‍‍‍‍


  • 首位「90后」女航天员王浩泽:做火箭的人,终于坐上了火箭


作为我国首位登陆太空的女性飞行工程师,王浩泽备受瞩目。与航天结缘的机遇,源于她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引导。毕业后,她便开始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作为系统的总体设计师,她穿梭于原理和方程式中,打造出优质航天设备。


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通知后,她果断报名,并经历了选拔过程中有关飞行员的的各种航天生理功能测试。‍


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唯一女性航天员,她成了公认的“拼命三娘”‍‍


王浩泽自己的训练诀窍:“苦练”和“勤思”。


作为科技工程师出身,她擅长于寻找最佳方案,让自己与机器实现完美的配合和效果最优化。


出舱训练中,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让她举手投足之间难以行动。她并不气馁,反复的加练中,发挥了技术思考的优势,找到了“最佳解”,用巧劲使动作一气呵成。‍‍‍‍‍‍‍


对她而言,离心机的训练最为艰难。短短几十秒之间,6个G的负荷让她难以呼吸,肺部具有撕裂感。这样看似“痛苦”的过程,她凭借着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的信念坚持下来,她也从中感到新奇和幸福。‍‍‍‍‍‍



「航天员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能有幸参与其中,我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懂就问”也成了她快速学习的秘诀。水下试训时,宋令东曾帮她录制视频并分享体会;“太空穿针”第一人刘旺也曾传授她交会对接训练的经验。‍‍‍‍‍‍‍‍


「面对这条人迹罕至的路,如果荆棘丛生,那她就披荆斩棘,哪怕寂寞荒凉,还有同伴结伴前行。」王浩泽渴望将女性的力量带到宇宙。‍


当被问道最期待太空中的什么,她坚定地回答道:“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


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舱外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其中,王浩泽将发挥工程背景的优势,同地面技术人员沟通,高效完成飞船任务。


「龙马精神」组合,定下了共同的目标:把天上的每一项活,完成得尽心尽力。‍‍‍‍‍‍‍‍


‍‍‍‍‍‍‍‍‍‍‍

2

遨游九天、逐梦苍穹

神舟十九号认领了「全新任务」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太空格物、实验进行中‍‍‍‍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


“出差期间”,神舟十九号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 待命的天舟八号:有关月球未来,月壤砖值得期待‍‍‍‍‍‍‍


虽然未在神舟十九号的任务范围内,但登月计划相关的尝试一直都备受瞩目。


作为空间站的补给站,天舟八号的首要任务是向空间站运送科研实验物资、航天员生活必需品以及空间站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同时,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验证、科研实验任务。


“月壤砖”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尝试。


月壤砖采取真空烧结方式,对模拟月壤进行高温烧结成型。在地面上烧制的月壤砖,尚且比普通混凝土坚硬数倍。但能否经受住月球极端环境的考验,仍然是个疑问。‍



人们对于月壤砖进空间站的期待,主要来源于进一步验证月壤砖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如果其能够通过在空间站上进行长期的暴露试验,接受包括极端温度变化、强辐射等在内的多种环境考验,那么在月球上的适用性将大大增强。‍

“月壤砖”需要经受住以下的考验,才能担起月球盖房的重任:

  • 月面月昼温度超过180℃,月夜又到-190℃,月壤砖首先要接受温度剧烈差异的挑战。
  • 由于没有大气保护,大量宇宙辐射和许多微陨石会撞击月球表面。
  • 震动频率高的月震也将成为难点之一



上述种种,考验着月面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抗辐射性能。月壤砖样品的输送,将模拟月球环境下的材料强度测试,关系到人类在月球「造房子」的进度。天舟八号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月壤砖如若得以定型,嫦娥八号也将如期发射,并针对月球基地建设开展“原位分析”,推动在月球上“现场造砖”。


航天任务密度的增加,考验着空间站的每一次执行。向月球迈进,将‍成为空间站任务中的重要一环。


3

第四批航天员就位

「揽月」指日可待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然结束,共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选拔,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他们也将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从2022年下半年全面启动至今,经过了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脱颖而出的第四批航天员们,具备哪些特点?未来又将会接受哪些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这次选拔的范围包括航天驾驶员、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驾驶员覆盖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分别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数名候选对象进入载荷专家选拔的最后环节。”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并且开展科学探索。目前航天员队伍的建设,各方面都将空间站和载人登月两大任务放在首位配合进行,航天员的选拔也不例外。


黄伟芬解释,此次训练,也为航天员着重开设了跟地质有关的训练课程,后续还将安排航天员去野外实习,进行地质考察等相关的科目的训练。


目前而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不仅会继续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也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文昌发射场主要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货运飞船发射任务。载人登月飞船、着陆器等发射任务则纳入后续考虑进程中。


登月任务发射工位等设施正在进行建设施工。


接下来的计划也较为明确:


2024年11月中旬,我国计划择机发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用以保证目前在轨物资充足,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2025年,我国则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


目前,载人登月任务正在持续推进:长征十号、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先后完成了飞船综合空投、着陆器两舱分离、火箭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YF-75E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等大型试验,保障上述生产试验的一批地面设施设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上九天揽月,蟾宫折桂,离2030年,只剩六年。

 

月球。作为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既是深空探测的前哨,也是未来火星甚至更遥远星球探索的跳板。


无论是空间站的持续运营,还是科学实验的系统性持续发展,登月计划真正做到了长期规划、稳步而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太空行走的每一次行走,都将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信,人类航天领域的未来,永远值得期待。


References:

合汇编自中国载人航天、央视网、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1.“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要飞就飞最好的!” by央视新闻

2.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是她!by央视新闻

3.中国人要登月了!by新华社

4.出征在即!一起来听神十九乘组的故事 by光明日报

5.在月球上盖房子!“月壤砖”来了 by央视新闻


也许你还想看:

经纬张颖:2023,不只克服困难而是习惯困难 

经纬徐传陞:做VC这么多年,人们总在问我同一个问题 

经纬张颖内部讲话:2024,四大关键决策

经纬2023年终盘点: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thr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