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私募圈
格上理财旗下专注私募行业的微信公众号。每天精选私募行业动态、私募大佬观点、私募研究报告与您分享,同时涵盖宏观经济、个股、投资理念方面的精华文章。了解私募行业,关注格上私募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债市迎“开门红”,信用补涨 ... ·  3 天前  
简七读财  ·  薅到500+块的蛇年「红包」 ·  2 天前  
拾榴询财  ·  2025,大家一起更好的赚钱 ·  6 天前  
格上财富  ·  一文看懂低空经济产业链有哪些? ·  6 天前  
简七读财  ·  弹性退休来了,怎么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私募圈

美国股市200年,散户是怎么消亡的?

格上私募圈  · 公众号  · 理财  · 2017-05-27 21:12

正文


作者:观潮君

来源:海汇观潮(ID:hiwaycrowd8758)


和当下的中国一样,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前,美国散户同样将股市看作一夜暴富的所在,同时,精英阶层精心编造着致富梦,将其传播给大众,而自己则玩弄着各种把戏,如内线交易、前端交易、金字塔骗局、庞氏骗局等等,操控着整个游戏场。


大萧条到来之时,散户资产大量流入少数人的口袋,市场阴郁低迷的情绪弥漫,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经济再度繁荣。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1945年时美股超过93%的部分都直接为美国家庭所持有。不过,这里要澄清一点,美国的散户与如今的天朝小散又有些不同,1945年前,在美国买股票的都是有钱人,美国的散户实际都是所谓“大户”。


1962年,年收入3000-50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0%炒股;5000-75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6%炒股;年收入5万-10万美元的家庭中,则有87%炒股,10万以上家庭中,则98%炒股。


根据“美元时间”网站的测算,按通胀率调整,1962年1美元值现在的7.88美元,也就是说,在1962年,家庭年收入14-23万人民币这个水平的美国家庭,只有10%买股票。


到今天,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其中超过一万股的大单中90%是在机构与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


那么,70多年来,美国散户比例从93%降到11%,散户们都是怎么消亡的?



从1930年代开始,美国实行高税率的财产税和遗产税,导致炒股大户们降低了直接入市的意愿,而是通过信托计划等来管理财富,以此规避高税收,从而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可见一开始,美帝的股市就和天朝走的不是同一个路子。


而美国新崛起的工薪阶层,主要通过存款、养老金、寿险和政府债券等来理财,收益都还不错,人家根本没那个必要冒着风险去炒股。


1、牛逼的养老金


即著名的401(k)计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早年曾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401(k)计划推动了美股牛市的形成。


美国的401(k)计划其实就是养老金投资计划,从1978年开始推行,广泛投资于股票、基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


从1978年到2013年,美国私人部门DC型养老金计划资产规模扩大了4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9%!截至2013年,50%的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占比最大,其次是股票,占比26%,债券和银行存款合计占比仅为10%。


美国的养老金有多牛逼呢?2013年,美国养老金计划共积累资产达23.0万亿美元,占GDP的137%,其中DC型计划累计资产为5.8万亿美元,占GDP的36%。


换句话说,通过401(k),美国老百姓既能实现养老账户保值增值,又能延迟纳税,何苦自己半懂不懂地揣钱入市呢?所以,美国散户始终对自己炒股不积极。


2、发达的寿险


美国人喜欢买寿险,2013年底,美国寿险公司金融资产规模达到6.0万亿,是1978年的16倍,其中年金储备占其金融资产的59%。


20世纪前50年,每十年(除了30年代)寿险成交量都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从1900年的约90亿美元上升到1950年的2,420亿美元。


如此高收益,又没有高通胀,作为一名中产的美国人,根本没什么后顾之忧,根本不需要拿着钱去股市赌明天。



此外,美股已历经200多年,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经验积累都有利于其股市稳定表现,像A股一样的暴涨暴跌几乎难得一见,一夜暴富看起来不那么容易,因此价值投资盛行,对于没有专业鉴别能力的个人来说,基金更实在。另外美国对违反股市操作规定的处罚也是股市健康运行的保障。


美国实行全民监管,只要你举报属实,你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例如,2013年美国证监会(SEC)给予一位举报者的奖金高达1400万美元。


可见,美股的优越性是时间沉淀和不断改革的结果,而美国散户的消亡,则完全是市场的选择,比起股市,他们有着更多的投资渠道!


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