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各大互联网及零售公司都进行了门店科技产品的布局和实施,总结起来是失败的产品属于大多数。在2018年11月份的昆明零售博览会上我也注意到了酷炫产品越来越少,务实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创新上基本属于微创新。零售技术布局个人感觉基本完成、零售基础设施改革应该会迎来新一轮增长点,这轮增长中受益的应该是能深入&沉淀产品能力的公司,大公司布局平台,中小公司布局能力,而IoT能力会是基础能力。信息技术在零售场景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在技术产品运营等需要有跨界能力,将技术产品融合到场景中。对于ToB产品市场需要的是:服务能力第一、产品能力第二、技术能力第三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注意一定是场景化,场景化其实就是告诉了门店这些产品应该怎么部署和使用。
现状:
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包括会员、权益,目前比较成熟类的产品是运营类产品,如价签、摄像头、盘货等,门店营销类、导购类产品还不够成熟,还有门店人员运营能力及现有的线上线下组织架构模式,都制约了相关产品的发展;
未来:
会员、权益是基础,基础起来后,从完善运营、再到营销、导购。零售技术布局个人感觉基本完成、零售基础设施改革应该会迎来新一轮增长点,这轮增长中受益的应该是能深入&沉淀产品能力的公司,大公司布局平台,中小公司布局能力,而IoT能力会是基础能力。
我这一年也做了一些在营销和导购方向上的产品尝试,包括了小程序营销、互动硬件类产品,这些产品谈不上是最好的产品,但个人认为也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有深度的产品了。
我们整个产品体系的愿景是:
对于平台类的公司,我认为的门店科技类全景图如下所示:
在这个图中,目前阶段运营类的属于较成熟的产品,像自助收银,微信/支付宝都会有相应的政策直接补贴使用。此处我重点讲讲体验类产品。
对于我们去线下购物是这样的:
在整个动线中,我们需要从顾客进店、逛店、体验、购买等整个环节进行体验升级和数字化,通过技术进行了如下方向的变革:
1、互动体验
商品购买链路:触摸、感受、体验、购买、分享(使用、口碑);
体验连贯性:从用户经过、靠近、拿起、试用、离开,感知并提供连贯的体验享受;
场景化:场景化装修、场景化陈列、所见即所得的布局、一体化数字大屏;
营销策略:不一样,千店千面;不可能变为可能;被动触达变主动触达;双重权益;
跨界融合:信息技术在零售场景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在技术产品运营等需要有跨界能力,将技术产品融合到场景中;
2、自动化运营
去运营化:运营简单化&自动化;迎宾&导购拟人化;场景化切换&自动化拍照;
内容增强:内容增强,而非内容补充,刺激顾客,产生共鸣(通过数据分析,提供更有用的商品标签、用户标签 ,刺激消费);
接下来我介绍下我们导购类和营销类的几款产品,也给一些做相关产品的朋友一些经验参考:
互动导购
:智能迎宾、导购、自动化运营、扩充坪效、分佣获利,即从用户的经过、靠近、停留、离开和商品的拿起放下进行感知互动,借助于传感器和摄像头技术实现模拟导购员的产品设计,目前阶段因为技术和产品需要深度打磨,包括运营话术等的沉淀,目前的产品比纯广告牌增加了互动性,但是还不够友好。
互动营销
:沉浸式、场景化、360度、互动好玩有趣、主动触达、精准识别、内容无缝化嵌入 。
像身临其镜,我们的理念是触达方式由原来用户被动触达变成主动触发,一些不可能的玩法在大屏上变为可能,线上产品的降维玩法。
在设计如上产品时我们的理念和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