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最新出炉!无锡初婚年龄、“姐弟恋”比例…… ·  19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南长街,将有大变化! ·  2 天前  
半岛晨报  ·  突然宣布:大裁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成渝产业之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08-08 10:31

正文



文/暗涌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写成渝之争这个话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个话题挑动的是成都和重庆两个地方总共数千万人的神经。稍微下笔不对,便有可能招致口诛笔伐。如果言辞中对哪个城市有所偏倚,那更是捅了马蜂窝了。

写下标题以后,我还特意给在成都的重庆朋友和在重庆的成都朋友都打了电话,问他们对两座城市的看法。今天,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态,试着聊聊这两个兄弟城市的竞争,尤其是产业之争。



一、“既生瑜,何生亮”
重庆和成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两座城市同属大四川范围,文化习俗相似,语言接近,民间血缘相通,经济来往频繁。

然而,两座城市又风格各异:重庆是山城,当地百姓为巴人后裔,推崇巴文化,性格耿直火辣,城市雄奇险峻;成都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成都人做事细腻,生活悠闲,城市美丽雅致,文化底蕴浓厚。如果把两个城市比喻作女人,那么重庆让人惊艳,像摩登少妇,肤白,貌美,高傲,脾气火爆;成都令人欢欣,似邻家女儿,娇小,温柔,恬淡,体态婀娜。

“成渝一家亲”。重庆码头文化足,不做作、不掩饰,尚实,看重人与人之间简单与直接的关系。成都相对就风雅很多,讲门道、讲涵养、讲耐心,生活也更加精致。成都人瞧不起的是重庆人,重庆人看不上的成都人。但每当遇见外地人,成都重庆又是一家人。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既是兄弟,又是“冤家”。

从春秋时候开始,重庆代表巴,成都代表蜀,它们之间便开始了“打架”,“打打闹闹”地直到现在,从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巴蜀第一仗”,到今天的“中国第四城”之争,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的竞争,比全国任何两个“双子城”的竞争更加充满火药味儿。

19年来,成渝之争究竟在争什么?两地民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文化、饮食、方言、美女等方面。但是,两个城市的产业之争,远远比味蕾之争和性格之争还要激烈。

多年来,成渝双子城“口水战”不断,在交通枢纽、西部金融中心、总部经济、IT产业、汽车产业发展,甚至到外国领事机构的落户等方面,一直都在全方位较劲。



二、金融中心之争

一些舆论认为,尽管成渝都表示努力打造成渝经济区,但双方在金融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各打各的算盘”,两市分别打出了看似覆盖范围不一致,实则作用范围却一致的“金融中心”。重庆提出,要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成都市提出,要集中全市之力推动创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工作。而虽然一个是“中国西部”,一个是“长江上游”,然而实际目标都是同样明确的: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

于是乎,激烈的竞争又一次展开了。两市各种政策纷纷出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2015年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第七期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6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7家,均居中西部第一。另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市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4万亿元,存款增量居第中西部第一;全市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4万亿元,贷款增量居第中西部第一。成都的金融发展目标,已不满足于“西部金融中心”,正朝着“中国金融第四极”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看到“邻里”城市成都的金融之路正在大步向前,“近邻”重庆自然不愿落后。重庆近两年的金融发展目标已经将过去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升格为打造“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但实质上整体金融实力目前而言比成都稍微弱一些。但重庆一直是重工业聚集的重镇,产业基础很发达,各种经济政策的扶持也会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重庆未来将是一座“投融资之城”,大有后来居上超越成都的趋势。



三、交通枢纽之争


不得不承认,成都作为交通枢纽是有先天条件的。三千多年区域中心的地位不可抹杀,从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以后,成都一直就是西南的中心城市。目前,成都聚集着西部地区最为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以及铁路局、军区、领事馆等资源。

但更加不得不承认的是,重庆积极立足于自身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交通枢纽建设上仿佛更胜一筹:重庆是西南地区离北上广和中部地区最近的地方,相比于成都有更广阔的腹地,是成都往华东、华中方向的必经之地。

在水利运输枢纽方面。 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直达重庆港。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水道的优势,让重庆在对内陆的交易中占据优势。目前,重庆码头吞吐量虽足以满足四川、重庆所需。但成都怎么可能服气?成都没有港口,便把港口筹建在了附近的泸州、乐山,以满足成都等城市水运需求。

在铁路枢纽方面。 成都虽是成都铁路局中心,但是重庆近些年来的铁路建设有超过成都的趋势。《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将重庆铁路枢纽定位为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重庆主城将成为国家“三纵两横”高铁主通道的交汇点,重庆铁路枢纽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货运枢纽。由于成都过于偏西,其向西可以说无寸铁 (除很短的市域铁路成灌线) ,只有建设中的川藏铁路成雅段,而重庆向西可以直接接兰渝、渝昆、成渝,因此铁路交通来看重庆占据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成都一定要修建川藏铁路的原因。


在航空枢纽方面。 目前成都的机场吞吐量为3750万人次(重庆为2926万人次)。目前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89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74个,航线网络覆盖北美、欧洲、中东、大洋洲以及亚洲的重要枢纽城市。无论是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还是国际地区通航城市,成都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均位居首位。毫无疑问,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经成为我国的航空第四城。目前,成都在简阳已经开建天府国际机场,而且这个机场比双流机场还要宏伟得多。虽然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这些年吞吐量也在提升,机场也在扩建,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航空方面成都占据绝对优势。重庆第二机场还在论证阶段。为了正面对抗成都的第二机场,有人专门提出要在重庆西边修重庆第二机场。

另外,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经常坐飞机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个城市相比,从重庆出发到国内很多地方,往往价格更加便宜;从成都出发到国外很多地方往往价格会更加便宜。后来有航空公司的人解释说,这个机票价格差异巨大的现象很好找原因:主要是供求关系导致的。具体而言,就国际航线而言,成都比重庆多,票源相对充足。就国内航线而言,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政治中心,跨国企业多,加上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商旅人士。在航班有限的情况下,上座率普遍较高。这就造成了票源相对紧张,导致机票价格略高。此外,成渝两地地处西南,大多数航线都向东。因此,从成都起飞的航班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比重庆长,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会提高。



四、电子信息产业之争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沿海很多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企业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大举西进,开始了一轮“西进运动”,将西进的目的地基本都放在了成渝地区。目前,成都和重庆均将已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重庆的规划是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成都瞄准的是中国IT第四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座巴蜀名城的IT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从早几年前的争夺英特尔入驻,到后来的惠普、富士康、华硕、宏碁……每当有IT名企准备西进的时候,成渝两市便会开出各种优厚的福利政策以吸引这些IT大企业前来开设工厂、建立研发基地、运营中心。

两城之争,得到最多好处和实惠的是准备去投资的企业。因为一个比一个提出的条件更优惠,免费提供土地,甚至帮忙给企业把土地平整,提供几年的免税或优惠 (如果你三年,那我就五年,这样就可以争夺过来) ,甚至征服提供招聘人力资源供给。这些都是人所共知,可以公开的,至于有没有不可公开的隐私,就不好说了……

企业家们是聪明的,而且将“平衡木”玩的出神入化。成都招来英特尔、阿里巴巴,重庆承接惠普、宏碁以及代工的富士康。尤其是精明的郭台铭,让富士康在成都生产平板电脑,在重庆则主推手机业务。去年全球1.8亿台笔记本电脑当中,重庆生产销售了6000万台,就是1/3。而在成都,全球每两台电脑所用CPU中就有一台“成都造”,全球2/3的iPad来自成都。

本来,成都布局了国家多个电子科研院所,电子科大等高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人才,所以成都很早就已经是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重镇。可最近几年,重庆的IT发展迅猛,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宏碁、和硕、华硕……大批的IT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在重庆设立了生产基地。重庆为了发展IT,也同时大力发展相关的物流与交通,开通铁路集装箱专列、延长机场跑道、开建高质量的保税港……重庆市政府对于IT行业的扶持政策以及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发展潜力,是打动那些企业的主要原因。



五、领事馆之争
领事馆在本地的布局数量,事关“面子”,事关这个地方的国际化程度。引进领事馆,不但能方便市民签证的办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外商的进驻,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高层互访等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重庆与成都地理位置相近,领事馆通常会“二选其一”,因此在领事馆的引进上,重庆与成都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但总体而言,重庆在这个方面比成都差距还比较大。

截至2013年底,选址重庆的领事馆有10个,分别为英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匈牙利、埃塞俄比亚、加拿大、丹麦、荷兰、意大利,选址成都的也是10个领事馆,分别为美国、德国、韩国、泰国、法国、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澳大利亚。

但从2014年开始,由于成都方面的发力,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2014年以来,以色列、新西兰、西班牙、捷克、波兰、印度纷纷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目前,在成都已经设立与正在筹建且有意向设领的外国领事机构数量达到16家,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其中包含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出国旅游留学等主流目的地国家,成都领事馆数量排名西部第一,内地“领馆第三城”的地位越发巩固。



六、产业园之争
中新产业园也是成渝竞争的焦点之一。中新产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随着去年底到新加坡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宣布,新中合作项目终于结束选址之争,将正式落户重庆。

去年2月1日,时任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部长陈振声曾率领近百人代表团就这第三个合作项目到重庆、成都展开考察访问。陈振声表示,新加坡与中国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两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均位于东部沿海。新中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不仅将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通过新中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将新中两国的关系带到更高的发展里程碑。

新加坡为什么将中新第三个政府合作项目选址重庆呢?新加坡其实也是在成渝之间搞平衡。众所周知,新加坡在此之前与成都的关系更为紧密,不但在成都设立了领事馆,还在成都有着极大的投资。但重庆历来有政策优势,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如果新加坡资金过于倾向成都,以后恐怕自身发展不是一件好事。



七、新区之争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5年来,这个面积1200平方公里,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的中国“第三区”,不断探索内陆改革发展新路径,形成了以寸滩港、空港等为主开放的口岸高地;更是在原来的小山坡上平地打造出水土、鱼复、龙兴这样的万亿级产业园区。

2014年10月2日,天府新区正式成立。2015年11月,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正式出台。天府新区规划总面积为1578平方公里,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这个心城区将打造一个以八大产业聚集的“新成都”。

现在,这两个新区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人说这是成都与重庆共同推动西部大开发、一起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新举措,但更多人似乎愿意说这是有一出“双城记”,是成都对重庆设计两江新区的应对之举。天府和两江,都将制造业作为核心,都把浦东、滨海作为目标,都称自己是西部开发新的增长极,都在说互利共赢、求同存异。这背后的竞争,也异常明显地摆上了台面。



八、迪士尼之争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正式营业。据了解,该项目是迪士尼在中国大陆建设的第一座迪士尼度假区,同时也是亚洲的第三个迪士尼主题乐园。但对于数目庞大的中国游客来说,这显然还远远不够。

随后很快,网上曝光了四川省领导在《关于迪士尼主题乐园拟选址天府新区的情况报告》上的批示。网络上传出此图片后,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转发,不少网友表示震惊:“中国大陆的第二座迪士尼乐园将建在成都?”

网友们的热议,将成渝在迪士尼的竞争曝光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迪士尼官方发言人回应:“对于无端揣测和传言,我们不予评论。我们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座迪士尼度假区也是中国的第二座迪士尼度假区刚刚盛大开幕,公司的重心还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成功开幕、运营及未来的扩建工作。”

但此番回应也并未直接指出“不会选择在成都落户”,模糊的言辞回应似乎也让成都充满无限可能性。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近日,重庆市外经委表示有意参与迪士尼西部项目的选址竞争。在应对网友的提问时,市外经委回应称,在上海迪士尼项目开工前,迪士尼集团已将在我国中西部布局新的主题公园纳入议事日程,“对于迪士尼集团西部项目,我们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对接落地方案,参与选址竞争。我们认为,迪士尼此次新项目选址将经历一个比选、评估、竞争的过程,我市有机会也有可能承接此项目。”

鉴于迪士尼的巨大影响力,成渝两市在对项目的争取方面势必白热化。



九、汽车城之争
作为中西部为数不多的汽车产业中心,成都与重庆龙头之争愈演愈烈。当成都提出要做中国“狼堡”之后,重庆也不甘落后,豪言要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

截至去年底,成都私家车拥有量超达307万辆,仅次于北京。目前,成都已成为丰田、大众、吉利、沃尔沃、东风等重要品牌的生产基地。除了众多汽车企业,德国博世、美国江森、美国哈曼等国际零部件巨头都已经在成都建厂投产,使成都的工厂在配套采购、产业链方面更为完整和高效。成都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以及建设世界级汽车城。而成都甚至表态,在零部件配套以及整车资源上,只要是重庆能够提供的政策,都将在其基础上再做出优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