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授课教师:张慧瑜)教学实践第一期活动在蒙民伟楼105室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以写作为媒介”,活动邀请了10名获得2023年秋季学期通识核心课“影视文化与批评”与全校公选课“光影中的百年中国”中优秀作业奖项的同学做分享,从文字出发讲述他们的写作经验与故事。活动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孙雁南主持。
活动开场,张慧瑜首先从本次活动的主题出发,分享了他对写作的理解。他认为,任何写作都是公共的写作,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将写作当成媒介就是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观点和认知,在实地调查、经验描述中抽象出理论和学术观点,是一个理性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其次,张慧瑜介绍了非虚构和影评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非虚构作为一种叙事体,不强调过度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用比较简洁、清晰和凝练的语言将一个人、一件事描述清楚,并建立在一定的采访和调查之上。影评作为一种评论体,需要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分析电影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文字和影像虽同为当下时代中最具主导型的记录媒介,但二者之间并不等同,用抽象文字符号来表达影像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写一篇纪录片评论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发掘化石,或是符号学家在进行解码,将影像所表达的议题解码出来,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张慧瑜认为写作既能够见证当下,也能作为自我反思的空间,更能对抗孤独、成为弱者手中的武器。他鼓励大家养成写作这个良好的习惯,找寻写作对自己的意义。
接下来由10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第一位分享同学是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本科生张祺祺,她从选题、团队合作、素材收集、采访写作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非虚构写作过程。在选题方面,她建议同学从当期课程的写作主题入手,在团队讨论中进一步评估可行性与打磨精细度。她们选择了一位北大南门外的快递阿姨为写作对象,实地跟随、体验了半天的收发快递生活,观察了她的家庭环境,运用跟踪式采访的方式加深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张祺祺同学认为,非虚构写作不需要像一些正式的宣传文章进行一些立意的升华,而是要找到触动人心的一种共鸣。影评写作则需要先找到自己的电影兴趣,从往期的优秀作业或电影评论中学习经验,发掘他们的分析视角,找到还没有被充分分析过的创新点进行切入,之后可以结合社会意义、社会价值、学术理论价值等建立起自己的分析框架,并从电影宣发、导演采访等资料中进一步加深电影理解,完善写作内容。
第二位同学是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郭子靖。他分享了寻找选题和采访对象的多种途径,认为选题讨论本身就是关注社会时事的良好过程;除了兴趣导向外,在选题前期同样需要考虑选题的非套路性与非模式化,尽可能找到有新意的写作题材;在采访过程中则需要注意采访问题的设计,最后共同进行修改与润色。影评写作同样需要在兴趣之上考虑电影所表达议题的复杂性与深度,以及自己对这部电影是否有新的思考,而不需要过度关注前人是否已经将电影分析透彻,画面的联想、剧情的设计等均可以成为自己分析电影的独特角度。
第三位同学是艺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熊木。她从团队合作角度出发,首先分享了如何更加高效进行团队分工和时间管理从而提升作品质量的思路,例如提前划分大纲整理、实地采访、材料收集、最终润色等任务阶段,设置组长以便于管理不同任务的完成时间,保证作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其次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写作小技巧,如“真人真事真地点”的对象选择,采访化名的运用等。在影评写作方面,熊木同学提供了不使用第一人称、不要介绍太多故事情节、进行多角度分析等写作注意事项,并给出了从艺术的角度对电影语言、镜头和色彩进行分析,适当加入合适的理论提升文章深度等更具实操性的写作建议。
第四同学是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宁捷,主要分享了她撰写《地铁通勤故事:地下涌动的城市血脉》一文的思考与具体的写作过程。在选题方面,她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这一宏大主题与普通人每天的平凡生活进行连接,选取了地铁里的实习生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并将地铁比做“城市的血脉”,像社会的“血管”一样将劳动者在住处与公共工作场所之间运输,支撑起都市的发展过程。在确立了地铁和人的关系之后,她对不同的采访资料进行了分段,思考了每个段落的关键词,使整篇文章的逻辑串联起来。在影评写作方面,她建议同学们选择一个电影中的矛盾点或反差点进行切入,例如从导演自身成长背景与影片故事的发生背景之间找出矛盾点,从而进行较为深度的影片分析。
第五位同学是来自中文系的2020级本科生万鸿书,她从自身小组写作的集体经验出发,提供了写作过程的时间线,分享了她对于如何处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观念与事实存在矛盾这一问题的看法。她认为,非虚构写作是用文学的形式写真实的内容,不能为了预设的框架或流行的叙事模式而去牺牲采访得来的现实,在真实采访中很可能获得不同于所预设主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尊重采访事实,动态调整大纲和书写角度。在归纳采访材料之后,还可以将主题与现实中的公共议题进行连接,对采访内容做更深的补充和延伸。在影评写作方面,她认为打开一部影片的方式与自身的理论预设有关。撰写一部影评首先需要对影片的设计、题材的选择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如现实主义类影片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立场,不同导演也会有自身的叙事特色。另外还可以参考一些电影理论方面的书籍,如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以及一些影评公众号等。
第六位同学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2022级本科生谢滨妍,在选题经验方面,她建议同学们大胆选择喜欢的选题,运用小切口、核心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身边熟悉的人开始寻找话题,并关注故事细节和背后的母题,以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例如抓住边远地区的文化生产、青年医生的职业团体、90世代或Z世代等标签等。撰写影评时可以在首次观影中抓住电影的基调和叙述方式,后续通过拉片具体分析电影的社会化视角和艺术化的处理手段。在影评撰写过程中,除了划分板块之外,更要注意不同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如泛社会化的思考角度、时代背景的连接以及符号性的能指所指等均可以成为影评撰写的不同层次。谢冰妍同学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张慧瑜老师的《以电影为媒介》、戴锦华老师的《电影创新之见》、郝朝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认同”建构》三本参考书籍。
第七位同学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逸天,以“重视身边”为主题分享了他的非虚构写作经验。他认为,广泛阅读是写好一篇非虚构的第一步,在开始写作之前,他将课程公众号中的优秀作业大致分为了三类,即写一件事、一批人、或是一个人,并将这一分类作为后续写作的切入点与侧重点。其次,他认为“重视身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思路,即从自身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或精神共鸣出发,延伸到不同的成长环境或特定人群,都可以发散出好的非虚构选题。与此同时,他认为非虚构写作可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与自己的兴趣或当下流行的话题建立联系,如追星、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等,都是具有时代烙印、能够产生人群共鸣的写作内容。最后,在非虚构写作过程中还可以突出细节和场景感,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经历或讲述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