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上太用力,会容易让孩子失去后劲。
引导孩子获得更多好的体验,他们放能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鹿妈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核心能力
学校和老师从来不教,只有靠“通识教育”习得
12月27日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
全知识APP专场
全面提升孩子思辨力、表达力、抗挫力、创造力...
养出一个阳光自信、博文强识的全才女孩
报名就送价值599新闻思辨课,仅此1次!
▽▽▽
作者 | 猪妈妈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除了吃饭上厕所,都把自己关房间里。一问就吵,把她催急了,就在房间里砸东西。我真的很怕她会伤害自己。”
听这位妈妈讲,她女儿上小学时,很争气(全年级前两名)。但初中进了市重点,竞争激烈,成绩就一路下滑。
我们通常认为,要想孩子成绩好,重要的是基础要打牢,从小培养好学习习惯……
但你发现没有,很多孩子在小学“名列前茅”,在中学还是遭遇了“跟不上”、“不想学”、“怕考试”的困境。
有孩子好不容易迈过了高考的难关,考上了名校,到大学了,反倒开始摆烂……
在观察了一些中学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及那些能“弯道超车”,对学习保持持久热情的真学霸后,我发现了这三点奥秘。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清华爸爸在辅导女儿作业时情绪崩溃。
视频中,爸爸称自己当年高考,在十几万人中考前几名。
结果,女儿却一点不长进,动不动就说“boring(无聊)”、“rude(粗俗)”,分明学习态度有问题。
网上随便一搜,家长辅导作业被气住院,和孩子抢夺手机起冲突的新闻,也频繁发生。
当“管学习”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连高知父母也直呼“臣妾做不到”时,大家有没有想过:
这或许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孩子不够努力,而是“父母亲自下场卷孩子”这种方式,本身有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曾提出过一个“知识诅咒”的理论,说的是:
掌握某种技能或知识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将思维和语言,调整到同未知者平等的状态,也很难体会他们在这种不对等的沟通中的痛苦。
家长在管孩子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状态——既不专业,又喜欢吼孩子!
孩子呢,他本是需要帮助的人,却理所应当地承受着责备,承接着家长的各种负面情绪,那卷着卷着,能量就没了,自然会粗心、犯懒、磨蹭、学不进去。
家庭教育专家石芳遂说,她和儿子的界线就特别清晰,“我负责爱他,他负责努力”。
孩子说,不会。她说,不会很正常,就因为不会,才需要学。
孩子说,不想写。她说,妈妈也经常不想上班,花了好大力气才克服,你肯定比我有办法。
孩子考砸了。她说,恭喜你,一下子炸出这么多知识盲区啊!然后,给他提供资源支持。
孩子真的没做作业。她说,那你记得好好跟老师解释噢!
回头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她又温柔地安慰孩子,积极陪他制定计划,解决问题。
有人可能会想,这样孩子就能有后劲儿?这分明是孩子本身“懂事”,换个孩子你试试?
家长都这么忙了,如果下班后,还得每天盯孩子作业,操心孩子各科成绩,那还有什么时间去休息和提升?
我们付出这么多,孩子学习还不好,必定着急上火,就更没好脸色对孩子。
那孩子天天在消极的氛围下,他得有多扛压,才能一直保持积极性?
他们并非不重视孩子学业,相比陷于孩子的具体学习任务,他们更愿花时间在整体规划、学科学习方法、家庭教育理念、沟通方法等的了解和学习上。
当我们不是当“监工”,而是能后退几步,去欣赏孩子的“工程建设”时,才会有一个高屋建瓴视角:
回顾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们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小学时,那些学习最刻苦、学得最好的孩子,到初高中,很多就不给力了。
大家的解释是,努力“过头”了,女孩不如男孩儿有后劲儿。
教育学经典《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中指出,孩子在学习中的真正困难在于:
也就是说,学习没后劲儿的根本,不在“过度努力”(努力从不嫌多),而在一味努力,忽视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整体性。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妥妥的文理兼修的大学霸。
她说,读高中那会儿,物理会学原子、分子的物理性质,当时很多同学都叫苦说难理解、记不住,但她却轻车熟路。
原因是,她小学三年级时,就看《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中子星。
“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的质子和核外电子带电,电荷相反”,这些对她来说不是什么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常识。
当大家都觉得“物理课怎么这么无聊啊”时,她只感觉是小时候的故事书有了续集!
我一位朋友,他每年都会在暑假前,去借一套孩子下学期的教材来翻一翻。
不是为了提前学,而是看一下孩子即将接触哪些对他来说可能“太抽象”“完全没感受”的新词,然后让孩子尽可能提前去体验。
他说,这样不但能提升孩子“听课”的效率,还能激发孩子“自驱”学习。
比如,有一次他看到孩子接下来会学“抛物线”,暑假的时候,去河边玩,他就专门提出要跟儿子进行扔石头大战。
有次放学回家,儿子神秘又骄傲地对他说:“爸爸,我知道怎么赢你了!不信我们再比一次!”
这之后,凡是遇到类似的几何题,他儿子都特别肯钻研。因为他发现,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很多家长从小就很重视孩子学业,但这种重视往往更强调“效率”。
哪些科目刷题,哪些科目靠记,哪些“闲书”没必要看,哪个假期要用来提前学……都帮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从不问孩子的兴趣。
孩子如果不情愿,就用“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道理来激励孩子。
这种看似高效的做法,虽然也能推着孩子前进,但却让孩子总在被动听课,吃力啃课本。
略过学习本该有的“风景”,孩子早晚会感到“无意义”。
郝景芳和这位朋友的案例告诉我们,学习也可以不是一个一个孤立难记的知识点,而是知识和知识的链接,知识和生活的链接,是一个既有趣,又鲜活、丰富的整体。
如果能给孩子多点时间去读“闲书”,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在帮他丰富学科背景,锻炼思维能力,获得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当父母后,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解决好一个个问题,仿佛就是在帮孩子积攒“后劲儿”。
群里的那位家长,之所以情绪失控,是因为他觉得,“孩子要是真不上学,这辈子估计就完了。”
为了孩子好,就不停催孩子复学,跟孩子强调不上学后果的严重性。
孩子既要面对成绩下滑、提升困难的痛苦,又要面对家长对他现状的否定,内心才更彷徨无力。
曾经有父母给心理学家李松蔚写信,问他,孩子“不自信”怎么办?
原来,这对父母鼓励孩子当学霸,但孩子说,自己就想做“学渣”。
从这句话里,父母断定孩子是因为“不自信”,才一点志向都没有。
如果我同意了孩子不自信这个“问题”,那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做出的任何努力——比如,鼓励孩子:“你要对自己自信一点!”——不但无用,还可能在向孩子暗示:“你怎么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