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OD/TD/LD实操工具书,85个经典前沿工 ... ·  3 天前  
译中人  ·  喜茶招聘海外巡店, 20-30k·13薪 ·  4 天前  
以航讲公务员面试  ·  最后的名额!2025年北京定向选调面试实训课来了! ·  6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过了35岁你还能干嘛?这是我看过最棒的建议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曹操如果能做好这1点,早就一统天下了!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3-22 07:04

正文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 我们爱历史(ID:his-tory),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联系方式:合作请加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荐: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文 | 南门太守

编辑 | 周小龙  美编 | 李秋杰


导读:“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乃天、地、人,中间一竖,代表参透天地人者,是为王。古往今来的帝王,如刘邦之辈,虽然智谋武功不如张良韩信之徒,但是却能把那些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号召在一起为己所用,短短几年成就霸业!然而,集帅才将才与一身的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至死国家还处于分裂之中。究其原因,乃是他未能参透人,用好人。



才和帅才不一样,能领兵、能打胜仗的就可以称将才了,而能统领将才、能运筹帷幄的方能称为帅才。

 

从管理上说,将才可以负责一件事、一个方面,帅才则需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将才偏重战术思维,帅才则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维。

 

在战场上,一般来说将才负责某一仗的指挥,帅才负责的是整个战役。

 

将才与帅才都是人才,但区别很大,不能混用,否则要出问题。有人当将领可以,冲锋陷阵、无往不胜,是常胜将军,但一到统帅的岗位上就力不从心了,无法统筹协调,不能运筹帷幄,结果误人误已。

 

在曹魏,长期以来每有大战役都是由曹操亲自挂帅,其它将领都听他一人指挥,他是曹军唯一的元帅,这种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有好处,那就是效率很高,但也有坏处,那就是离开曹操谁都难玩转。

 

无论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还是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都是曹操帐前一将,从来都是曹操指哪他们打哪,有时候曹操对他们也不放心,就亲自打头阵,比如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劫粮,曹操作为总指挥、总司令,却干起了前敌先锋的活。

 

事事都喜欢亲自上手,这是曹操这样的强势领导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会造成管理上的风险,一旦核心人物遇到不测,整个集团有迅速土崩瓦解的危险,比如董卓集团,手下兵多将广,董卓突然被刺杀,仍十分强大的凉州军立即六神无主,各位将领一合计,居然要散伙。

 

即使统帅没有遇到不测,但战线拉长、局面不断打开,需要照顾的地方越来越多,统帅也难以分身,顾了东边顾不了西边。

 


魏吴第二次合肥之战,曹操因为要亲自带队解决更加急迫的汉中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合肥,这一仗张辽、乐进、李典等人打得倒也不错,孙权所率十倍以上的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孙权几乎丧命,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一仗曹军的指挥没问题


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互相不服,曹操走时也未明确谁是“合肥前敌司令部”的总指挥,只留一个锦囊,虽然最后胜了,但不得不说是侥幸,这种仗就像电视上“挑战极限”里的那些动作,“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事实上,曹魏为此的确一再付出过惨重代价:曹操攻取汉中后留夏侯渊镇守,“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作名将夏侯渊是完全够格的,但他此时应迅速转变角色,由“夏侯渊将军”升级为“夏侯渊元帅”,但多年来的惯性让他还停留在将领的角色上。

 

敌军放火,破坏鹿角,作为统帅的夏侯渊居然亲自带人去救火、修鹿角,结果被刘备、黄忠抓住机会猛攻,夏侯渊居然战死,好不容易打下的汉中就这么易手了。

 

还有曹休、曹真,作为“曹二代”他们后来分别指挥西线和南线两大战场,但一个被人使了诈降计而大败,一个仓促出击而无攻,打了败仗其实倒也不要紧,但这二位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是“一代名将”,败得这么惨,面子下不来、心里气不过,结果活生生给气死了。

 

将多帅少,这是曹魏军事上的一大瓶颈,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优势下曹魏仍多年完成不了统一,与此有很大关系。


是曹魏没有人才吗?不是,当时的人才也数曹魏最多,但正如后人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不少,缺少伯乐,或者说伯乐太能干,把千里马的活都给干了,结果自然没了千里马。

 

曹魏中后期能称得上帅才的倒也有几个,其中首推司马懿,这并非因为他是“吃三国”的猛人,而是用战绩来说话的,曹魏中后期的几场硬仗中一大半是在司马懿指挥下打赢的。

 


先说灭孟达之战,孟达占据上庸三郡,位置介于魏蜀间的中间地带,他降魏又叛魏,时间刚好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后,如不迅速解决将十分危险,司马懿得到孟达可能叛乱的消息,来不及请示,出于战略家的敏锐,他私自决定千里平叛,结果打得孟达措手不及,解除了曹魏西南方向的一大隐患。

 

这一仗,换个没思想、没胆识、没有战略眼光的人去指挥,一定会按条例、按规定办事,一个请示上去,来回一个月,再发兵,人家早就把事办成了。

 

再说五丈原之战,都抨击说司马懿胆小怯战,就连有些魏军将领也这么认为,但司马懿有更高的战略考虑,他看到蜀军劳师远征、后勤线薄弱的问题,坚守不战其实是代价最高、最稳妥的策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此战结束后曹魏西线态势彻底改观。

 

这一仗换成个敢打、能打、迫不及待要去打的人去指挥,比如张郃,还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蜀军最拿手的是防守,“无当飞军”、弓弩兵是其强项,你来攻我正巴不得,一旦打了败仗,被诸葛亮来个“防守反击”,关中可能就丢了。



还有辽东之战,打一这仗的时候连魏明帝都知道非司马懿去指挥不可了,因为他是曹魏唯一的帅才,魏明帝先让毌丘俭去试过,毌丘俭根本不行,一个回合下来就认输了,出于防范的心理魏明帝本不太想用司马懿,但也不得不用。


在辽东这个地方打仗必须格外小心,意外因素太多,隋炀帝、唐太宗都在这里吃过亏。此战数万魏军远涉数千里,遭遇气候恶劣、道路难行、敌情不清等复杂问题,情况千变万化,如果指挥者够不上帅才,那就等于把大军带入了险境。

 

但司马懿指挥得很好,去之前就料敌于心,多少天去、多少天平叛、多少天回,需要多少人,这些都详细计算好,精确到天,结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战彻底解除了曹魏东北方的后顾之忧。

 

魏文帝、魏明帝父子坐江山期间,数攻扬州不下而望江兴叹,曹真、曹休连打大败仗,要不是司马懿打了上面这几场硬仗,这个江山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帅才,曹操在世时也只把他当文职官员和参谋使用,先任命他为“文学掾”,类似于丞相府里的文教处处长,后来改任“东曹掾属”,类似于丞相府人事处副处长,后来又提拔他当“主簿”,相当于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不是抓文化建设、干人事工作就是抄抄写写,反正不予重用。

 


第一次汉中之战后结束后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曹操这才有“得陇望蜀”之叹,从战略的角度看,刘备当时入川未稳,魏军这边大胜后士气正高,正是出兵益州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都不敢出兵那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所以司马懿是对的。


这个机会没抓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司马懿的身份仍是曹操的办公室主任,曹操身边有军师、军师祭酒,出谋划策是他们的事,主簿可以主意,但毕竟不是本职。

 

曹操没有把夏侯渊等人培养成合格的元帅,更不会破格培养司马懿,不仅不重用而且还得防着,“三马同槽”、“狼顾之相”的故事虽然多属附会,但对于世族出身的司马懿,且用且防是曹操的主要心理。

 

曹操身边名将如云,只是缺少像周瑜、陆逊那样的帅才,说到底是曹操的角色转换还不够彻底。

 

曹操起兵时手下只有数千人,自己整天带着冲冲杀杀,是个将才都够用了,后来事业不断壮大,曹操由将才转身为帅才,这个过程也是顺利的,无论对兵法的研究、对政治的把握还是对将领的调度,曹操做得都很好。

 

但曹操后来又不断有了新的身份:司空、丞相、魏公、魏王,这些身份不同于“曹将军”、“曹元帅”,而是事实上的执政者、君临天下的帝王,这时的曹操应该跟“曹元帅”切割,以帝王的身份培养出几个“夏侯元帅”、“张元帅”、“于元帅”、“司马元帅”来,充分放权,让他们真正能独挡一面。

 

从军事上说刘邦算不上帅才,但他是帝王之才,专门培养、管理元帅的,所以他成功了,只用几年就统一了天下。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至死国家还在分裂中,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司马懿这样的人才用好。


(全文完。与管理智慧总编交朋友,分享你的管理心得,请添加微信:glzh-zhangxw


明晚大咖重磅分享

资本寒冬下,如何说服投资人?

3月23日(本周四) 21:00--21:00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千禾会导师

教你如何撬动投资人的口袋!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