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调整生物钟失败,半夜醒来继续看书,磨磨蹭蹭,睡得太晚,午后才醒。因为在小区业委会兼了个职,起来还不得不处理下小区业主的投诉。处理完毕才惊觉到了晚饭时分,还一整天滴米未进。
在外卖平台随手点了个味道不错的潮汕卤味,高师在我这也尝过,一样觉得好吃。甫一刻,饥肠辘辘的我就等来了期待的猪手饭。只是打开一看,颇为惊诧,米饭上铺着几小块带着点皮的猪脚骨,品质而言,几乎到了不可食用的地步。
这菜能吃吗?我联系了店主。他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给我解释了流程,也表示愿意做出改进。我愤怒之余提出了我的要求,给我换一份能吃的就行(起码得有点肉吧?)老板欣然同意,他请我再次下单,他安排他们再做一份,然后用红包把费用补给我。
他的店还有几分钟就打烊,我匆匆按照他的指示重新下了单。我和他说,我在乎的是我喜欢的店不要倒了(其实不久前一家我常下单,品质不错的店无预警结束营业,就让我有些失落,他家的高山半壮品质很好),希望他能够改善。他频频称是。
这时我已拒绝了他的红包,这并不是我一开始想好的,我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才明白了自己在乎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愤怒。既然我希望他好,我也希望他有更大的动力坚持下去,多一份餐费,与我而言不算什么,与他而言应是一份支持和温暖。
他和我说,外卖的毛利真得好低,他们也快撑不下去了。我本不以为然,不是不信他的说法,而是觉得这很正常,大环境所致。人们的收入和预期都在减少,而原材料及其他成本则在不断涨价,消费降级在所难免。但我还是被他随后贴给我的截图小小的震感到了。
他说,你知道你们下的一单,我们可以拿到多少钱吗?一份标价30-40的套餐,经过满减和各种折扣,加上补贴和会员红包之类的优惠,实付十几二十元的话,商家到手大约相当于实付价格再减去十元?我看到的截图,有一单商家实收十二三元的,还有收到六七元的。
这就是全部?我们吃的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外卖就是用这个价格和商家结算的?本来以为,有些价格便宜的外卖,一方面是出于推广需要,把广告费转化成实惠回馈顾客;另一方面是平台另有生钱(烧钱)之道,给予顾客的优惠不全部由商家承担。实际的情况可能却是,不仅优惠全部商家买单,骑手和平台的费用还要另外扣除。
知道我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吗?有次我在青浦点了一份标价30多,挺好吃的大肠拌川(杭州的特色拌面),七折八扣,实付九块五送到家。请问,按照以上原则,商家可以收到多少钱?这道思考题留给你们。
不知未来我点外卖时,心里会不会留下阴影。每次如同强迫症一样计算下商家会收到多少钱,扣掉必要的用以维持的毛利,他还剩余多少钱来为我制作食物。如是,送去嘴中的食物会不会因此而“变质”而失去它应有的味道。
这样的分配模式,恐怕是难以为继的。除非很有特色且以堂食为主的店家,他们可以在外卖平台抬高自身出品的单价,并且不参加满减优惠,以此保证外卖的毛利不低于堂食。对于大多数没有足够堂吃客源,又缺乏出品的不可替代性的商家来说,价格略高就意味着会被平台客人抛弃。
原本实体店铺因为距离和地段所形成的“垄断”被网络打破,每个商家被迫同更多的对手在一起竞争。在这种严酷的生存压力之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采购及后厨会发生什么,都未可知。用几块钱(已扣除毛利)做出一份可以标价几十块的套餐,还得负责包装,你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吗?
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用清晰的商业逻辑来实现它的价值。不仅是平台摸索出盈利的模式,平台的意义在于通过一套精巧的设计,让参与到平台的各方都能获利,如是,平台才能得以长期稳健地发展。任何一方的损失,最后会转移(波及)到其他的参与者那里(品质无法保证,增加了客户的实际购买成本),再进一步波及其他参与者(减少订餐降低骑手收入)。
任何对于商业逻辑严重违背(如果创新不算违背)的商业行为,都存在着像共享单车那样从辉煌到脆崩的风险。外卖行业的短期利益是价格优势,而长期利益则是食物的品质。将更大范围的商家聚集一堂,拉入同一平台竞争,又缺乏能力加以甄别保护及监管,无论从业者之间还是业者内部,都更容易产生劣币逐良币的倾向。
加速的餐饮业迭代,不仅让所有的业者疲于奔命,从而增强了功利性,也在不断加速的更迭中,耗散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外卖行业,要么变得越来越贵,甚至高出堂食的价格,要么品质越来越低,满足于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人群。
这或者与平台在竞争中自身的功利性有关,他们错过了最好的去设计自身产品的时机,就像他们对待他们的客户一样。你们活着就是胜利,品质,那是奢侈品,大家都不配享有。事实上,每个人摧毁的他者,最后都是自己的影子。一个辉煌的影子,还能坚持多久?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
司馬庫斯
,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