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恋
介绍鄞州镇乡街道特色,推介新闻,新鲜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乡恋

54年前的今天,她和老伴亲历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满满的骄傲

乡恋  · 公众号  ·  · 2018-10-16 1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为了研发这颗原子弹,许多人风餐露宿,条件艰苦,但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每一个人内心都充满了骄傲。


当年,鄞州人林雪琴和丈夫亲历了这一骄傲瞬间。54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如今住在福明街道福城社区的80岁的林雪琴仍旧历历在目。



夫妻分别那年,孩子才10个月

林雪琴说,自己原本在上海工作,是一位车床工人,主要负责生产螺丝帽。丈夫陈仁康是一名高级技工。


1959年10月1日的前夕,一天晚上,丈夫陈仁康回到家里一反常态,闷声不响。林雪琴不放心地问了一句怎么了?


刚开始,陈仁康只是回答要离开上海。在林雪琴的追问下,陈仁康才透露出,组织要安排他到北方去工作5、6年。


“那时我们的小孩才10个月大。”林雪琴回忆,自己一再追问要去哪里?干什么工作?陈仁康就是不说。


10月1日,夫妻俩在上海火车站作别,让林雪琴没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整整5年。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就成了夫妻俩联络的唯一纽带。这封信,是从北京寄回来的。


林雪琴至今都记得这封信的内容,简单到了极致:我在外很好,毋须挂念,照顾好自己。除此,再无其他。


就这样,丈夫“活”在了书信里。这之后,来信的地址一变再变,前半年是从唐山寄回来的。后来半年,又变成了内蒙古。再后来,又成了甘肃。


“出门在外,总是报喜不报忧的。”林雪琴说,每次收到信,总是我很好几个字。但事实并非如此。


风餐露宿的生活,丈夫坚持了下来

陈仁康工作的地方,是甘肃戈壁滩。一望无垠的荒漠,风沙肆虐。研发的厂房正在建造,人们为了躲避风沙,只好搭帐篷。有时候遇到台风一样的风沙,帐篷也会被掀翻,只能在地上挖坑铺上茅草,睡在地窝里。


戈壁滩的年降水量只有50多毫米,钻井打到基岩都见不到水。最初施工生活用水都要靠火车、汽车拉来,一吨水的成本相当于一吨汽油。所以每个人一天的用水,只有一脸盆,这其中还包括洗衣服。


基地大家工作时的画面。(资料照片)


伙食也是难以想象的。“那时我在上海,每月可以分到42斤大米。”林雪琴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丈夫每个月只能分到42斤的土豆。这些土豆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早已经冻成了冰疙瘩。


即便如此,42斤的冻土豆只够吃3天。3天之后没有吃食,为了充饥,许多人选择了沙漠里常见的骆驼草果腹。骆驼草不消化,导致大便不通,人开始浮肿。


条件艰苦,但陈仁康没有打退堂鼓,选择了留下。


追随丈夫脚步,她到了戈壁滩

1964年,与丈夫分别了整整5年之后,身在上海的林雪琴终于能和丈夫团圆了。由于整个研发过程绝对保密,一路上林雪琴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


一路辗转,林雪琴在兰州下了车,然后又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最终的目的地。


“那个站点,一般的列车是不会停靠的。”林雪琴记得,火车站是第一道士兵岗,到了厂区的大门,是第二道岗。而直到这时,林雪琴仍然不知道丈夫是干什么的,而自己将要在这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


之后,林雪琴成了其中的一名辅助工。哪天有领导前来参观,她还要负责分发白大褂、专用口罩、帽子、白鞋等等。


“我亲眼见过好多大人物。”说起这些,林雪琴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开始一一掰着手指向记者展示:李先念、张爱萍、李鹏,邓稼先、杨振宁、原公甫……


“李鹏要穿40码的鞋。邓稼先基本上一年要见到两次,他最喜欢穿中山装,黑色布鞋……”林雪琴说,这些都仿佛发生在昨天。


原子弹成功爆炸一刻。(资料照片)


1964年10月16日,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的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


“当时厂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兴奋,部里还特别奖励每个人休息半天的时间。”林雪琴说。


1986年,林雪琴和丈夫陈仁康回到了宁波,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2003年,丈夫陈仁康去世。那段激情燃烧的戈壁滩岁月,成了林雪琴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方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