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主编温静  ·  最新!一批纪录片官宣 ·  2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Private ... ·  5 天前  
主编温静  ·  最新!各平台跨年晚会来袭 ·  6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Chinese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社会办医,如何激发“鲶鱼效应”  | 锐评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0-10 19:51

正文


我国坚持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但二者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共赢,甚至可以互相促进的。

听诊、抽血、按摩、下诊断、开药方等,全部都在同一间诊室里完成,患者不用跑,反倒是医助、护士、全科医生、康复师……整个医护团队在配合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回跑。最近,上海一家国际医院的服务模式,让患者感叹既方便又舒心。



以患者为中心,和公立医院一样大而全的科室设置,而不是依赖广告营销、以男科和妇科等这些边缘科室为主,社会办医近年来的进步,像一阵清风,在医疗界掀起了阵阵涟漪。那么,这样的模式能不能产生鲶鱼效应,撬动原有格局,让患者看病不用必去公立大医院,甚至有时看人脸色、跑上跑下,换来医生不抬头就开出的一张处方?



从现状来看,我们离这样的愿景仍有距离。首先,我国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占八成以上,光靠一两家办得好的非公立医院,无法对抗公立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其次,一些国际医院、高端民营医院推出这样的服务模式,往往价格不菲。从整体上讲,当前社会办医的作用,还在于探索更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不过,就长远来而言,社会办医还具备很大的潜力。我国坚持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但二者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共赢,甚至可以互相促进的。 形成这样的良性局面,需要改革医疗服务供给侧,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行政框架。一家医院能否立足,主要看医疗服务水平,而服务水平主要由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决定。我国的医疗专业人才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水平高的专家人才都集中公立大医院。这些医生都属于事业单位员工,在职称晋升、学术平台、社保福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门槛。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导致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的人才交流困难,也带来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落差。公立医院医疗水平高,社会办医只能在配套服务和边缘领域上下功夫,从病人的角度看双方各有短板。国家出台多点执业的政策,就是希望通过人才流动,让核心优质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由于社会办医的整体力量还比较小,因此,在实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要真正转变观念,一盘棋看待看待所有医疗资源,即在确定公立医疗机构兜底保障和科研作用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形式,对症下药,再造供给体系。不要抱着一公独大的想法不放,排斥或是害怕社会办医进入,或者每个地区打造一两家社会化医院了事,甚至是“画圈圈”,把公立医疗机构已开展的服务领域画一个圈,圈外的才让社会办医去补充完善。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条件让医生等医疗资源自由流动,同时让民营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享用硬件设备、金融、土地、医保等资源。当然,也要强化社会医疗机构的自律和监管,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真正以提供人们需要的优质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一味想着赚钱、赚快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有利于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不仅能有机衔接好健康事业与8万亿的健康产业,还能让健康中国建设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