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还没完全起来,当时手机上网的主力军还是诺基亚和联发科为代表的功能机。我去采访一位做移动电商生意的创业者,他给我讲了一个现象:在长三角的工厂里,享受包吃包住的打工仔、打工妹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只有3000块钱,但他们每个月会拿出1500元甚至2000多元来消费。喝酒、唱歌、用手机购物。
“他们绝对购买力是低,但相对购买力要远远超过一线城市的那些所谓白领。”
这个群体其实一直都存在。不是说京东、天猫的盘子变大了,9块9包邮就没市场了;不是说腾讯或者阿里市值过5000亿美金了,全国人民就都变成一线了。拼多多的崛起,其实就是抓住了中国人口基数最广大的人群:他们绝对收入可能很低,但消费意愿很强,同时消费通路又长期被压抑。
拼多多是2015年9月份成立的,此时正值阿里上市一周年。阿里上市之后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清理各种9块9包邮爆款。这个决策,间接清理掉了很多淘宝上的所谓“低消费人群”。
与此同时,从2014到2015年,又是微信突飞猛进的两年。通过微信红包,几乎把中国最后的非网络人群全部联网。
早期的拼多多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举把中国最想消费升级但苦于没有渠道、没有机会升级的最广大人群,完成了一次社会意义上的大跃迁
。
在北上广做媒体,很容易把身边酷炫吊炸天的概念当做普世真理,但
再超前的模式、概念,也抵不过“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强大,即使就是赚钱而言。
著名妖股唯品会创立之初,做的是奢侈品电商,说白了就是为那10%的富人而生的。
但同属那个群体的创始人沈亚很快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于是转型做面向普通人的特卖网站,一炮走红。唯品会的成功,其实是释放了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白领的购买力,帮助他们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消费升级“。
拼多多则是在帮中国最广大人群做消费升级。
一支5.9元的眼线笔半年卖出14万支、9.6元的20支装衣架四个月卖出110万个、13.9元10包的抽纸一年卖出358万件、订单超京东、月流水接近400亿……
不应该把这些数字看做低客单价的叠加,而应看作是一个社会螺旋上升过程中的“欲望拼团“。美国梦的本质是欲望的可变现,中国梦也不例外,甚至更强烈。
一位曾经的淘宝卖家这样评价如今的拼多多:
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他们会重新认识到中国10亿普通人的力量,这10亿人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消费升级,而是让现在生活好一点、实惠一点的消费升级。
更形象的说,这10亿人要的不是1500元的扫地机器人,不是3499元的旗舰手机,不是200元的MUJI风加湿器,不是600元的天猫畅销款大衣。他们要的是,29元结实耐用的甩干拖布,是1599元大屏幕大电池容量的手机;是39元包邮的加湿器,是128元的流行款大衣,最好还含点羊毛成分。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是实打实的需求,你能说这不是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在拼多多上销量最高的产品,是一款29.9元的竹浆抽纸。按照包装规格来算,平均每包售价仅为1.067元,相当于一张纸巾只有3.5厘。
不过,这包纸巾与一线品牌并无太大差异——原料来自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车间则是进口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成本结构的诀窍在于,定制产品+压缩供应链。
传统电商中,商品被动等待搜索-点击-成交。也就是说,商家要花费大量成本购买广告位、关键词,将流量转换成为商品交易额。
但在拼多多模式中,流量成本其实很低的,这就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供应商的价格成本,从而让利给消费者。
所以,不能单纯地以便宜或者贵这样的标签来判断是不是消费升级;不能以北上广深的局部现象来定义整个中国;不要瞧不起老年人二、三十块的网购金额,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升级的主力军就是老年人;消费升级与客单价没有必然联系;
拼多多本质上是服务于中国最广大人群的消费升级,跟消费降级没有一毛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