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央视曝光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关注。文章描述了外卖产业的种种乱象,包括营业执照共用、外卖店铺与垃圾站相邻、平台好评刷榜等问题。作者及其同事成为了受害者,对外卖产业失去信任。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打工人对外卖便捷性的需求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矛盾心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曝光
央视曝光了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包括营业执照共用、店铺卫生状况差、平台好评刷榜等。
关键观点2: 公众对外卖产业的信任危机
作者及其同事成为了受害者,对外卖产业失去信任。公众开始自查外卖店铺,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引发信任危机。
关键观点3: 打工人对外卖便捷性的需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矛盾心理
打工人对外卖有着便捷性的需求,但同时也面临食品安全问题。文章描述了打工人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低,接纳预制菜、原谅地沟油、理解人造肉的心态。
关键观点4: 解决方案的缺失
文章提到了外卖小哥选干净卫生的外卖店的新赛道,但并未提供根本的解决方案。同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前查证经营资质和饭店地址等,以规避风险。
正文
上周央视曝光了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我和我身边的人都成了受害者。营业执照是可以租借给几十家共用的,外卖店铺是可以和垃圾站开在一起的,后台是可以光着膀子随地吐痰的。图源@央视新闻饭还没出锅就搞起了垃圾分类,原来我每天吃的都是厨余垃圾。本来上班研究吃什么就烦,现在好了,悬着的心终于死了。当代年轻人的困惑已经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命题。而是下沉到了:“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的生命刚需。尤其是北京这种美食荒漠,早餐洼地,遇到一家还不错的外卖就使劲贡献回头率。望京烧烤也是很多北漂的聚餐胜地,半夜睡不着馋了总想点几串腰子犒劳犒劳自己。被央视曝光了才知道,店开在居民楼里,平台照片也是假的。点餐外卖界面做的挺简洁漂亮,产品图也能看出来是花了大价钱P的。标榜着“实况厨房”“美食档口”,镜头一转厨房墙面污渍斑斑,菜板周围满是污垢和残渣,熟食制品随意地用盆扣在案板上。反诈中心APP下载了这么多年,原来最大的诈骗犯就在我们身边。我的同事牛小玲,从上学到上班,在中传附近住了5年,央视曝光的这几家店几乎被她点了个遍。年轻的她还不知道,有人开饭店要钱,有人开饭店要命。不少人看到新闻以后开始自查,不查不死心,一查心死了。个个都是放心榜,个个都是前几名,咱也搞不懂这玩意到底怎么评,谁在评。最近短视频有个新赛道,叫外卖小哥选干净卫生的外卖店。有个视频博主,给外卖小哥100块钱,让他带着博主去附近最干净的地方吃一顿,小哥思索了一下说:没有。让我想起之前打赏过的外卖小哥告诉我:你常点的那家麻辣烫,就开在公厕边上。都说咱打工人没时间接近大自然,但我们光靠点外卖就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图源@小红书用户:小葵要放假啦、我先冬眠了、火鸡面大王、爱躺着的小戴我承认我喜欢“占便宜”,每月都买满减包,下单必用膨胀券,是拼好饭的忠实铁粉,但我也罪不至此。现在我点外卖,先看经营资质,再查饭店地址,最后再打开其他平台确定是不是真的能线下堂食。网上有好心的外卖小哥总结了外卖避坑指南,提醒大家有什么店不要点。从酸菜鱼,小碗菜,到店铺的名字奇奇怪怪,甚至连餐盒包装都能精准狙击。现在我一打开包装袋,看到国潮驾到的包装盒,心就直接凉了半截。开始我以为外面盒上印国潮包装是连锁店线下加盟的硬性要求。图源@ 小红书用户:吃饱了不撑
了解以后才知道,是因为设计师画完了,甲方不付钱,一气之下开放了免费版权。这也侧面代表着:这种包装一般都是偷工减料的商家贪便宜用的。但凡吃带热汤的,勺子就散发出一股臭味儿,米饭硬一点,直接弯成90度角。前几天微博有一个热搜#麻辣烫里的鸡蛋是不是预制蛋#,又给了我致命一击。总以为店铺首页里0.01元的烤肠和煎蛋是新人福利,现在知道了老板在用科技换回头率。还有套餐里送的饮料,光看包装就觉得是化学周期表开大会。明明配料表里全是食用香精,甜蜜素和添加剂,成分表却是0糖0脂0卡。从餐盒到餐具,从吃的到喝的,没有一个是让人放心的。高情商:你身上有一股吃膨胀神券满减蛋炒饭+免费国潮素材包装+黑色一次性软勺+送的不知名饮料+收藏店铺0.01元烤肠和塑料煎蛋味儿。酸菜是脚踩的,淀粉肠是骨灰做的,连螺蛳粉都臭的不够纯粹。最近几年我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低,基本上属于色香味全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