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顽主杯实盘大赛  ·  第61届伤情报告(闭幕总结) ·  3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第61届伤情报告(闭幕总结) ·  3 天前  
看懂龙头股  ·  各种跌停 ·  5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四操作策略(0919)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别人不按我的套路来,我怎么办?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7-05-18 20:55

正文

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烦恼,都和他人有关

你喜欢的人,你做了能做的一切,他还是不喜欢你;

你讨厌的人,变成了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的合作伙伴,甚至你的姻亲,你只能默默吐槽,却不能摆脱每一天的水深火热;

你的孩子并不像你期望的那样热爱学习,你拿他毫无办法;

你的邻居蛮不讲理,为各种小事跟你扯皮;

你想做一番事业,又被不争气的伙伴拖后腿;

你想从伴侣那里得到支持,结果发现他才是最不给力的那一个……

从古到今,无论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方术也好,或是现代的心理学也好,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某种方法,某种智慧,帮助自己处理这样的难题:

为什么这个人是这样?

这个人怎么变成这样了??

怎么才能让这个人不这样???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几千年,直到有了心理学……

也还是没办法。

 

 一个事实 

这个人,他就是这样

我一直在讲,这是最无可撼动的事实。人际关系是一个多方的游戏,而不是谁的单人舞。

我们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人际难题,我们总觉得可以提高自己的技巧或「能力」。可惜,我们通常理解的「能力」,并不适用于关系。

我们对「能力」的想象往往是(它可能有很多别的名字:权力、领导力、掌控力、摄受力、说服力、人格魅力、气场、高情商):一个人通过自己单方面的修行,把每一段人际关系纳入掌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可操纵的对象。

想要按自己的意志调教伴侣的人想做这件事。

用科学育儿方法开发孩子潜能的父母想做这件事。

研究如何写出爆款文章的自媒体想做这件事。

教授人人都可以发财的课程也想做这件事。

然而,一个人满怀这种期待的同时,往往会无视对方的特异性,便难以看清这一事实:任何一个互动,都没有人可以单方面做主。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发起一种对关系的定义,然后等待对方的回应。

换句话说:「别人不按我的套路来,我没有办法

其实不是没办法,办法也有。

——只是对于这时候的他们,还看不到

 

 一道门槛 

我做了十年的心理咨询师。这十年的时间,帮助过不少人处理他们的关系难题,也不乏一些聪明绝顶,或是成就高绝的人物。他们一开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往往没有做好长期做咨询的准备。只是碰到一个问题,随便一问,就像前面说的情况,想要一个简便的建议或方法。

我跟XXX相处不来……你教教我,该怎么办?

但他们很少一次就得到答案。

他们意识到,问题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他们要花更多时间接受咨询,几个月,甚至几年,慢慢静下心来,从一个问题说开,回到他们本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早期经历。事实是他们来做心理咨询之前,早已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建议或方法」了……之所以一直没找到,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心智系统。

就像我们想改善手机的功能,以为只要装一个新的App就好,却到处也找不到这样的App……其实那个功能,是在操作系统里。甚至可能,需要把硬件从一部手机升级成一台电脑或是服务器。

升级的本质,是对于原有现实的再次认识。就像一道门槛,迈过去,才能踏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道门槛,就是接受前面的那句话——

别人不按我的套路来,我没有办法。

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废话。而且很没志气。

你会说:这一点,我老早就接受了……

但是不同的人,对「接受」的理解是不同的。我有一些来访者,一开始其实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有一次,一个人疾言厉色地对我说:「你以为这句话我不懂吗!但我干嘛要接受别人不按我的套路来?那我岂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就只能任人宰割,听天由命了是吗?」

那时他很痛苦。他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跟他提出了分手。他只想找个地方放声大哭一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接受」的是什么。

他以为接受了,就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

但是,恰恰相反。

每一个下棋的高手,都要接受:在公平的棋局里,没有必胜的走法或套路。这并不等于他们只能任人宰割。接受这一点,是他们走上高手之路的起点

他们会开始学习棋局真正的法则。


 两条基本法则 

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两条最基本的法则——

一条是,你永远只能看到别人怎么做,看不到别人怎么想

这个道理不用讲。我们当然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想知道的话就只能去问。——但是且慢!你问了,就能知道吗?

要知道,别人说出了他的想法,你仍然不能确定他说的是不是真话,除非你「相信」他在说真话。所以我们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事实上仍然只是我们的「信念」。比如,在地铁里被人踩了一脚,你会不会生气?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取决于对方是否故意。但我们并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故意。他们会解释:「我不是故意的。」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信,有时候我们不信。

你最终生气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怎么说,而取决于你内心的判断。

根据这个法则,你在人际关系中,「接收」到一切来自他人的想法、态度,和情感,都是你内心世界加工之后的产物。你看到的东西,往往只是你愿意看到的东西。这个法则指出了我们是如何把关系,变成了「我们想要的关系」。

而关系中的另一条法则提醒我们:关系,又不仅仅是「我们想要的关系」。这条法则可以这么说:你为一段关系设立的规则,别人不一定遵守

我们对于自己每一个伙伴是什么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常常是有想象的。这种想象其实是我们单方面设立的规则。它很管用,大大提高了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效率。然而,不管这些规则在大多数时候有多精准,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期待,有时候甚至是幻想。你只要听到生活中有人说:「啊?这个人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凭什么!」——那就是幻想破碎的声音。

一个人对自己的规则越有自信,在现实中的盲区就越大。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路过某大学的宿舍楼,看到楼下的空地上,按照房间号划分了自行车的停车位,还有通知:「请自觉按照房号区域停车!」但其实自行车停得乱糟糟的。我跟朋友说:「你看这个通知,自以为说了别人就会听,其实谁会听啊?」

朋友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说:「如果是我,这个通知就会这么写:各房间有权将自己房号区域内的自行车据为己有。有了这么一句,看到的人就不敢乱停车了……」

抛开不厚道这一点不谈,我的做法一定比原来的做法更有效。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管理经验,而是因为我心里有一根弦:「请按规定停车」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规则,他认为应该如此,其他人未必会遵守。只要这根弦绷着,我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多转几个弯。所以想出来的主意,自然会更管用一些。


 一个全新的系统 

在心理咨询中,我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帮人理解和运用这两条法则。

从而获得一套更高级的心智系统。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好处。越到后来,好处就越大。最大的一点,这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权——

你可以试一试不一样的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受到了太多潜在规则的制约。通常我们看不见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局限在这个规则之内。而拥有这套新的心智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规则」本身的形状,也就意味着,可以尝试挑战这些规则。

这样的人不是说不会遇到关系难题。但是他们不自恋,不会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必须按自己的想象来运行。他们看关系中的互动是双向的。自己不是控制的一方,但也不是被控制的一方。他们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授权于人。

这是一双不同的眼睛

因为有这双眼睛,在同一件事当中,他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可能。当常人抱怨问题已经形成定局,无力改变的时候,拥有这双眼睛的人,或许就可以通过关系互动的视角,发现自己的行动空间。不对世界报以期望,也就不至于失望,就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自己,以不同的结果反馈于对方。既可以沿用原来的规则,也可以做得不一样。

之前说到的那个觉悟:「这个人,他就是这样。」

对拥有这套系统的人来说,还是一样。

但它可以加上后半句:「而我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和他相处。」

这——是我认为关系问题的最终答案。

 

 一年的过程 

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系统升级的过程。

在我的经验中,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它不是学习一个外来的东西,而是去重组一套已有的东西。一方面花的时间长,费用高,另一方面,它往往需要伴随一段漫长的焦虑和困惑期。已经知道的东西被打乱了,新的东西又没有建立起来。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会有一段时期,来访者特别不耐烦:「怎么跟你咨询了好几回,我越来越糊涂了?你直接告诉我怎么做不就完了吗?

有时候,我心里也觉得抱歉。

但我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我在中德班学习系统家庭治疗的时候,有很长一段迷茫的时期,觉得自己懂的东西越来越少,上课越来越困,想逃课。老师说,这是大脑在抗拒这些东西输入。人们天然喜欢确定的,简单的规则:「每个人必须如何如何」,阻抗那些不确定的,多元视角的信息:「你是这么认为的,但他不是,你们都没有错」。本能的反应就会想:「对啊!那又怎么样!该怎么办,你倒是给个建议啊!」——我想逃课还算程度轻的,还有很多学员干脆半途而废了。

我和崔璀在喜马拉雅开的课《洞悉相处之道》,也逐渐进入这个时期。不时地有人告诉我:「简单问题讲复杂了」,「有点糊涂」,「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也有很多做知识付费的前辈,给了宝贵的建议。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现象恰恰让我感到很欣喜。除了不断提升节目品质以外,我得说,我特意保留了节目调性中最恼人的「不确定性」。

我经历过太多次了,要熬过这一段,才会孵化出新的系统。

 

 一个容器 

这个课程进展到三个月的今天,我们打算做进一步的尝试。

我们为了它建立一个专门的社群,让更多人投入这个过程中,用群体的力量加速这个颠覆旧模式,形成新系统的过程。我们要让这个过程变得值钱。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一句话:「你想知道怎样画一张完美的画吗?很简单,你先让自己变得完美,再顺其自然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

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你的关系难题。

我觉得,这是知识付费产品和网课的差别。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知识点,而是完整的改变的过程。我们的野心,是用一年时间,让一部分上完这个课程的用户,经历过一整段迷茫和思考之后,变得和从前的自己不一样。

我们卖给你的东西,是改变。

在心理学中,最好的改变方式不是「教学」,而是「浸泡」。正如大家这几个月听到的,我们把关系里这点东西掰开了讲,掰得很细很碎,简单的问题拆解到很复杂。它并不强调你必须记住哪些知识点,仅仅是浸泡在这些思考碎片中。除了听以外,我们也邀请你尽量表达,用一个把这些表达收集起来,增加浸泡的浓度。——正在做的社群,就是这个容器。

我们邀请一起走过的用户,共同进入这个容器。

我们也邀请所有的新用户。你这一刻起步,或者过几个月再起步,并不晚,随时都可以开始。只是如果尽快赶一赶进度,赶到和最新的课程进度一致,每周二四六,就可以享受跟成千上万人共同思考,共同困惑的乐趣。

不过我们要提醒,在加入这个社群之前,你还是要慎重地考虑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准备好这样的改变?毕竟,听我们絮絮叨叨一百多节课,并不是一趟十分轻松的旅程。我不希望你只是因为冲动,就买一个还不想用的东西。要知道,很多人在家庭、职场、情感中的难题,也未必就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除非你真的想好,下定决心了,确定想用这一年的时间有所成长。

那么,请你记住现在的样子。

然后做好准备,迎接一年后新的自己。

 

 一份课表 

10大主题,超过130节的理论与案例:

▼关系视角的初步建立

▼与孩子的关系

▼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关系中的沟通模式

▼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亲密关系的理解与维护

▼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家庭

▼关系的三角化

▼历史、文化,和家庭生命周期

▼发展更健康和灵活的关系


 一次购买 

288元 / 全年课程,永久无限次收听

购买链接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几点说明 

1,涨价了?是的,未来可能还要涨。

2,5月1日前在喜马拉雅购买199元版本的老用户,在5月31日之前,请凭购买截图,在Momself公众号联系Momself课代表或Ms小姐,兑换老用户福利:限时免费升级到288元版(5月1日之后在喜马拉雅购买的用户无此福利)。

3,本课程目前在喜马拉雅app、爸妈营微信公号等均有分销,音频内容是同样的,音频课程标题和专辑名称在不同平台略有调整。已在上述平台购买过课程的用户,请不要重复购买。


 延伸阅读 

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

影响力是一个虚妄的说法

“怎么可以有这种人?”“就是有啊。”

推荐文章
顽主杯实盘大赛  ·  第61届伤情报告(闭幕总结)
3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第61届伤情报告(闭幕总结)
3 天前
看懂龙头股  ·  各种跌停
5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四操作策略(0919)
5 天前
每日健康生活  ·  这张“ 喂奶照 ”火了 !我竟然看了20遍…
7 年前
Quora文选英语  ·  Are good manners necessary?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