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这瘾那瘾”放在嘴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网瘾或者其他瘾为什么存在。
实际上这是中国的公共娱乐匮乏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县城都有一个体育场,一个电影院,一个剧院,这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能给国民的仅有的文娱福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场所也推向市场,这个“1+1+1”在市场中几乎都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机。
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六一儿童节还有一场儿童剧,后来渐渐的连这个都没有了。体育场的草坪开始还有维护,后来就已经成了菜地,下雨的时候,就在泥里踢球。电影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暑假寒假经常推出套票,15块钱,可以看一暑假的电影,平均一场连5毛钱都没有。我当时买了几个暑假的套票,有幸在十来岁的年纪就在大银幕领略了邵氏的动作片和三级片还有一些美国老电影,得以对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有了初步的批判学习,我的父母如果知道看的是这个,一定不会给甘心花钱买票。
而这15块钱,全班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的家长乐意掏,那个电影院最终也维持不下去了。
如果看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电影,有一个特点,几乎都是文艺片,电影工作者拍电影根本不是给群众看的,都是给外国评委评奖用的,我当然不是指责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就是拍了,也没人会去看。一直到2000年后,报纸上还在写电影院的经营艰难,坐标是武汉,省会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就可想而知,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电影院也只是一个站牌名,根本已经不存在了。直到近年,电影市场才重新火爆。
同样娱乐匮乏影响的不仅仅只是孩子, 90年代一些迪厅开业的时候,涌入迪厅的大多是成年人,我记得家乡第一所保龄球馆营业,我记得很多父母也经常去打上几个小时。
2、
文化生活匮乏,校外教育也匮乏。“少年宫”原来是苏式教育的标配,但在文革中,正规学校教育都没法开展,校外教育也成了革命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改革开放后,虽然提出了发展校外教育的方针,但实际上,一切向钱看的大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地区,很多学校老师的工资都要拖欠,校外教育更无法保证,是长期被忽视的,根本没有钱投入到少年宫上来。
少年宫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个好像有,但并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
公共文体没有,校外教育也没有,但娱乐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在这个年龄,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极度渴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