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七本新书的信息,包括《穿越夜色宁谧:叶芝诗歌新译与精注》、《中国梦境》、《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蛋先生的学术生存》、《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以爱为名的支配》和《你就是你的荷尔蒙》等书籍的出版信息、作者介绍、内容概述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书介绍
文章介绍了七本即将出版的新书,包括各自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以及简要的内容介绍。
关键观点2: 书籍内容概述
每本书都进行了简要的内容概述,涵盖了诗歌、梦境、历史研究、学术生态、人类学观察、女性主义思想等多个领域。
关键观点3: 特色亮点
每本书的特色亮点也被提及,如《穿越夜色宁谧》展现了叶芝的多重身份、《中国梦境》获得双料奖项等。
关键观点4: 独家原创内容
本文内容为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正文
本书辑录了爱尔兰象征主义诗人叶芝代表诗作100首,这些诗歌平均分布于他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穿越夜色宁谧》是叶芝写于1916-1917年间的书信体散文,典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用以描绘特洛伊战争后,潜藏在忒涅多斯岛上的希腊士兵在夜色掩护下偷偷返回并攻占特洛伊城的情景。
本书以双语对照的形式呈现叶芝的诗歌,附有详细评注,展现了叶芝作为诗人、神秘主义爱好者、神话收集者的多重身份,譬如说拜占庭诗篇显现了叶芝以不朽灵魂抗拒肉体速朽的信念。叶芝以神话的典故书写尘世疲累:“我们和这劳碌的尘世也在逝去。”(《世间的玫瑰》)“跟随你的,还有全世界的眼泪,还有她迟缓的船队的全部悲怆,还有她无尽岁月的全部负累,”在《爱的哀伤》一诗里,他以幽魂描绘乘船航行在感官之海中的漫游者,“劳碌”用以形容奥德修斯奔波海上的船队,也象征着人类的尘世旅途。
梦能否沟通阴阳、预言未来,令我们暂时摆脱肉身,飞抵神奇之境?《周礼》认为释梦是一种占卜,释梦是一种解决焦虑的策略。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的梦与做梦的书,通过梳理战国后期至晚唐(公元前300年至公元800年)的占梦书、志怪小说、佛道文献等资料,作者摆脱弗洛伊德、荣格等西方现代解梦的立场,分析了中国前现代关于梦的文本,像是道教认为梦是人入睡后灵魂在外游荡,《列子》认为梦是对白天的经验和知觉的反应,王符作《潜夫论》是中古早期最宏大的梦的理论与分类的著作,曾列举过关于梦的常见象征和一般意义,包括茂美的竹木代表着吉祥喜事、闭塞幽昧代表着谋事不成等。
释梦的方法有的是将梦看作文字游戏,有的诉诸于宇宙关联性:梦里象征的事件可以拆解为现实中的因素。中国古人还相信,梦能够传递至关重要信息,甚至维系与远方朋友的距离。《中国梦境》曾获得2022年度列文森奖、儒莲奖双料奖项,作者康儒博为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和亚洲研究教授,关注领域包括中国志怪、修仙和宗教历史等。
本书为学者王汎森的早期作品,聚焦古史辨运动,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以及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作者认为,分析古史辨运动,尤其要注意到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顾颉刚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
王汎森从三个层面考察这一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别,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巨大的影响。
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著有《章太炎的思想》《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等。
本书是一部面向普通学者尤其是人文社科学者的“社会生态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施爱东在书中揭示了这样的学界生存现状:学术并非象牙塔,学界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的问题,也有控制与反抗、主流与边缘的分野,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方略。
在师承关系一节里,作者分出了直系师承、学制师承、拟制师承还有同业师承,并指出最重要的是直系师承,因为在校博士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博士论文方向和选题必须尊重导师的意向,唯导师是从,学生被迫做选题,按导师的要求做些无聊的学术填空。这些门派的标志特征通常就是师门微信群,微信群通常把联络感情放在第一,其次是社会评论,几乎没有学术交流,群里经常玩些抢红包和夸夸点赞的游戏。
本书书写了九个穆斯林女人的故事。她们生活在印度东部边缘一座岛屿的村庄里,基本目不识丁,只会讲孟加拉语(或者还会一点儿印地语或乌尔都语)。
英国人类学家莱克茜·斯塔德伦在这个村庄中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受访者进行了长时间采访。她绘制了复杂的家族谱系图,还组织了小组访谈,追随着这些女性的生活。她们一起去前往伊斯兰女子学校集会,参加小额信贷组织,去集市,去茶铺,去为杜尔迦普加节搭建的神棚。从一个雨季到下一个雨季,女人们庆祝婚礼、悲悼死亡,或是在婚姻中举步维艰,或是日复一日地劳作。
莱克茜在许多地方都采取了直接引用的写法,保留了许多孟加拉语里的词,以准确反映她们的对话。书中记录的许多事件她都曾亲眼看到过,对于未曾亲历的事件的描述依据的是女人们自己的回忆。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学著作,没有采用任何术语,也没有理论与论证——因为莱克茜考虑到,这些女性不会用理论和术语思考自己的生活,为了保护她们的隐私,本书采用了化名,也隐去了村庄的具体位置信息。
“女性主义者的代名词就是田岛阳子!”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说。田岛阳子,现年83岁,英文学及女性学研究者、原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前日本参议院议员。在这本书中,田岛阳子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在“亲缘压迫”下成长为“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历程。本书探讨了所有东亚女性都深有共鸣的生存问题,揭露了原生家庭、婚恋、工作、育儿等领域的结构性歧视。她鼓励女性发展事业,反对夫妻同姓的结婚制度,主张参与政治竞选,提倡穿衣自由。
田岛阳子呼吁女性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形成“树型人生”的思维方式:以“活着”为主干,在此基础上开枝散叶,对女性的人生而言,恋爱、婚姻、生育都是主干上分出的枝叶而已。田岛阳子并不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支持者,比起理论,她更相信实际。我们不需要成为女性主义的优等生,“我”必须优先于理论——只依靠理论,跟女人依靠老公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