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香港女特首两个儿子都毕业于剑桥,她的育儿观只有8个字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15 10:59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在龙应台看来,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作用了。

——龙应台


2017年7月1日,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林郑月娥:公职之外也做好妻子与母亲


“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在林郑月娥眼里,陪伴孩子成长,比其他都重要。她不要让她的孩子,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

 

林郑月娥有个朴素的念想:年幼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的育儿观就是8个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陪伴教育,现在让林郑月娥很欣慰,两个儿子都学业有成——老大林节思、老二林约希都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虽然孩子都已经大了,分别是23岁、26岁,但他们跟林郑月娥很亲近,尤其是大儿子,差不多每天要跟妈妈说话他才比较舒服。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


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是个孤儿。


只管生,拒绝陪伴,就是缺爱。那些缺爱的童年,会撕裂成内心最深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

 

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法宝,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电视的访谈节目。


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

 

在作家眼里,母亲是这样的妈妈——只生不管,哪怕儿子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儿子。到当了奶奶,才开始学做母亲,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都没有时间吗?

 

没有时间,只是借口。真相是为人父母,心中压根不想或不知道给予孩子爱和陪伴。

 

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比如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而母亲对作家在心理上的抛弃,导致他同样在心理上流放自己的母亲:作家一直无法原谅和接纳自己的妈妈。

 

在母亲撰写的传记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对话:

 

母亲问:“小儿子,你能原谅妈妈吗?”

 

作家回答非常干脆:“不能。”

 

母亲说,听了这话很难过,认为儿子真是错得离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亲妈这么决绝。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自以为是。自己决绝,却不允许孩子决绝;自己不亲近孩子,却要孩子亲近她。


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哪怕生了不管,哪怕是让那个从我身上掉下的肉独自在世间漂泊流离,但我还是他的父母,他还是我的孩子,血缘会让我们自然亲近,想让他几时亲近我,他就会几时亲近我。

 

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位作家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母亲:“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里话是:你过去不管儿子,不把儿子当回事,独来独往,不可能今天管了,想要个儿子陪了,就来一个儿子。你想要儿子陪,儿子就会回来陪吗?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

 

亚洲首富李嘉诚就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