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8 小时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昨天  
华夏能源网  ·  谁是2024风电“签单冠军”?金风第一,运达 ...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德国能源转型:政策调整前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病得不轻!用孩子能否“忍受痛苦”,当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1-20 12:00

正文

图文转自公众:小小包麻麻

抑郁症低龄化的话题,真的被大家聊烂了。


但除了亲历者自述的时候,大家会短暂地关注,其他时候青少年抑郁症依然没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而单单在我们国家,9~18岁的孩子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达14.81%!


这个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血与泪。


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说过,在他看诊的很多孩子里,很多经常说这五句口头禅:


我真没用


我没胃口


真没意思


烦死了/累死了


我又失眠了/我睡不着


看完这五句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想到一句话:


那些得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


而这些病症,常常又被看似完美的家庭关系掩盖。


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来聊一聊:


家庭关系中,两个最常见的【致命陷阱】。


“我都是为你好”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那种充满“ 悲情感 ”的父母。

黄执中有一次在《奇葩说》中讲了一个妈妈,每次都把鱼肉给自己孩子吃,自己吃鱼头。

吃了一辈子鱼头的妈妈,临死的时候才跟自己儿子说:自己其实不喜欢吃。

小时候,我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大多都是感动。但黄执中却犀利地指出: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会怎么办?会非常愧疚吧?


这样的“鱼头妈妈”真的太多了,苦情式的道德绑架在亲子关系中随处可见:

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没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不用忍受到现在。

算了,就当没养过你这样的女儿,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很多养育者意识不到的是:

自我牺牲式的付出里,都包含着昂贵的讨要

讨要的是孩子的顺从、内疚、甚至讨要一个完美的孩子。

当孩子达不到理想中的期望值时,牺牲者就会有强烈的委屈感,更甚的还会萌生出被欺骗、背叛的感觉。

那时候,牺牲者讨要的就是孩子的内疚,他们索取的是一个孩子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除了降低孩子能量、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自责、把亲子关系越推越远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师崔庆龙有句话说得好:

“健康的关系,不需要在一个不需要牺牲的情境下牺牲,当牺牲产生时,就已经把自己视作成本,而这样的成本,必然包含着其暗自索要的等值物。 ”

“没事,大度点”
周围还有这种家长,致力于把孩子养成“抖M”。
孩子摔倒了,马上安抚: 没事,不疼。
孩子被欺负找大人诉苦,立马被怼回去: 小事而已,你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孩子玩具被邻居孩子抢走,大人一脸无所谓: 玩具而已,咱们家多得是,你要大度点大家才爱跟你玩。
经常这么鼓励孩子容忍大度的家长,还总是深感自豪,觉得自己养出一个独立自主,宽容大气的孩子。
其实被这么养大的孩子,反而很容易变成习 惯性压抑或者忽略自己感受 的性格。
可别忘了人啊,天生就有 自我防御机制
摔倒了觉得痛苦,就是要表达出来,才会吸引外界的注意让别人给予更多的关爱。
被欺负了觉得委屈,才会识别对自己不友好的人,避免继续付出造成更大的伤害。
玩具被抢走而生气,是自我边界被侵犯的本能反应...
可是我们经常陷入这么一个误区: 就是用孩子能否“忍受痛苦”,当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

可这种教育方向,无异于帮坏人培养一群不懂反击,甚至乐于牺牲自我的猎物。

《圆桌派》里心理学专家李松蔚老师就说过: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现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终告诉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接受那些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不这么教孩子会不会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我一直都坚信, 懂得真正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

看到、理解、包容孩子的情绪问题,让孩子真正地被共情到内心脆弱的部分,才能推己及人去共情别人。

所以,一味让孩子忍让实在是一种低级的教育方式。

不要等到孩子把内心压抑成一座火山,在爆发的那一刻才追悔不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