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致力于介绍COMSOL多物理场仿真技术,涉及声-结构、MEMS、数学等模块,教学sci文献案例,讲解仿真要点以及定期分享最新的声学超材料文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五种心态,成就更好的自己 ·  2 天前  
马靖昊说会计  ·  货币资金造假:胆大包天的财务“魔术”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价格腰斩!无锡大量上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学术前沿 | 基于过阻尼效应的多功能超材料:设计、研究、优化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 公众号  ·  · 2024-12-19 09:00

正文

随着超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超材料非凡性能的需求不再满足单一的功能。超材料结构的多功能集成设计是应用于复杂工况工程装备的新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的基础。目前,在航空航天、交通等工程领域,对具有高机械性能和强吸能特性的轻量化机械超材料存在很高的需求。因此,在工作中提出了一种具有抗冲击和减振特性的多功能超材料结构的集成设计方法。通过对曲梁结构的刚度分析,得到结构参数对刚度的影响规律,从而设计出易发生旋转屈曲的结构形式,实现冲击能量的限制。此外,通过调整单元结构的应变,将特征频率降低到零,从而获得过阻尼效果,大大改善结构的冲击能量衰减特性。将多层设计思想融入结构设计中,采用超弹性材料与金属相结合,实现高刚度、高阻尼特性的一体化设计,保证了轻量化的设计准则。基于仿生超材料的设计理念,通过分形设计构建了具有局部谐振带隙的多尺度晶格结构。通过引入改进的IHB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晶格结构的带隙特性,并通过参数设计实现了带宽大的振动控制技术,其中带宽范围高达5kHz。通过多级吸能结构的设计策略,进一步改善了结构的耗能特性,打破了结构厚度的限制,在冲击位移和冲击加速度衰减率大于97%的低厚度(单层阵列结构)条件下取得了优异的吸能效果。解决了超材料结构中动态力学性能难以与静态力学性能融合的关键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结构的振动控制特性和抗冲击特性,证实了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该工作实现了抗冲击特性和减振特性的完美相容,并通过单层阵列结构实现了出色的能量吸收效果。为超材料结构多功能集成设计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为超材料结构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研究总结了具有抗冲击和减振特性的超材料结构的多功能集成设计方法,如图21所示。首先,基于应用环境的输入,确定超材料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性能指标选择单元结构和晶格形式,通过刚度分析和过阻尼效应设计确定单元结构的尺寸,并通过带隙分析设计晶格结构的尺寸;接下来,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确定超材料结构是否满足性能要求;然后,针对性能指标不达标的部分优化单元结构和晶格结构;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验证优化后的超材料结构,以验证和讨论其准确性。

因此,为了满足工程领域对轻质、高强度、高能量吸收和减振性能的多功能超材料的需求,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成的抗冲击和减振多功能超材料。通过对单元结构中弯曲梁的尺寸进行设计,获得了一种易于发生旋转屈曲的超弹性材料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冲击能量限制在结构的旋转变形上。设计中引入了过阻尼效应,并通过调节结构的应变改变单元结构的第一阶特征频率,显著提高了单元结构的冲击能量衰减特性。同时,引入了仿生超材料设计理念,通过分形方式构建具有局部共振带隙的晶格结构。采用改进的IHB方法对晶格结构的带隙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参数调整有效调控了带隙特性。通过数值方法和有限元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单元结构和晶格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和滤波性能。此外,在多阶段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策略中,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能量耗散特性,在低厚度(单层阵列结构)条件下实现了大能量吸收效果。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梁结构的屈曲特性,设计了易发生旋转屈曲并具有过阻尼效应的多边形单元结构,该单元结构具有优异的冲击能量衰减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