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对全国人口、产业、资产价格走向的影响,文章强调该计划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该政策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按常住地登记户口等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其对各类人群的影响,包括农民工、城市居民、地方政府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做出部署。
包括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等核心内容。
关键观点2: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是为了激励农民工积极落户,解决他们的随迁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关键观点3: 新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影响亿万人的生活,包括城市消费、人口聚集、产业升级等。
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生育意愿和进城意愿,增加就业机会,满足农民工家庭的陪伴需要和情感需要。
关键观点4: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宏观经济和个人发展都是改变轨迹的大事。
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
关键观点5: 对于农民工兄弟来说,建议尽早在工作地落户,优化资产结构。
对于已经在核心城市拥有房产的人来说,可以在保证家庭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资产结构。
正文
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
前不久,国家队贡献了一个史诗级的热点,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全国的人口、产业甚至资产价格走向。
无论你是想投资、想创业、找工作、买房子、卖房子、给孩子报志愿读书还是择一城养老…这个事儿都跟你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说是“国家队一小步,亿万家庭一大步”,一点儿没夸张!
7月31日,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正式印发,这份文件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作出部署。
文件里的核心内容,我直接给大家划重点在下面了,期末要考——
1)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2)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
3)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4)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5)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
如果上面这一大段文字,你还是觉得长,那我就再浓缩一下,两个关键词就够:
“农民工市民化”
与
“按常住地登记户口”。
原话内容更加炸裂:“《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行这个,是为了实现那个…你看,这因果关系直接给你点得不能再透了!
咱们拆分来看,所谓
“农民工市民化”
,就是要把目前居住在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的2.5亿农民工兄弟原地转为拥有城市户口的城市居民,如果算上他们的随迁子女,这可不止2.5亿!
四舍五入,相当于把整个鹰酱的人口从农民变成市民…纵观上下五千年的户籍改革历史,从来就没有声势规模比这还大的!
可能很多老铁想问,都在城里务工这么多年了,老乡们为啥早没落户呢?
城市里的社会公共服务与房产深度绑定,制约了无房老乡的落户积极性;
农村地区的土地与宅基地所有权看得见、摸得到,老乡们不愿意放弃。
而现在情况变了,为了激励老乡们在今后数年积极落户,高层出台的最新《行动计划》直接来了把对症下药,包括但不限于: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以及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
说得再直白一点儿,就是公共服务从“随房走”逐渐演变为“随人走”,打消老乡们户口进城的疑虑。
对于长年在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兄弟来说,相当于减轻了一大块负担,这个诚意直接算到位了!
《行动计划》的另外一个重点,则是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经常居住地作为户口登记依据。
翻译成老百姓的大白话说,就是以后在广州搬砖,就是广州人,在深圳扛活,就是深圳人。
但文件里面还将了这么一点: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咱不绕弯子,这个
“个别特大城市”
指的就是北京和上海。
很明显,除它们俩老大哥之外,其它城市的落户慢慢都会变得易如反掌。
我个人判断,北京和上海的落户政策也很可能在“相对严格”的环境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比如分区域松绑、针对高学历人士松绑或积分落户等等。
户籍制度改革,是七月份那次高层重磅会议之后推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久以来都执行着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来说,可谓石破天惊,亿万人的生活很可能因此被改写。
之所以现在要改变这一切,最核心的目的在于以下两点——
啥经济形势?无非就是两个事儿,一是
推动产业升级
,
二是
刺激扩大内需
。
前者需要人才储备,后者需要人口聚集。
可问题在于,目前新生儿出生率一年比一年低,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低于农村居民,特别是二孩、三孩生育意愿,农村地区几乎遥遥领先。
这些孩子随着父母进城后,可以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等都能上一个台阶。
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使得这批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得到的边际收益无疑是最大的,至少在中短期来看,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他们的生育意愿和进城意愿。
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有利于国家储备和选拔人才;
城市消费也能得到扩大与巩固,通过消费链条的传导,这场结构性人口红利也必将贡献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待在父母身边成长,还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的陪伴需要与情感需要,减少因“留守”而产生的某些次生问题。
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通过新的户籍制度改革去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
人到哪里,钱就到哪里,消费就到哪里…这是亘古不变的逻辑循环。
但在过往“人户分离”的前提下,老乡们落户城市的积极性有限,甚至购房、参保以及将孩子接到身边的积极性也有限。
而新的户籍制度改革,
核心思维在于“公共服务跟人走”,必将大大刺激释放老乡们安家城市的意愿。
截至2023年底,我国约有1.8亿农民工还没在务工城市买房,同一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的销售面积是11.17亿㎡。
咱们之前就说过,全国不少二线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长年保持在80-140%之间,1.8亿农民工进城买房,对这些核心城市的地方财政拉动效应显而易见。
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额约14819元/人,2.5亿农民工兄弟进城,则有望拉动约3.7万亿的消费增长。
2023年,全国老少爷们儿加一起的消费支出是47.1495亿,单是农民工兄弟进城拉动的增加额就占到了7.85%。
如果把这2.5亿农民工兄弟的子女、家里老人一起算上,增加额去到2023年全年总消费支出的10%不成问题!
同志们,这玩意儿跟买房还不一样,买房消费频次低,许多人一辈子就买一两次、两三次房,消费带来的增加值可是年年都有啊!
但这还不算完!农民工兄弟批量进城拿到城市户口,得交社保不?部分人还得交公积金不?
在现收现付的社保体系之下,扩大农民工兄弟的参保积极性,远远比催生来得更加现实。
或许这也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但至少能为进一步优化社保体系、优化与之匹配的资本市场争取时间。
更何况,在城市里缴纳社保,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比不在城市里缴纳社保高了十几倍,这也相当于变相为60或65岁以上老年人释放消费积攒了新的能量。
这笔消费潜能极有可能在数十年后形成回声效应,对彼时的就业端、财政端形成新的支撑。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我们的宏观经济和个人发展来说,都绝对算改变轨迹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