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夜光杯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于1946年5月1日,是目前中国报纸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再添“新绿”,国家级荣誉+1! ·  昨天  
中国电信  ·  【中奖通知】送1000元话费,来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夜光杯

我的抗疫日记|徐文华:疫情让我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夜光杯  · 公众号  ·  · 2022-04-12 10:47

正文

封控期间,一贯忙忙碌碌的人放慢了各自的脚步,禁足于狭小的方寸之间,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足不出户的日子,邻居间以此方式传递物品

因为这次疫情,我也进了楼道的微信群。

因为这次疫情,我们单元楼的居民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我们这个单元楼一共32户,大大小小的有九十多人。入群之前,我除了上下左右的几户邻居(这几户邻居,我也是因为去年装修时才认识的),跟谁都不认识,更谈不上相互了解了。

从3月15日开始入群到现在,虽然我跟许多邻居彼此间还是不太熟悉,有些至今也对不上面孔,可我已经可以在群里跟其他邻居接话了,甚至也敢跟没见过面的邻居“插科打诨”。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群里听说住在我们一楼的一位老大哥,以前也是空军,他竟然跟我父亲从事过同一个事业——航空测量。真是太有缘啦!当时我二话没说,立马添加了他的私人微信,然后从空军航测团的任务到部队大院的生活,一通海聊。

物资一到,“大白”就开始忙活搬运、消杀

“远亲不如近邻”,之前我们大多是在书中去理解它的含义,现在,邻居间出现困难,随之而来的温情让大家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703你们荤菜没了吧?我家发的海鲜给你们吧,我做核酸时带出来。”

“@702 阿姨你好!不好意思哈,我吃海鲜过敏,您的心意我领了!谢谢您。”

还有的邻居看到有些住户一家人口多,主动问谁家需要大米:“你家大米紧缺的话,我给你拿一些过去。”

楼上有个姑娘一个多月没上班了,她在群里说:“我已经三个星期没有吃到肉了!”

于是,有邻居就帮忙在群里求救:“那个女孩子昨天在群里说几个礼拜没吃到肉了,大家相互帮助一下吧。”

马上就有邻居接话:“我晚上炸鸡胸肉,多做点。”

当天晚上,姑娘便吃到了邻居送来的炸鸡块。

香喷喷的炸鸡

我私底下也添加了这位姑娘的微信,要给她转几百元过去,让她多买点吃的,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收。

小区按一家一户发放爱心菜,楼上有合租的人多不够分,向楼组长反映情况,不一会,楼组长回复:“刚才我向居委周书记要了二份,等一会下面的保安会送上去,你们相互分一下。特殊时期多理解。”

前天,有些患慢性病的邻居手里的常用药开始告急。他们在群里请求帮助,于是,大家就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手里有药的邻居更是慷慨解囊。

面对感谢,这些邻居们说:“现在疫情大家都不容易,能住一个楼栋就是缘分,互帮互助应该的。”

“钱不需要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起共克时艰。”

4 月7日中午,几辆拉着大米的拖车驶入康城小区,大家在群里奔走相告

家住一楼的那位军队退伍的老大哥,在此次疫情封控期间,身兼数职,自愿为邻居当起“流动哨,监督员,快递员,采购员……”

我在群里给他点赞,他私下对我说:“大家萍水相逢多留下点情,因为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

是啊,许多年来,我们住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楼大厦里,我们习惯了独门独户的生活模式,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在一个地点居住许多年,连对面邻居姓名和谁是谁都分不清楚,更谈不上交往。此次疫情,让大家找回了久违的邻里情。我想,等疫情过后,邻里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逆行者勇敢担当,智识者发声鼓劲,普通人自律坚韧、守望相助……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是英雄。“夜光杯”与读者朋友心意相通,以真实笔墨记录、陪伴,以真挚关切传递温暖与希望。

如今,我们从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的“夜光杯”稿件中,编选了74篇佳作,对应着“夜光杯”74岁,推出了《爱夜光杯 爱上海·2020》。

本书文章通俗却不粗俗,轻松却不轻飘,深沉却不深奥,尖锐却不尖刻,传递着真诚、美好、温润与善意。这也是“夜光杯”坚守的定位、文风与态度。我们真诚希望,“夜光杯”能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润色、添彩。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以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