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市找铺  ·  罕见!时隔20个月!福州房价再度出现异动! ·  17 小时前  
吉市找铺  ·  罕见!时隔20个月!福州房价再度出现异动! ·  17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定了!福州这两处,即将搬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从四牌楼到九龙湖:土润万物,木参九天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18-01-22 16:19

正文

小编有话说

随着九龙湖校区土木交通新大楼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即将从四牌楼校区,整体搬迁至九龙湖。 自1923年茅以升先生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已是九十五载春华秋实,土木工程学院在四牌楼校区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印迹和光辉记忆。 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在此总结整理推出“ 从四牌楼到九龙湖 ”的历史特辑,回首东南土木辉煌的办学历史和先辈们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以此激励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新的时代背景: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

四牌楼的“搬家”场面

九龙湖的“新家”


这两天,正是土木工程学院“ 搬家 ”的日子。四牌楼的搬家大军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打包好的办公用品和资料书籍即将离开它们待了一百年的“老家”。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让我们回忆过去的近百年所发生的故事。 故事很长,但不仅仅是从四牌楼到九龙湖的搬迁这么简单。


倾听历史的故事



初生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1921年6月6日 ,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的第二所国立综合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创立之初,学校工科只有一个机械工程系。在学生们的热忱期盼中, 1922年 ,郭秉文校长聘请茅以升教授担任首届工科主任。


茅以升(1896-1989)

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创始人

著名土木桥梁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教育的一代宗师


茅以升教授当时年仅26岁,但已是学富五车的博士。在这之前,他曾经担任过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的职务,经验十分丰富。他上任不久,即发觉工科必须发展和壮大,仅有一个机械系不能适应需要。经过教授会评议,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于 1923年3月 正式成立。

在当时,为适应社会发展与工程建没对人才的需求,土木系在高年级即分设土木建筑门、营造门、道路门和市政门。由于毕业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故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时,工学院下设五系,学生达 229 人,其中土木系学生就有 138 人, 占全院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国立中央大学院系设置(1930年)

国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自成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内急需之高级土建工程技术人才为已任,以严谨求实、朴质奋进的学风称著于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砥砺


由于中央大学占有地缘环境之利,故能广延四方人才。当时国内土木界知名教授、学者,有近60位曾在土木系执教过。

其中如 力学专家 卢恩绪、徐芝伦(学部委员、原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金宝桢、梁治明,水利专家严恺(学部委员,原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沈百先(原水利部次长)、须恺(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原河海大学校长)、张书农, 结构工程专家 刘树勋、徐百川、陈昌贤、许心武(抗战前曾任教育部司长), 道路工程专家 方福森、方左英、曾威(曾任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与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测量专家 方俊(学部委员)、陈永令、夏坚白、白李眉, 土力学专家 黄文熙(学部委员), 材料学专家 陆志鸿, 市政工程专家 康时振、胡家骏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均先后在土木系工作过。在二三十年内能延揽如此多国内一流的学者,这足以说明中大土木系的学术地位。









(向上滑动启阅)

东南土木·历史人物: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艰苦奋斗的建国初期,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还是如今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历代东大土木人始终能够洁身奋进、潜心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从这里走出了13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或美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院士、勘察设计大师、鲁班奖获得者、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等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2万余名。


在此,我们随着时间的印迹,回顾东南土木95年岁月中的26位代表性历史人物,其中一些先辈在这里求学毕业,一些先辈在这里工作数年乃至数十年时间,还有一些先辈将他们的毕生都奉献给了东南土木。


让我们用最浓的思念,向逝去的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茅以升(1896~1989)

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上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建者,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创始人。


沈百先(1896~1990)

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教育家和学者型官员,我国河工专业和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国衣阿华大学攻读防洪工程和水工设计,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前苏联等国考察多项水利工程,回国后任教于河海工科大学。1928年~1930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后历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一至六届董事、七至九届会长和国民政府水利部政务次长,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台湾接收水利事业,并受聘任台湾大学教授。


陆志鸿(1897-1973)

著名金相学家、教育家。1915年中学毕业即赴日留学,1924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土木系教授,主要讲授工程材料、材料力学及金相学等课;率先筹建材料学及金相学试验室,经十年努力,使试验室的仪器设备冠于全国。治学严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抗战胜利后奉命去台湾协助接收台湾大学,1946年春重返中央大学将材料试验室迁回南京,1946年7月出任台湾大学第二任校长。历时两年,台大校政初具规模后,乃辞去校长职务,专心于材料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材料强度学》、《建筑材料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多部教材与著作。


刘树勋(1902-1986)

著名土木工程专家。192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后留学美国。解放前,先后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东北大学土木系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土木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副院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土木工程专家,其中有许多学生已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工程师。三十多年来,参与国家制定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淮海战役纪念碑等设计施工方案,联系水文地质实际,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曾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市副市长。


方俊(1904-1998)

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2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1937年~1938年,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尔。1941年~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讲授大地测量学。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测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潮常设委员会委员等职。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创了我国地球形状学和大地重力学的新体系。


沙玉清(1907-1966)

著名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193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跟随世界著名河工专家恩格斯教授学习河工泥沙问题。1937年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1947年~1953年先后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在此期间曾成立混凝土研究室。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1965年出版了另一本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宝桢(1907-1968)

著名力学教育家。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4年9月到美国留学,先后在IOWA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攻读研究生,1935年获硕士学位,后又在Illinois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就读,193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土木系主任,宝天铁路总工程师。1945年到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建国后,历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土木系主任、副院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专于结构力学,著有《静定结构学》、《超静定结构学》、《应用力学》等十余种著作,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被奉为经典。


徐百川(1909-2005)

著名结构工程专家。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后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46年回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土木系主任,任教时间长达50年之久,亦是土木系任期最长的系主任,对东大土木系的发展贡献至钜。多年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1964年建成了当时国内同类专业中堪称一流的结构实验室;在其倡导下于9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预应力工程研究所;著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学》等,为当时许多高校采用,在教育界、工程界影响很大。


黄文熙(1909-2001)

著名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一年半。1936年~1937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并兼任所属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几个领域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方福森(1910-1997)

著名公路工程专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考取波兰政府奖学金留学波兰,是中国第一位赴波兰的留学生,1938年获华沙工业大学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公路学会、江苏省公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交通部路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波兰交通部授予的道路建筑科学研究院荣誉学术委员称号。在高速公路及路面工程技术方面有较深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高等公路工程学》、《道路建筑技术及组织计划》、《路面工程》。


徐芝纶(1911-1999)

著名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1944年~1946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水利系主任,华东水利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等职。长期致力于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结构数值分析的研究,为中国工科力学教材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著的《弹性力学》教材在国内被广泛采用;曾积极推动了有限元法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编写及翻译工程力学方面的教科书10余部,为我国工科基础理论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乾善(1911-2004)

著名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克伯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系主任、院务委员、基础科学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早期从事宇宙射线研究工作,后致力于机械振动研究。他长期从事工程力学教育,于1978年组建南京工学院力学研究室并亲自担任主任(后与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讲授理论力学、机械振动、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等,所著工科教材《理论力学》被国内广泛采用,发行百万余册。


严恺(1912-2006)

著名水利专家、海岸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1940年~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是河海大学创始人,历任河海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一直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长期从事河流和海岸泥沙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新学科打下了基础。



方左英(1913-2000)

著名公路专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并获选美国Lota Alpha研究生荣誉学会会员,后在美国公路总局从事研究工作及去南部各州考察公路。1943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教授,南京市政府专门委员,交通部教材编审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及道路工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著有《公路工程学》、《公路路线设计概要》、《土壤力学》等,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速朝鲜前线铁路抢修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志愿军的表彰。


曾威(1913-2007)

著名公路及桥梁专家,我国公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拓者。1935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土木系。193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任湖南大学土木系教员。1940年~1942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解放后曾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总工程师、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交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提出微弯板桥组合梁、双曲拱、刚架拱的设计施工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高速公路及大桥建设,担任设计、施工顾问并参加大桥的科研工作,为公路建设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梁治明(1914-1990)

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当代大学者、教育家、散文家梁实秋先生之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45年在美国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46年起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力学教研组主任、教务部主任、基础课部主任、基础科学系主任。主讲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10余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工程技术人才。1958年主编出版全国统编教材《材料力学》,之后一印再印,一版再版,沿用了数十年,为我国基础力学教学贡献甚伟。


黄玉珊(1917-1987)

著名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1931年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时年尚不足14周岁,被誉为“神童”。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航空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世界著名力学教授S. P. 铁木辛柯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即被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时年23岁,成为学校史上最年轻教授。解放后曾任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等职。在结构振动、气动弹性、疲劳定寿、断裂力学、损伤容限、结构可靠性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中伟(1918-2000)

著名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水泥混凝土学术界权威专家,我国首批材料科学博士生导师。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47年到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在中央大学土木系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任研究员,兼副主任。开展了大量混凝土技术的基础工作,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建国后,历任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兼清华大学教授、《硅酸盐学报》主编等。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易家训(1918-1997)

著名流体动力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依阿华大学学习,1948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后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校任教和指导研究。之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授。在流体力学领域成就卓著,曾经独创了“层流和内部波”理论、“稳定性理论”,提出了“重力波”;并把层流理论扩展应用到大气流动、海洋流动以及科学、环境、工业等方面的流动;发展了应用极其广泛的非均匀流体力学的总理论。曾获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于密歇根大学建校150周年被授予杰出教授头衔。


钱宁(1922-1986)

著名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曾当选为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一直倡导将河流动力学和地貌学结合起来研究河床演变,为该学派创始人之一.同时,还开拓与推动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研究,为我国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相结合研究河床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念慈(1925-2000)

著名岩土工程专家,我国桩基动力学的创始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1946年到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助教。建国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土木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岩石工程研究室主任,从事地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海洋石油桩基平台的设计与施工中普遍使用,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石油部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担任中国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常委等,是我国第一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人与审定人之一。


丁大钧(1923-2010)

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国际著名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1950年调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改为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3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曾进行世界最长的混凝土构件长期荷载试验。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1982年荣获东南大学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2002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共10余次。9所高校名誉教授,江苏省土建学会顾问,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刚度裂缝控制委员会编辑,印度国际高层结构联合会名誉理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




蒋永生(1937-2007)

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首任院长,东南大学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两度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主持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曾任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出版著作11部。所主持的“工程结构设计课程群”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群奖,其中《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程文瀼(1936-2013)

著名结构抗震专家,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学科以及建筑工程抗震与减振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和领导者。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及多、高层建筑抗震减振方面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曾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主编《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楼盖设计》、《混凝土和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教材;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设计的工程结构项目150多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吕志涛(1937-2017)

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预应力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61年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6年获评博士生导师,同年晋升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13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包括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011年组建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牵头获东南大学历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绍蕃(1919-2017)

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深教授。1943年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获硕士学位(工学院第一届、也是土木系第一批2名研究生之一)。1946-1949年在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任副工程师;1950年转到教学和科研岗位,先后在东北工学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授;是我国钢结构首部以至目前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撰写了我国钢结构领域首部研究生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钢结构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在钢结构稳定基本理论和设计规范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崇高威望。









……



前行


丁大钧教授(中)、宋启根教授(左)、吕志涛教授(右)


时间列车滚滚向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强大师资的带领下,从南京工学院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不计其数的专业人才。无论身处何等环境,土木系教师始终将“ 教书育人 ”与“ 笃实奋进 ”作为自己的天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1952年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新中国建设初期,土建人才奇缺。 当时土木系已建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测量”及“桥梁与隧道”四个专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福州日报  ·  定了!福州这两处,即将搬迁!
2 天前
总裁俱乐部  ·  很喜欢两个故事:《改变》和《上路》
7 年前
中国新闻周刊  ·  男人只会记得离开他们的女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