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低温鲜奶为何都在卷高蛋白? ·  8 小时前  
槽边往事  ·  闲坐话土豆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给袁祺茵同学的回信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15 11:58

正文

周末,脱不花又给我派活了。说是还有一封中学生来信,本来都被老师拒了,但是她还是想为小同学争取一下。我说得有红包才行,脱不花滴水不漏:「发了就有」。鉴于上次她的确给了我 250 块钱的红包(没错,就是这个数字),我决定当场就德艺双馨起来。以下,就是袁祺茵同学的来信:
尊敬的和菜头老师:
您好!我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袁祺茵,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您学习、交流。在阅读完您的《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之后,我对人类与AI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有一些想咨询您的问题。
我了解过您公众号上的一些文章,对里面的观点有很多的感触和认同,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因此非常仰慕您。而我对自己未来的幻想也是成为一名作家(副业)。有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历一些比较大的情感波动,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它们都会使我灵光乍现,仿佛有一种与万物共鸣的感觉,各种同类型的哲理和世间规律都在一瞬间汇聚在我脑海里(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也真是这种感觉),成为我的写作素材。这种情绪我无法地永恒感受,但我又不想浪费这些灵感,所以我就会选择用笔书写出来,等我的情绪过了之后,我再回看我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一种自豪和敬佩感,因为我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那么深层次的感受,无法再写出来了。
而且我觉得写作也是一种帮助我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我写的不管是故事还是现代诗之类的,都让我把情绪表达出来了,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感情像泉水一样从心中涌出,通过笔尖流在纸上,成为文章,情绪从我的心里离开了,那自然就缓解许多了,久而久之我也就喜欢上写作了。
然后,问题就来了。我写出来相当于让人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共鸣背后的情感,也是我认为它能获得喜爱的原因,所以说我写文章的来源是我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情感,会写作的又不止我一个,在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都是这样的,而且说不定人家经历的、见识的比我深层的多。那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产生共鸣”,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更吸引人、脱颖而出呢?
之后我们回到文章。首先,我非常认同您的这几个观点:①我们可以利用AI这个新工具加长我们的长版,帮助我们进步、带给我们启发;②AI带来的威胁感可以让我们从重复的日常中停下,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些都是AI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并且是真实可行,有逻辑和道理的。
但我认为,随着AI的日益发展,除了好处之外也同样会给作家们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AI工具的普及可能会削弱作家的创作动力,这种情况该如何保持创作热情?拿我自己来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我自认为很不错的作品(好像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偏见的),因为不管是在文采上还是内涵上都绞尽脑汁想了好久,它也得到了身边人很高的评价,那时我又想,如果把同样的命题交给AI,它会怎么去写呢?于是我就这样做了,在看到AI的文章后,我深感震撼,它的论据比我的要清晰、更令人信服的多,描写角度也比我更加丰富,我就想,我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人性方面的题目上竟然比不过一个冰冷的AI?!因此体会到了深深的挫败感,从而想到了这个问题。
第二,随着AI的普及和它写作质量的提高,出版商或平台是否会更倾向于使用AI生成作品,从而减少对专业作家的需求?毕竟AI相较于人类,在写作速度、成本和改稿方面都是有很多好处的。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既然可以用AI一键获得文章,又何苦一遍遍地催促人类作家呢?
第三,在AI也能写出高质量作品的情况下,写作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时候的资深作家可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读者群,使得他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不容易被淘汰;相反,经验不足、白手起家的新手作家就很难在其中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现在不光要跟同行竞争,甚至还要超过AI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那他们又该如何进入市场呢?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写作的思考以及问题,感谢您能够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的来信,十分期待您的回答,谢谢!
此致
敬礼!
袁祺茵
2025.2.13
袁祺茵同学,你好!
来信收悉,通读三遍之后,我决定还是和你聊一聊 AI 之外的话题,可能那才是你来信中真正想要讨论的问题,否则大家继续硬聊 AI 没多大意思。
袁同学,看得出来你很喜欢文学创作,而且你已经掌握了一种你喜爱的,也是你擅长的创作方法。你也具备写作所必需的敏感,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触动,并且把这种触动用你熟悉的方式转化为文字。最后,你也很幸运地能够触及某种许多作家所渴望的写作境界,你清楚地知道那里蕴藏的美,神秘的深邃,想要通过文字最终抵达---
一种创作方法,一颗敏感的心灵,一种对终极状态的明晰感知,这些都是写作者极为难得的特质,而你现在就已经拥有,简直就像是上天慷慨地恩赐了一堆礼物。网络上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老天爷追着喂饭」。
我想,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写作道路上先出发的同学。作为同学,你正在走的路我先前已经行过,所以这里我想和你聊一聊平衡的问题。
感性、敏感、情绪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写作者轻易成就轻灵、纯粹、锐利、美好的文字,尤其是把激情和冲动灌注其中之后,会让文字变成一把薄如蝉翼的飞剑,速度和光彩都会让人惊叹。但是,越是锋利的东西,也就越是脆弱。这样的创作方式也有负面代价,一个是难于持久,不容易持续用这种方式创作;另一个是容易自伤,剑的锋刃如何深深切割生活,它也就会如何深深切割你自己,这样的话做个幸福满足的人就会很困难。
许多选择了这种创作方式的前辈作家,往往会选择去生活里主动受伤,用伤口去献祭,换取在文学创作上的必要材质、经历和灵感,以伤换作品,以伤换境界。作为同学,我无从判断优劣正误,只能说一句话:「也许对于部分人而言,文学创作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我不是,我的生命还有别的事情要去做」。那么,袁同学,你呢?你怎么想?
文学创作并非只有一条路。除了感性、敏感、情绪之外,一个人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理性、逻辑、思考进行创作。后者没有那么炫目华美,但是坚实稳定。虽然做不了一柄上天入地的飞剑,只是一根势大力沉的棍子,但是它可以接触到真实。真实自有力量,并且也有另外一种美。
袁同学,我不是要你做二选一,不是让你必须在心灵创作和头脑创作中选一个。而是说也许你需要在它们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就我个人的观察,精专其中任意一种,都可以成就好作家;但是文学大师通常都掌握了这种平衡---未来你可能会遇见博尔赫斯这样的作家,你会沉迷于博尔赫斯如梦似幻的文字,惊叹于他想象力的丰富,但是你迟早会意识到关于「迷宫」和「镜子」的反复使用,其实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思考,他认为自己触及到了某种本质,通过文字反复进行描述和表达。感性和理性如果只有其中一方,博尔赫斯的文字也就失去了那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从你的来信看,我认为你过于偏重一方。这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诱惑。在文字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诱惑,一个人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写出来还要他人接受认可乃至赞扬就更为艰难。好不容易找到一种创作方法,可以持续地产出为人所认可和赞扬的文字,这就立即会成为一种诱惑,诱惑你继续按照这种方法去创作,比之前写得更狠、更深,更为投入。
你习惯的这种创作方法,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会诱使你去产生更为狂暴的情感,更为混乱的心境,目的是为了让情感或者感受上升到某种程度,然后无法自抑地喷涌而出。现在你能轻而易举地做到,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你的感受,有三分之二则来自你体内的激素---在这个年纪荷尔蒙正在你的每一条血管里熊熊燃烧,火光通明。但是人会长大的,荷尔蒙也是会烧尽的。
可以去找一些中国男性作家的书来翻翻,看看是不是有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他们写过一本关于自己青春期的小说(通常都会那么做),这本书往往写得神采飞扬、元气淋漓、才情无双。然后他们一旦开始写进入社会,进入中年之后的题材,这些东西就全部消失了。你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认为前一种小说写得好,那是因为他们身体里还有荷尔蒙燃烧的记忆,可以比较容易地复刻当初的心境。写后一种作品时荷尔蒙早已燃烧殆尽,他们就没有了创作所需要的燃料,而他们又缺乏深入思考现实和生命的必要定力以及能力,于是就只能写一些平平无奇的作品。

袁同学,我所说的「保持平衡」就是这个意思。创作从点燃感性开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时候人还太年轻,没有太多经历,缺乏思考所必需的质料,只会让大脑空烧而已。但是也不能一直靠燃烧感性去创作,因为不可持久,因为伤人毁物,因为伤人伤己,需要理性去进行控制,让那火燃烧得均匀稳定一些,足够让自己对世界对人间的认识和思考生长起来,让创作获得新的动力。写作可能是一个终身项目,你需要煤气灶,不需要火山口,火山喷发是没有办法用来做菜的。
当然,你可能现在要和我辩论创作自由,说选择何种创作方式都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自我选择。我不那么看,之前我说过,在写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诱惑。我见过许多文学神童、天才少女,他们一开始的文字受到极大欢迎,于是他们遭到诱惑,就按照世人喜欢的方式去持续创作文字。结果如何呢?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自己身上「年纪那么小就能写出这种文字」的光环褪去,人也就逐渐消失不见了---以那么小的年纪写出这样的文字,这就是诱惑,绝对不能构成一种可信的文学创作基础,装老成装老练和写作之间没任何关系。
袁同学,你的敏感,你的感性也会让你受到类似的诱惑,诱惑你持续利用你的敏感、感性去创作,满足于因此而来的赞美和认可。所以,除了保持平衡之外,保护你的心也很重要。走你这条创作道路的人,心很容易受到干扰。也许初心只是想写一篇好文章出来,很快就因为诱惑的干扰,变成去写众人看了都会惊叹鼓掌的文章出来。这不是同一种文章,对应的也不是同一种心。
我认为我现在就看到了心受干扰的迹象。你在来信的前半部分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我写的文字不如别人深刻,我的文字除了引发共鸣什么都没有---你在和你看不见的人做比较。你在来信最后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是在和 AI 比写作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在 AI 比写作效率,第三个问题是在拿自己和资深作家相对比---所有这些问题和你写作这件事都没有半毛钱关系,你大可以继续写你想写的文字,喜欢的文字,但是你现在把一些无关的人和事拉扯进来,不是继续去想怎么写,而是忙着和它们做比较---这就是心受到干扰。
在最初的最初,你写只是因为你喜欢写你愿意写。现在呢?袁同学,现在变成了什么?你为了超过 AI,你为了从资深作家那里抢来作者而写,为了胜,为了赢,为了名气地位而写。于是你平白无故多了许多担忧,许多焦虑,你要用大把的时间和它们去打交道,就为了争胜。
你成为了胜负师,你的心变了。
还记得一开始我的那个比喻么,袁同学?我说「薄如蝉翼的飞剑」。修你这一道的写作者,他们的脆弱性不单体现在创作上,这种脆弱性同样体现在心上。因为不注重理性、逻辑的力量,不求深入理解和认知世界、社会,于是不大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更容易遭到名声、地位、利益的诱惑,使得心发生变化,丢失自己的初心,陷入创作昆明。同时,也极容易认为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社会「不应该是这样」,他人「不应该是这样」,认为一切都在针对自己,于是,这样的心很容易崩坏碎裂,陷入现实困境。
袁同学,学校教育给你知识和专业技能,家庭教育给你美德和相处之道,所有这些教育都不涉及到心的训练,心的训练隐藏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你真的想要致力于文学创作,那么你就需要自己主动去找寻心的训练方法。你需要有一颗澄澈、善良、开放、平和的心,这样才会可能掌握平衡之道,也才可能避开成长道路上的诸多诱惑,保持内心的光明。
即便未来你不再继续文学创作,这样的一颗心也是你获得人生幸福的必需。因为你始终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于是你也就有望找到,并且在找到之后得到内心的圆满幸福。即便你一时找不到,这样的一颗心也才有力量抵御世间光怪陆离的威胁与诱惑,纵使人世污浊,也不至于淹没你的心光。
上天慷慨地赐予了你一堆礼物,我希望你能用好这些礼物,使得它们成为丰富你人生旅途的助伴,路途中可以休憩的树荫。不要让它们成为你收割名利的工具,助长你向外攫取的习气,养成一切外求,凡事渴望他人认可的习惯。最后,我注意到你的来信中有一种说法:「获得喜爱」。作为你的同学,我认为你不需要去「获得喜爱」,你更应该在意你内心自然而然升起的喜乐。就像是现在,我要是为了获得你的喜爱,读者的喜爱,那么我本不应该写这样一封信。但我还是写了,因为我对获得喜爱,获得厌恶,获得愤怒,获得失望都一视同仁---我写我的,这些都和我没关系。
抱歉,没有回答你任何一个关于 AI 的问题,但我认为你其实并不真的在意,对吧?
顺颂
春安
同学和菜头
2025 年 2 月 15 日

于北京

题图标题: 《老头看信》
创作者: 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 Midjourney V6.1
Prompt: a fat old bald chinese man with black glasses writting a letter on his desk, --ar 16:9 --sref 2273687402 1152445508 915596307 1918904649 --p --s 1000 --sw 200 --v 6.1
槽边往事 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 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老头回信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1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这张《 绽放的书 》送给你。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