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时常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忧烦:但是孩子不爱看书,阅读量低,对于学习毫无兴趣。
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量,家长不惜多花些钱来买书,面对市面上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挑花了眼。
许多书外观、内文颜色鲜艳,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低龄化,内容却千篇一律的“拿来主义”,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不考虑哪些内容真正对孩子有益,只是一股脑地将古文读物直接“扔”给孩子。
这无异于
填鸭教育,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受到大量批叛的教育方式。
聪明的家长,懂得选择根据儿童接受情况、内容准确详实、思维启发式的图书,哪怕孩子现在记不住太多的古文经典,但能通过阅读产生探索兴趣的图书。
也就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天要推荐给爸爸妈妈们的,就是这样
一套真正精致有趣的传统文化图书,
拒绝填鸭式教育,娓娓道来,有趣好读,是一套翻开十分具有美感的入门级传统文化书——
《图解中国》
(全4册)
《图解中国》
分别从4个角度出发详细解读
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风土人情、艺术宝库
等领域,综合归纳为四册——
《中国历史上的100件国宝》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美食》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武器》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身份与职业》
幼年的教育和引导是决定一生的启蒙。
4-12岁阅读之于教育,像食物之于孩子身体,孩子吃过很多东西,可以忘记,但是会成为身体成长的一部分,
好的食物会提高身体素质,阅读亦如此。
《图解中国》第一季(全4册)
适合年龄:
4-12岁
原价:
152元/套
超值团购价:
98元/套(包邮)
开本:
12开
▼长按图
片识别,直接购买
为什么值得推荐
近年来,伴随央视综艺节目
《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
热播,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宝热”。
是啊!那些穿越时空的文物,让孩子充满了好奇!
文物就是活的历史,而珍藏那些文物的博物馆,就是个大课堂,能帮助孩子提升人文素养!
可惜,很多人去博物馆,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一趟下来,孩子从中并没有多大收获。
记得一个名人说过:
一个国家若是对博物馆失去了兴趣,那么它不仅失去了核心,也已经失去了希望。
分册
《中国历史上的100件国宝》
精心挑选出
100件国宝级文物
,集结了国内30余家大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孩子最应该知道的。
该册通过展示这100件国宝,全景地展现5000年中华文明史,就像带孩子畅游了一次国内顶级博物馆。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原本是园内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些珍贵的国宝便流失海外了。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这些国宝已经有一半陆续回到祖国了。
历代皇权的交接都离不开以美玉为载体精雕细琢而成的王玺,这块方寸之物既代表了
权利的传承
,又
彰显了拥有者的身份
。
其中赫赫有名的
和氏璧
,也就是后来被雕琢成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的传国玉玺。
也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传国之宝
。
青铜神树出土于四川三星堆文明遗址,推测铸造时期是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末期,这个文明的神秘面纱还没有揭开。
如果在看这篇文章的各位家里有个立志长大后
做个考古学家
的娃子的话,或许破解三星堆文明密码的孩子正在翘首以盼等你给他/她入手这套书哟~
关于兵马俑有几种姿势,身边大部分家长都会给出一个“分为站佣和跪佣”的答案。
其实不然,目前出土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每一个动作姿势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其中或许暗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玄机和秘密呢~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称得上
“盛筵”的集会
,第二次是诞生千古名篇的
《滕王阁序》的滕王阁雅集
,而第一次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
“兰亭雅集”
,这次文人雅士的集会同样诞生了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
《兰亭集序》
。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其作用是遮挡视线,通俗点讲就是皇宫里的迎门墙。
壁上的9条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立体感十足。
有了这套书的知识点做支撑,下一次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面对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了。
这套书的编写团队是国内的历史学家、历史博士组成,书里包括这些国宝的详细资料、高清大图,
还有国宝背后的来龙去脉、历史故事。
这100件国宝,代表了中华文明各阶段的最高智慧,也是文明史上的100个高光时刻,它们能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文化,积累更深厚的底蕴。
做家长的应该都遭遇过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轰炸… 其中肯定有些问题来自于一日三餐,比如说:
酱油为什么是黑色的?
毛豆和黄豆是什么关系?
人是怎么会发现大米可以煮来吃呢?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特别是没什么农村生活经验的家长,孩子随便问出一些田间地头的小常识,可能分分钟就陷入尴尬。
为了让这种尴尬少出现几次,也为了引导孩子多了解大自然,大家通常会去找很多自然图鉴类的百科书,对各种野生植物庄稼作物做一通研究。
这些图鉴百科的确是全面又强大,但问题又来了!
这类书很大一部分是国外引进的,而他们的水土环境、饮食文化和我们的差别不小。
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东西,在外国人写的书里可能只算得上一个小配角。所以查到的信息,很可能还是回答不了孩子们的问题。
不过为了给孩子们答疑解惑,咱们这次的套装里特地准备了一册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美食》
,我们中国家长拿来就能直接用上,去搞定餐桌上的“问题儿童”。
本册介绍的都是咱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包括大米、面条、豆腐、调味料等等。
有从南到北不同做法的
豆腐盛宴
。
有属于每个人记忆深处的那一道
充满了家乡味道的小吃
——
有我们中国家庭厨房里面常用的
葱姜蒜、老酒八角桂皮花椒等等调料
。
另外还有很多美食的
起源与来历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也和大部分家长一样认为萨其马是国外引进的小吃,因为它的名字太像音译了^_^.
不过其实不然哈,萨其马的诞生年代和其名字的来历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北方,咱们每天都要吃的
主食馒头
的发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蜀国军师诸葛孔明呢~
说起
涮羊肉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美食的发明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吧~
说起荔枝,爸爸妈妈们都知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的典故,但除了杜牧以外,
大才子苏东坡
也写过一首名为
《荔枝叹》
的诗。
餐桌礼仪和就餐文化自华夏文明伊始就已经开始流传,记得前段时间有个
意大利公司嘲笑中国人用筷子的视频
引起了大家的公愤。
筷子
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
“天圆地方”
;
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
“七情六欲”。
是所谓:
天地道法在心,克己复礼在行。
这种行为完全恰恰是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会借由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一如咱们华夏儿女对餐具和餐桌礼仪的重视正是谦卑有礼、仰德知遵的缩影。
餐食进化和完善的脚步从不曾停息,咱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吃到营养丰富口味多元的美食,完全是
得益于先人们对美食不断的总结、修改、调整,以及新食材的发现、引进和利用。
所以……试想一下,如果穿越到春秋时期,小朋友们能够吃到西红柿鸡蛋面和馒头米饭、酱牛肉吗?
提到冷兵器时代,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之类的,其实
还有更多更好玩的武器是咱们不怎么了解的哈
,比如下图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和八卦阵
——
男孩子们会对这一册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武器》
更加感兴趣。
但
武器发明的目的绝不是为暴力服务,相反,武器的本质就是能够
产生威慑作用并借此构成和平相处条件的不二利器。
宝剑
“干将”“镆铘”
贯穿了两代人的恩怨情仇,也批判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残暴。
如果小朋友有时间去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旅游,记得要去看一下埋葬了干将儿子“赤”和舍身成仁的侠客以及楚王的
“三王墓”
哈,因为长眠墓中的就是这个故事的三位主角。
三国历史上
“三英战吕布”
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小朋友都能如数家珍的道出这四位勇猛武将所使用的武器,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再比如张飞的丈八蛇矛和刘备的雌雄双股剑。
攻城车也是分好多种的
,比如可以撞开城门木桩攻城车,和用来将士兵送上城墙的攻城云梯车等等。
武侠小说和各类文学作品、演义中
总会描述某些勇猛的武将会使用
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武器
,其实这些描述只是为了
放大武将们的优点,并非真实描述。
除了大汉奸吴三桂的80斤大刀正在躺在博物馆里展览,其他传说中几十斤重的武器都已经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了。
而且,吴三桂的大刀也不过是摆设而已,
因为没有人能够举着接近甚至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武器奔赴战场的 *_0
最后再来看一下明朝的
火药黑科技
,
神机营的科技先驱们
早就把火药给玩坏啦~
多级火箭的概念和轰炸机的概念大概都是咱们的老祖宗最早提出来的吧
,是不是瞬间就被他们圈粉了(*๓´╰╯`๓)?
大家在看电视剧时应该都见过各种职业,大到九五之尊小到市井小民、三教九流,分层明确,职位清晰,但是,
有哪些常见的古人职业,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呢?
跟随分册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身份与职业》
来了解一下吧~
华夏文明走过的83个王朝到底经历了多少个皇帝?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一共有408位。
秦朝有2位,汉朝有31位,三国有11位,晋朝有16位,五代十六国历经的皇帝最多78位,南北朝有59位,隋朝有3位,唐朝有22位,五代十国有55位,宋朝有18位,金辽西夏有35位,元朝有18位,明朝有16位,清朝有12位。
如果再把南明、北元、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以及称洪宪帝,还有仅仅上位两个月的袁世凯都算上,再加上秦始皇以前840年中的王、公、候等等都算到皇帝位上,就是829位。
因为天子独大,所以没有人可以和自称“寡人”“孤王”的皇帝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就只能叫
“后”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