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扩展迷EXTFANS
科技圈一手资讯,实用资源分享,互联网尽在掌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街老裘  ·  巴菲特的股东信 ·  昨天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3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扩展迷EXTFANS

数百人排队被骗,“游戏代退费”灰产正在收割玩家

扩展迷EXTFANS  · 公众号  ·  · 2024-08-24 20:00

正文


“是的,你被骗了。”


加入A群以来,这是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7月初,麦冬在受骗后组建了这个维权群。一个多月的时间里,A群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加入,大家的诉求和话题始终只有一个: 我找人帮忙给自己办游戏退费,对方收了定金不办事,我是不是被骗了?


“游戏代退费”,指的是现在各大社媒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宣称能够通过各种所谓的法律渠道与手段,帮助玩家退回在游戏内的充值消费。



而在接受委托之后,这些机构会预先收取一笔数额不菲的定金。在A群受害者的经历里,这笔金额通常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麦冬说,一般转完账后的一两周内,大家便会开始察觉不对劲,试图寻找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进而来到维权群里。但这个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只剩下“已经被骗了”一种结果了。



真相压倒侥幸心理,发现自己上当的受害者通常会第一时间找到骗子破口大骂,或据理力争试图拿回定金。但遗憾的是,从他们返回来的聊天记录来看,结局只有一个:被对方删除拉黑,无法再次发送消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的受害者会偃旗息鼓,在群里提醒大家“注意”;有的人决定死磕,在淘宝买了十个小号,对骗子进行信息轰炸和道德谴责,但能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发泄情绪。



最离奇的是,A群中并非所有人都是真正的受害者,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用户,会假托受害者的身份,私聊真正被骗的人:“我通过某某手段追回了被骗的钱,你要不要也试试?”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新进群的也是骗子。” 在A群中,麦冬经常这样警告真正的受害者们。


“游戏代退费”像一股无人在阻挡涌动的暗流。来钱快、门槛低、诈骗简单、维权困难……种种诱惑之下,正不断有人被卷进这条灰色的产业链中。


1.从消费者,到退费者


从一开始,A群聚集的“游戏代退费”受害者密度就超乎了我的想象。在一个月时间里,抛开假托受害者名义的骗子,陆续加群的真正受害者足有四五十人,而这只是网上众多自发组织的维权群中的一个。


过去几年里,我们见过不少与“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相关的新闻报道,这些案例或有退费成功的(通常是与游戏公司协商一定比例退款)、或有因各种原因失败的(通常是因为材料证据不足),但无论如何,这些报道都是以零星个案的形式存在。


尤其随着近年来各种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的实施与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量早已一降再降。据《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来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未成年游戏用户的消费已经呈现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和大众普遍的想象不同,我们最近接触的“游戏代退费”受害者,并非过往新闻报道里常见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也罕有“小孩拿了我的手机去给游戏氪金”的Drama桥段。虽然确有未成年人玩家被骗,但更多受害者的身份则五花八门:大学生、公司职员、乃至小有名气的互联网博主……这些标签最终指向同一种身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换句话说,很多是本就不满足游戏退费要求的人。


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像是游戏玩腻了、想退坑、觉得游戏越来越氪……这些受害者想要拿回自己在游戏里充的钱,但受到成年人身份的限制,无法通过正当渠道退费,只能另辟蹊径。


如今在各社交平台搜索“游戏代退费”,“成年人”有着相当高的关联权重


根据麦冬和其他受害者的描述,这些诈骗案通常围绕几个相似的关键词展开: 法律咨询公司、信息咨询公司。


他们的经历也大体相同:在闲鱼、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过“游戏退费”,随即便会发现了“热心网友”分享的成功案例。如果你向他咨询具体是怎么退的,这位“热心网友”便会详述自己的退费经过,然后推荐你添加某法律/信息咨询公司“法务”。


接着,就是转账付钱了。


我在群里最常听到的场景,基本是这样的: 受害者本来不太相信成年人可以退费,但骗子的话术非常“专业”,几个回合下来就彻底放下了戒心。


关于骗子的“专业”体现在哪,麦冬举了个例子:他刚添加上“法务”,对方就给他发了一份看上去非常真实的律师函样本。


某信息咨询公司的律师函样本


这张律师函样本文号签章齐全,麦冬觉得不像作假,对方告诉他, 他们会通过律师函警告游戏公司退款,如果不成功就去法院起诉。


紧接着,对方又发来一份合同,承诺代退费不成功全额返还定金,这让他进一步放松了警惕。


“结果上面写了 ‘成本费不退’ ,我一开始哪注意到这个了”麦冬又补充道。


最后,麦冬在企查查搜索了对方所在公司的信息,虽然没有咨询相关法律人士,但看到这家公司是经过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的正规企业,他就彻底没了防备,向对方发起了转账。此时,对方还会收取一系列号称用于“代退费”的个人信息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户口本、身份证照片、充值流水证明……如果退费者真的是未成年人,还会被要求提供出生证明和监护人证明。



麦冬交了钱,也给机构提供了大量隐私信息。让他没想到的是,交完钱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等到自己的退款,而他口中的“正规企业”也态度愈发冷淡,只有当自己催促推进流程的时候,对方才会甩出几句“案件处理有流程周期”“我们服务的客户不止您一位”之类的回复敷衍了事。


这样的情况从今年5月僵持到7月,当发现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案例,麦冬终于如梦初醒,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


接下来的情况,正如文章开头的那样:麦冬尝试用各种方式与骗子对峙,试图追回自己的定金,最终以骗子删除拉黑了他而告终。


2.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无奈,是所有人面对这些号称能够帮助玩家退费的法律/信息咨询公司最大的感受。


最初被骗子拉黑的时候,少有人能咽下这口气,麦冬也不例外。他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写了几篇揭露骗子作案手法的帖子,没想到却接到骗子电话,威胁说会起诉他“损害公司名誉”。


后来,麦冬和其他受害者一起组建了A群。从7月初以来,他们尝试了用各种办法拿回这些被骗的定金,包括在信访局小程序投诉、打12345、乃至报警,但无一例外,或是因为金额过小,或是因为本来就签了合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受害者们的诉求通常都不予立案处理,而是会被建议“既然签了合同就再去找法律咨询”


也有一些群友还在坚持对骗子“话疗”


“根本没有渠道制裁骗子,我们实在无可奈何了。”麦冬找到我们的时候,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媒体曝光上。


感到无可奈何的不只他们。


今年年初开始,这样的游戏代退费骗局在网上泛滥,虚假法律/信息咨询公司的账号四处引流,看到想退款的玩家便主动私信,甚至会去正规律师事务所的账号下“抢客户”,将关键词都弄得乌烟瘴气。即便是想相关问题的未成年玩家及监护人,也会被这些虚假信息污染。


决明是一家正规律所的执业律师,我最初询问她能否接受采访时,决明以“不太方便公开聊”的理由婉拒。然而同日深夜12点,决明又主动发来消息,表示还是想做一些能帮到消费者的事情。


这位律师告诉我,这些虚假法律/信息咨询公司今年开始集中出现,根据IP和实体注册地来看,主要分部在东北地区。其中一些公司会和小型律所合作,或者干脆收购一间律所,它们确实能出具正规律师函,但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或是“承诺”意味,充其量是诱导受害者转账的手段。


另外一些诈骗机构的素质则更为鱼龙混杂,不仅没有与律所合作,从业人员也只是在短期培训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法律术语便上岗了——这也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相同。


当我们假装成希望退费的消费者联系上这些骗子们,他们的话术翻来覆去就只有“能退、交钱、办事”几项。一旦询问到具体的委托细节,这些所谓的“法务”们就开始变得完全不懂法,甚至分不清发函、起诉和开庭的区别。


正确来说发函与起诉无关,开庭也不是必须当事人亲自到场,这段话术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决明表示,她所在律所的账号下每天都会收到十几条引流评论,不胜其烦。有时候稍微晚一点删评,就眼睁睁地看着客户被骗走了,自己作为律师,能做的也只有加大普法力度。


决明所在的律所也收到过骗子的合作邀约


“根本拿他们没什么办法的,已经是一整条灰色产业链了。”最后,决明无奈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3.“工作就是骗人”


这条产业链最底层,是虚假法律/信息咨询公司的引流人员,也就是出现在玩家面前的“热心网友”,更言简意赅来说是“托儿”。


公司分配给他们的任务简单粗暴,在闲鱼、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平台找人,通过“我已经退款成功了”“不懂的地方可以教你”等话术取得玩家信任,再将他们引流到所谓的公司“法务”手里,签合同交定金。



由于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但需要略懂一些游戏常识和网络用语,这项工作通常会交给最便宜的暑期兼职工或应届毕业大学生来做。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柳枝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我,自己是正常找工作时在一家招聘平台上看到了某咨询机构的“律师助理”岗位,跟HR沟通后便前往公司面试。



看到足够宽敞气派的办公场所上挂着一墙锦旗时,柳枝心里对这份工作的正当性没有任何怀疑。


某信息咨询公司的线下办公场所


然而直到面试时,她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其实就是在各大社交平台“引流”试图退费的游戏玩家。而当她想了解这个业务是否成立、退费成功率具体如何的时候,公司“法务”只是淡淡地告诉她:“能不能退放一边,你的任务是让客户交钱。”


面试结束后,柳枝立刻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内容,发现这些公司的确不太正常,才幸免于误入诈骗团伙。


然而像柳枝这样,在入职前就全身而退的人是少数派,更多人则是在入职后才发现自己身陷灰色产业链中。有人幡然醒悟后及时抽身,也有人因为有利可图继续在法外之地行走。


黄杞目前就职的某信息咨询公司有50多名员工,办公地点位于长春市中心某写字楼内,工作时间从早上10点到晚上8点,工作内容与上文提到的相同:“引流”受害者。


因为自己还是专科在读生,考虑到目前的就业形势,黄杞觉得这算是他所能找到的工作里相对体面的一份了。


黄杞给我发了他的手机截图,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日结兼职群


据黄杞所说,这份工作的收入情况主要看“业绩”:一旦介绍来了交钱的“客户”,“托”们可以拿到定金的3%作为奖金。


“业绩好的话一个月可以赚4000多,” 黄杞说,“小组业绩要是一天过了2000块,还能提早一个小时下班。”


某日临近8点,黄杞破天荒地开出了一个2000的订单,当天他们小组的业绩排到了公司第二。“这不是白加班一个小时吗,要是早点来多好,”黄杞半兴奋半抱怨地说道,然后向我展示了当天的“工作成果”。



而据此计算, 黄杞所在的公司当日流水1.7万,月流水大概在40-60万左右, 而这只是网上泛滥的虚假法律/信息咨询公司中的小小一个,可见这条灰色产业链中受害者的密度之高。


“那你知道成年人根本不可能退费吗,就是通过你交钱的那些人其实是拿不回他们充的钱的?” 我突然问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金融街老裘  ·  巴菲特的股东信
昨天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3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3 天前
妙法佛音  ·  【法师开示】 归命弥陀 放空自我
8 年前
孤读先生  ·  你的身材,出卖了你的修养
7 年前
PaperWeekly  ·  最新行业招聘需求 — #公益广告
7 年前
全球见证分享网  ·  生命中必须破除的五种谎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