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陕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主办的全省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比武决赛在西安公安交警支队举行,来看西安公安交警推出的相应案例。
规建管运一体化、疏堵保畅智慧化
用“绣花功夫”
做好
咸宁路
道路微改造系统治理
咸宁路是西安市东南片区重要的东西向城市主干路,贯穿了碑林、新城、港浐、灞桥区的老旧城区,沿线分布有居住区、公园、企事业单位、学校、商户等,通过性交通流和生活性交通流叠加,交通构成复杂,交通环境亟待提升。本案例中对咸宁路8.3km范围进行道路微改造,主要采取“规整掉头位、灵活转向位、整合过街位、调整接入位”的思路,对主干路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达到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发挥道路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保障交通出行与城市建设的平衡。
咸宁路是城市东南部连接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及绕城高速的重要道路,不仅承担沿线中短距离交通,而且承担部分出入境长距离交通,与共线的地铁六号线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交通主动脉。咸宁路连接新城区、碑林区、灞桥区的核心区域,沿线商业、学校、企业、住宅小区星罗密布,道路两侧用地开发程度较高、居民出行需求较大,改造前道路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图1 咸宁路区位图
1、沿线居民出行环境较差,绿色出行环境有待提升。
①路段上公交站多采用直线式站台,且有多处公交站距离交叉口进口道不足50米,公交进站停车上落客占用一条车道,造成局部瓶颈,车流量大时对社会车辆造成拥堵延误。②道路全段断面形式变化较多,且由于部分路段建成年限久,道路两侧存在建筑侵占道路红线现象,造成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不连续、人行横道宽度较窄。
2、道路交通组织不够精细,主干路通行效率不高。
①咸宁路断面采用三块板形式,主辅分隔带之间开口过多,且中央分隔线上双黄虚线的可掉头和左转位置较多,车辆频繁合流、分流交织影响主线通行效率,路段掉头车辆影响对向直行车辆,路段左转车辆影响同向主线直行车辆,整体上造成路段拥堵。咸宁路(环城东路-兴庆路)段、咸宁路(东二环-万寿中路)段、咸宁路(幸福中路-浐河西路)段高峰期间交通量较大,饱和度较高,服务水平为C-E 级。
图3 主干路中央开口过多
②咸宁路与东二环、兴庆路、公园南路交叉口内部空间面积较大,车辆运行轨迹不明晰,车流与人流、各向车流之间冲突交织较多。两条相交道路红线较宽,交叉口面积大,且交叉口内无引导线、待行区等渠化标线,车辆行驶不受约束,有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或不礼让时易引发路口内拥堵。
图4 大型交叉口内部通行路径不明晰
③路口管理设施设备较为老旧,多个路口电警设施缺失,地磁检测设备被损坏,不能发挥对交通执法的辅助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西安公安交警多措并举,结合市政道路“微改造”工程,开展主干路畅行提速大整治行动。
1、工程改造方面措施
①交叉口改造:对大型交叉口采用增设实体导流岛、路口渠化,增加右转专用道等措施进行“路口瘦身”,设置慢行一体化过街通道;对一般交叉口,整理线性,调整绿化带端头后退长度及路缘石半径,以保证左右转车流线形顺畅;对支路接主路交叉口,采用绿化带分隔形式改造为右进右出形式,保障主路通畅。
图5 大型交叉口增设实体渠化岛,慢行一体化过街
图6 主辅绿化带隔离,支路右进右出接入
②沿线公交站改造:按照方便地铁接驳和尽量设置在出口道的原则,将位置不合理的公交站进行迁移;此外对迁移新建的公交站采用非机动车外绕公交站台的形式,保证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路权分明。
图7 非机动车后绕公交站台
③慢行交通优化:补充缺失的非机动车道,保证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修复破损的人行道,同时完善人行道无障碍设施。
图8 人行横道无障碍设计
2、交通组织方面措施
采用“四位”交通组织优化思路,①规整掉头位,取消路段中不必要的掉头开口,组织车辆在交叉口进口道进行掉头,避免掉头车辆对对向直行车流造成干扰;②灵活转向位,在路段进口道设置可变车道,根据流量监测情况,分时段分配各方向车流的路口等候通行空间;③整合过街位,在符合人行横道线设置技术规范基础上,综合考虑行人过街、机动车通行、驾驶安全等方面需求,取消路段多余的无灯控斑马线;④调整接入位,对交通流量小的支路采用右进右出组织形式,封闭部分单位门前侧分带开口,减少主路、辅流、支路车流间的交织。
图9 交通组织优化
3、交通管理方面措施
①对交通标志、信号灯、电子警察、监控等设施进行“利旧”,并按照“多杆合一”原则进行重组、新建,全线使用多类人性化标志,如新型“水滴”指示标、礼让公交标志等。
图10 标志优化
图11 标志更新
②依托“千警上路”勤务机制,实施“1+3”高峰等级疏导勤务,全线安排“快速反应”交警铁骑全时空巡逻管控,坚决做到“有堵必有警”。
③集中开展行人、两三轮车大整治、滞速“小切口”乱象大整治以及交通陋习大整治等三大攻坚行动,坚持严管严查常态化,营造强大震慑效应,全力消除致乱、致堵隐患。
④会同城管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停乱点为治理重点,分批次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整治,同步做好人行道停车秩序管理;打通基层社区共治渠道,按照“每个交警大队联系一个街道支部、每个中队联系一个社区支部”的标准,借助社区力量限制从事两三轮非法营运、骑行未戴头盔的人员出入小区。
图12 加强非机动车管理
图13 加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道路管理
4、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措施
①设备更新。对全线24处交叉口(含路段交通管理设施)的交通信号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交通流量检测系统、电子警察系统按照三级分类体系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其中咸宁路-兴庆路交叉口、咸宁路-公园南路交叉口按照全息路口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全息路口可实现路口人、非、车全息数据采集,精准表征路口交通特征和规律,为秩序优化、安全治理、警情处置等业务提供实时、全量、精细化的数据支撑。全线信号灯利旧19处,拆除1处。新建卡警41套,拆除5套,雷视新建62套,视频球机新建37套。利旧及保持现状卡警8套,视频球机利旧1套。
图12 电警、监控补盲提升
图13 智慧路口分级建设方案
②信控调优。单点优化方面,对大路口采取夜间自适应控制策略,利用路侧雷视感知单元,实现路口绿灯时长跟随车流大小动态调整,降低夜间路口绿灯损失。对部分上下游路口间距较小的路口,增加瓶颈控制策略,避免因下游通行不畅,造成路口锁死。路段优化方面,将全线合理划分为5个绿波带子区,根据不同时段的交通出行需求量,制定不同周期的路段协调方案。平峰时段采用动态绿波,根据车流量大小,车流速度动态调整周期及相位差,高峰过渡时段采用感应绿波,根据路口实际通行需求动态调整协调方向绿波带宽,高峰时段采用拥堵协调,在路口间实现均衡排队,保证上下游路口不溢出。区域路网方面,以咸宁路为主干道,将兴庆路、兴庆西路、公园南路等纵向路段编织成绿波网,在平峰时段提升区域整体通行效率,改善出行体验,在高峰时段从各个路段上分担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实现车流的区域均衡。
图14 信号优化平台
图15 绿波带方案设计
经过“工程微改造+交通综合整治”后,咸宁路整体通行效率得到提升,相较于今年3月份改造前,全线拥堵指数下降15.03%,主路平均车速提高12.99%,咸宁路-公园南路十字(全息路口)拥堵指数下降7.21%,路口排队长度下降11.86%,道路面貌焕新,慢行友好,沿线居民出行环境极大改善,道路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表 改造前后道路运行指标表
针对老城区主干路道路功能不明晰,交通构成混杂,通行环境较差等问题,采用“工程微改造+交通综合整治”双管齐下理念,通过交通组织优化,将进一步明晰道路功能分区、规范交通秩序、提升道路运行效率。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对慢行交通出行环境进行改善,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性、舒适性,增强社会幸福感。本案例综合治理经验可推广应用至其它有同类问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