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文新闻部 李铮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金融业风险防控成为决策层关注焦点。从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前所未有地亲自解读1月金融数据,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银保监会、央行和证监会本周先后确认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金融风险处于收敛状态、去杠杆结构预期目标达成,下一步严监管盯紧重要领域风险,补齐制度短板和货币政策审慎推进逆周期调节相互配合,防止金融业脱实向虚、自我循环;不过,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纲举目张,却也说易行难。
“鉴于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风险还会进一步暴露,监管立场很重要,继续严紧硬就可能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所以防风险无法急于求成,政策要平稳过渡,这是过去两年处置风险的一个反思结果,监管立场已适度后撤,但防风险导向不变。“一位地方监管官员对路透称。
他并指出,目前监管部门落实决策层防风险部署是清晰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这句话的内涵体现在今年的变化就是不再强调去杠杆,而是更多强调“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
“过去的两年,对监管部门来讲,的确是极具挑战的时期。”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两年加大了对“有照违规驾驶”和“无照非法驾驶”经营活动的惩治和禁止,各种金融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打破了国际上一些人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和房地产的金融过热可能会引发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预言。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有相同的表述: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风险总体上趋于收敛状态。证监会周三亦最新表示,目前股票质押风险得到初步缓解,债券集中违约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私募基金风险得到初步管控,各类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习近平日前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正确把握金融本质,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
从银保监会新闻会传递的信息来看,下一步风险重点防范对象已经非常明确,对这些领域的监管不会放松:一是银行机构的不良资产增长压力较大;二是要防范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三是继续紧盯进行监管套利、加通道、加杠杆的影子银行活动;四是继续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五是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的处置工作,特别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处置。
其中,银保监会特别提到,“对企业的债务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对房地产,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实行更加审慎的融资标准”。这意味着银保监会今年仍将严控企业及政府部门乱加杠杆。
潘功胜也谈到防控风险的优先顺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央行重点要做好的除了上述银保监的工作外,还将建立更加科学的监管体系,并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等。
对于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习近平也提出,要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可以预见,今年金融反腐将重点向机构内部延伸,近日南京银行资管部总经理戴娟等三人被传出配合南京市纪委协助调查一事,就被业内视为金融反腐的最新动作。
**资金空转的隐忧**
自开年以来稳增长全面发力,1月央行大力度增加了中长期流动性供应,不过,这些资金一时难以渗透到实体经济;而1月社融增量和新增贷款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也令各方质疑货币政策“大水漫灌”,资金空转隐忧显现。
于是,尽管上周国常会的主题不是经济形势也不是货币政策,但李克强特意提到1月金融数据,重申“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并亲自分析解释月度金融数据,这种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他并指出,1月社融中票据融资、短期贷款增长较快,可能存在“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
不过央行负责人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个别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和结构性存款套利,只是短期的少数行为,不是票据融资增加的主要原因。
FOST首席研究员冯建林分析指出,央行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在见效,总理强调的是资金并没有完全流向实体经济,顺着央行和总理的逻辑往下,实际上都可以得到“货币政策不能过松、必须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论。
鉴于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较快上升可能带来潜在风险的问题,在融资形势边际改善后,监管部门已经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