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议题为“做市制度完善与业务突围”的圆桌论坛开始。
这场论坛由新三板市场中做市一线的业务负责人现身说法,来谈做市商的真实情况。本场论坛由中山证券投行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周文地主持,参与嘉宾为:东方证券股权投资与交易业务总部总经理、做市业务负责人姚春潮;中信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剑霞;广州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文进,以及金元证券做市商部董事总经理何旭。
东方证券股权投资与交易业务总部总经理、做市业务负责人姚春潮:
做市商目前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包括:如何退出、投资门槛太高、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及IPO发行的常态化。
第一,如何退出?目前来看,新三板成立以来也就16家企业成功转板,剩下的80多家企业在IPO审核、排队,超过400家企业进入辅导期。大部分企业想通过新三板市场实现退出,我们期盼未来的再分层和精选层能够退出,但是精选层能不能落地这是不确定的因素。
第二,投资者门槛太高,500万证券类资产。去年年底合格投资者只有16万多,占所有投资者的50%。去年是11111家,每家挂牌公司是16户的合格投资者,这个市场就像一个赌场,没有那么多人堵的话很难形成市场。
第三,市场面临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去年挂牌了5千家,今年新增挂牌数量慢下来了,每个月将近300家。300家企业一挂牌,三分之一会成为流通股,包括每个月定增的数量,都会形成股票的供给。但对股票的需求呢?现在有特别高的门槛,所以供求关系是不平衡的。虽然今年1季度新三板做市指数有反弹,我们观察了一下也是超跌反弹,对去年惨不忍睹的价格的回归。
第四,IPO发行常态化。对挂牌公司来说,企业长大了,要寻找他的市场,现在一些好企业不愿意来新三板挂牌,即使挂牌他也不愿意做市,因为做市相对活跃度较高,所以我们目前确实面临一个很大的困境。
中信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剑霞:
从短期来说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在做市这个事情上处于观望态度。但是我稍微乐观一点,如果做市和IPO过度衔接的问题能够平稳解决,包括精选层如果能够推出的话,其实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IPO,只要把它的顾虑打消,它还是需要在三板里面得到发展,得到融资和成长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是个短期的阵痛。从长期来说,我对于做市商对新三板起的作用还是比较肯定的,从正面来说,一些我们做市的企业,通过我们做市募集到资金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很欣慰的事情。
在短期问题包括IPO进入常态化之后,我们更需要考虑做市商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主要的盈利模式来自于什么?从过去的实践来看,一、二级市场价差的红利已经消失了,这是必然的过程。做市商自己也是盈利机构,我们的发展路径在哪里?我个人觉得每家券商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从国外来看,有些券商做市商的特点是以价值投资为主,就是你的团队有价值发现的能力,可以挖掘到一些潜力股。
另外一条途径是,做市商实际上是资本中介,发挥的是中介服务,通过提供中介服务赚到钱。我们一些新三板企业对资本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但他们的需求又远远超过了A股市场,他们对中介机构和做市商的依赖性是非常深的。所以,除了我们简单的理解做市商在场内提供报价服务之外,还有很多延伸业务可以做。
广州证券新三板做市业务负责人文进:
个人的角度觉得做市商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做市价值没有被市场认可,或者因为功能发挥受限。从现状来看,无论是做市转协议的企业数量增多,还是协议转做市的数量减少,如果客户的基础越来越薄弱的话,这确实是对业务最大的挑战,价值的彰显跟投资者结构和制度完善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我最深的感受。
金元证券做市商部董事总经理何旭:
新三板从15%的换手率到2016年年底上升到了23%的换手率,这意味着什么?原来15%的换手率意味着需要6-7年才能从市场退出,上升到23%以后你只需要3-5年就能退出。
做市商像一群在白天走夜路的人,非常纠结,也非常执著地坚持着,我们等待着股转的“长发及腰。”没有政策跟进,我们永远缺一条腿,我们非常笃定它有很多好的东西在后面,总会来,就是这样一个情形。
中山证券投行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周文地:
有可能今年或者不久的未来新三板会进行再分层,再分层可能更有利于市场发展,让更多有价值的企业进入到新的板块或者新层次里面,能够配套更好的制度,可能会更理性一些,毕竟1.1万多家企业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