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坛、报告、榜单、圆桌等五项内容,拉开2018“音乐中国”博览会第二日精彩大幕
7月24日,2018“音乐中国”博览会进入第二天。本届“音乐中国”博览会由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主办,以“聚焦产业资源 引领跨界合作”为目的,助力打造中国音乐产业智库。
博览会第二天,围绕“音乐创新”&“现场音乐”举办两场主题论坛、发布现场音乐报告、揭晓年度榜单、开办主题圆桌等多项活动。
上午,“中国音乐营销大会”热烈开场,多位嘉宾上台分享年度演出项目营销案例。
演讲1:如何为音乐人打造个性化的宣发方案
嘉宾:邹小曼,看见音乐合伙人
邹总谈到从提升音乐行业降低运作成本、版权人获取更高的收入和透明数据等方面,看见作为互联网服务公司首先切入点是数字版权发行和版权管理;其次做了产品设计和系统框架的搭建;最后讲述了宣发所涵盖的数据挖掘、找准定位、流程把控、数据反馈等体系化流程,并相信智能化系统化全球宣发是未来。
演讲2:新生代音乐人的打造与运营
嘉宾:王凯,心喜文化执行副总裁/SW厂牌负责人
王总指出娱乐多元化的展开,能让中国流行音乐有个真正的未来,主要是由于:一是真正让音乐产生价值的是自媒体平台、社交平台、游戏、任何娱乐方式,比如影视剧;二是大家把它当做道具、当做游戏的附属品,这是大众需求;三是音乐人其实是表达方式的探索者,无论作为企划者或者制作者,都不能影响到它对于表达方式的最根源的东西。
演讲3:音乐如何成为影视项目的爆款助推器
嘉宾:高航,奔跑怪物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高总首先指出影视音乐分成两个类别,一个是病毒向,一个是情歌向;其次与10年前对比,2017年上半年排行榜前十年的歌曲为影视音乐、综艺部分和头部艺人,而2017年下半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网络歌曲占据了大半江山;最后提出“好的内容才是自己最好的助推器”。
演讲4:唱给未来广告的歌
嘉宾:李三水,W创始人
李总介绍了其公司开展音乐营销业务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广告歌的系列化开发”、“广告歌进入音乐节进行专场演出”等具体示例的介绍,展示了广告世界里可以想像的新可能,展现了一条借助音乐进行品牌宣传的新路径。同时,也揭示了想要玩转音乐营销需要广告公司有音乐性、原创度、好创意。
演讲5:视频彩铃,音乐娱乐的视频化进阶
嘉宾:袁敏,咪咕音乐VP
袁总重点介绍了彩铃进入视频化阶段后,可以为音乐提供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一是新歌推介,可以通过视频彩铃为音乐提供有效化的传播渠道;二是活动的推广,歌手在举办演唱会等品牌活动前可通过创意视频彩铃进行宣传,并促进观众购票或开展其他交互活动;三是影视宣发,可以通过音乐去关注影视,促进影视购票和观赏;四是歌手推广,可以通过事件素材对歌手进行相应的曝光,甚至植入广告元素,促进歌手获得更多更密集的传播。
演讲6:用场景化营销升级品牌形象
嘉宾:马乐,亚洲星光娱乐CEO
马总通过公司业务实例介绍了场景化营销的新玩法和产生的效果。对于需要开展营销的客户来说,用户体验、商家获客、流量转化、引流变现等一系列围绕的全是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和升级,以及不同内容形式的升级,带来一系列的营销盛宴,以及对于客户回馈。在《老炮儿》等电影的音乐营销中,与金融平台、视频平台等的合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午,本次博览会最后一场主题论坛“中国现场音乐大会”如约举办,发布现场音乐数据与榜单,多位演出商、主办方分享现场演出经验。
发布《2017中国现场音乐产业报告》
首先,道略数据部门负责人廖繁龙先生发布了2017中国现场音乐总体情况与六大趋势。
发布现场音乐整体数据:
解读现场音乐六大趋势:
趋势一:国外资源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大牌音乐节IP落地中国。
中国的市场增速较快,对国际艺人吸引力越来越大,2017年国外艺人举办演唱会演出263场,占比11.2%。参与LiveHouse演出2508场,票房收入占比32%。国外资源也在迅速涌入中国,国外知名音乐节Life In Color、SUMMER SONIC、Ultra Music Festival已经在中国落地成功。
趋势二:小型演出常态化,剧场演唱会增长迅速。
LiveHouse是国内音乐心脏,它对尾部艺人、小众艺人的孵化提供很好的平台,从数据来看,小型演唱会,就是剧场里面的演唱会,3000座以下的演唱会数量增长了49.2%,LiveHouse剧场在2017年大量增长,增长了32.2%。剧场在演唱会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场次越来越多,2017年剧场内共举办演唱会1671场,占比71.4%,同比增长47.2%。
趋势三:电音摇滚嘻哈持续增长,现场演出越发细分。
国内音乐市场逐渐细化,电音、摇滚、嘻哈类音乐的消费群众越来越多,2017年举办电音节47场,占比21.2%,同比增加95.8%;举办摇滚音乐节19场,占比8.6%,同比增加35.7%。
趋势四:现场音乐受资本追捧,融资力度不断加大。
2017年音乐类融资事件共计76起,涉及公司71家,其中4家公司完成了两轮及以上的融资,亿元以上融资较多。
趋势五:“音乐+”模式更受欢迎,现场音乐盈利存在困境。
什么是“音乐+”?我们发现纯粹做音乐越来越少,单纯音乐人的成长越来越慢了。2017年抖音爆红、咪咕音乐推出视频彩铃等等,都不仅仅是单纯音乐,“音乐+”模式更符合大众追求。现场音乐盈利困难,主要靠大牌艺人盈利,2017年张学友以3.1%的演出场次,创造了演唱会26.9%的票房。
趋势六:最大演艺平台成立,服务价值凸显。
华人文化成立了演艺平台,拥有了更大话语权,整合20多家线下落地商发展成为一个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举办相应的大型演唱会,增加谈判话语权。上海大型演唱会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场馆,就是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海主要的大型演唱会都会去到梅赛德斯。2017年上海共举办大中型演唱会59场,其中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办演唱会36场,占比61%。
揭晓2017年现场音乐榜单
在现场音乐大会上公布了2107中国音乐节机构五强、音乐节十强、中国LiveHouse乐队/音乐人活力十五强、LiveHouse活力十强、2017中国大中型、小型演唱会主办/承办机构五强等8大榜单。
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1:如何制造代表未来的音乐节
嘉宾:钱伟荣,MTA天漠音乐节内容总监、夏季之声副总裁
音乐节不是演唱会的拼盘,观众在变化、消费在升级、技术在进步,观众需要新体验。MTA天漠音乐节的理念就是音乐、科技、艺术的跨界,具有六个方面的未来属性。一是音乐节的策展,主题先行、玩儿法多样、品牌塑造,注重演出内容的差异化和艺人的首发效应。二是做好吃、干净的音乐节,注重交通、住宿,提供VIP服务,注重观众体验。三是注重和更具创造性的品牌合作。四是通过科技、沉浸式装置艺术体验等实现跨界与融合。五是运用社交网络营销。第六项是一个期许,就是拥抱科技与智能,要让我们的音乐节变得更环保、更智能、更人性化。
演讲2:用“音乐+”助推文化消费和产业发展
嘉宾:唐晓蕾,华江亿动CEO、长江国际音乐节总制作人
长江国际音乐节是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演艺集市,以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定位。以客户为导向进行定位,根据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要求,来定位自身的特点,融汇了摇滚、流行、爵士、民谣、嘻哈,给不同的年龄层提供不同的音乐体验,体现了大众化和多元化。走国际化路线,首创音乐节加演唱会的模式,让大家用比较低的票价,不仅看到音乐节的演出,同时也能看到一场难得的专场演唱会。将音乐节+商业品牌融合,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品牌在音乐领域的活跃度和赞助收入,将音乐节+互联网融合,打造现象级流行阵容,打造音乐平台。
演讲 3:
云栖·虾米音乐节
如何打破
产品与营销的次元壁
?
嘉宾:雅敬,虾米音乐市场营销经理
虾米音乐积极探索的是当黑科技遇到音乐之后,如何能够将冰冷的科技产品,与一个有情感的音乐节结合为一体。云栖·虾米音乐节是国内首个科技音乐节,虾米音乐联合阿里云共同举办,开创性推出“探乐实验室”,先行探索音乐与黑科技结合的可能性,将科技融入到音乐营销之中。一是音乐AI作曲,音乐节中所有曲目、演唱者都是由AI人工智能筛选,实现对大数据的完美应用,应用多种科技设备,将人文+科技完美融合。二是500人探乐跑项目,以步法来配乐,实现音乐和运动的结合。三是用AI黑科技解决听歌难题,首次提出“探乐实验室”概念,通过新技术实现音乐、科技、用户的完美交互和全新AI产品体验,将单一输出变双向互动,用户灌输变沉浸体验,打破原有音乐试听方式,探索音乐无限可能,今年9月第二届云栖·虾米音乐节会让大家更加惊喜。
演讲4:如何打造与运营以“音乐”为核心的融合性空间
嘉宾:张翀硕,摩登天空副总裁、实体商业事业部总经理
张总为我们分享了如何打造以LiveHouse为核心的融合性空间的秘诀,就是要“重用户、懂内容、会经营、做体验”。一是要知道用户是谁,是B、C两端用户,关注B端的需求、特点和服务,用音乐风格去锁定C端用户,并且基于风格去细分C端用户特征。二是要知道经营什么,根据用户打造不同的“核心内容+相关业态”组合,用音乐风格细分消费场景,按消费场景规划经营业态。三是要知道如何经营,要运用坪效思维,注重使用率、客流量、营收,牢记音乐是理想,坪效是面包。
演讲5:音乐生活服务空间如何成为内容与人才的孵化平台
嘉宾:陈涤,音乐房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音乐生活服务空间以4321为架构。“4”是4个“live bar”在一个区域,“3”是拥有3个LiveHouse,“2”是有2个音乐的衍生服务,“1”是音乐公园,打造一个集体狂欢地,其实是一个城市生活的体验区域。“4”是最基础的,就是“live bar”,有bar、有产品,有咖啡,让音乐免费去分享视听,免费去交流,同时在每一个地方做音乐+巡演,让音乐爱好者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
演讲6:创新趋势下的现场娱乐
嘉宾:夏清,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活动总监
夏总从创新趋势、现场娱乐、较量、未来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创新趋势包括应用AR、VR技术在现场娱乐,注意解决碎片时间的应用、无聊时间的消费,充分关注利用社交渠道的变化。在现场娱乐上要明确谁是主角,把握现场时间的易逝性和赛事的不可复制性。知道现场和技术、广播电视直播等和现场、落地演出的较量。最后我们要将现场娱乐同人的感性、需求等结合,实现创新技术和感性的平衡。
演讲7:以张学友演唱会为例,分享大型演唱会的操盘经验
嘉宾:翟翊,北京动起来文化传媒董事副总裁
翟总告诉我们要从艺人、技术、协调、票房去体现一场演唱会的价值。以项目分析+城市分析+受众分析,做好演唱会前瞻性准备。用50%的精力用于计划与组织外部各类资源为项目提供支持。30%的精力协调团队内部专业板块对项目的支持,跨部门积极沟通联动。20%的精力用于监督和督促各部门完成的情况与成果。做好演唱会公关和执行,要有料、实力、品质、易得。
圆桌对话:巡演项目操盘实物
在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晚报》文化新闻部成长记者主持,SplitWorks(开功)联合创始人戴子文、中馆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朱林祥、广州乐福文化创始人黄少峰,进行了巡演项目操盘的经营分享。嘉宾指出,在海外艺人巡演上要做好政治、价值观、习惯风俗的前期沟通,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引进海外艺人巡演项目。在流量型巡演上,要把握时机、广告公关和票务,其中时机是最重要的。在巡演场馆上,场馆要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报批、工商等服务,要让租赁式场馆向服务导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