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怀旧的讨论,并不新鲜。但你知道,00后也开始怀旧了吗?
截至5月21日,豆瓣里的一个名为
“假装活在1980-2000年”
的小组,已经聚集近14万人。曾有人以问卷形式在组里发起年龄普查,发现
超过一半的组员都是00后。
如果说怀旧是基于对已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那么出生在千禧年之后的00后,并没有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成长体验,他们在怀念什么?这种时空错位的怀旧又为何会产生?
“昨天晚上《东京爱情故事》大结局你们看了吗?”
“软磨硬泡妈妈才给了我五毛钱,买了一包水晶杨梅”
“买到了王杰的唱片,希望97年之前可以去台北看他的演唱会”
“我选修了打字课,拥有了一台飞鱼牌打字机”……
打开“假装活在1980-2000年”小组的主页,你会误以为自己重启了时光机。在这里,每个人都试图“穿越”回八九十年代的某一天,模拟当时的语境书写自己的个人记忆。而分享这件事在这里可不是独角戏,组里还有一群“戏精”小伙伴们,彼此之间互相看破不说破,配合对方的表演,一起沉浸式怀念二三十年前的故事。
有风君对组内的帖子进行归纳后得出,
00后的怀旧内容集中在该时期的影视及文艺作品中
,主要包括国民度比较高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明星,例如四大天王、小虎队、张国荣。此外,风靡一时的流行服饰、群体游戏和儿童零食也是他们怀旧的内容。
八九十年代正处于一系列变革时期,当时的多数文艺作品至今仍有较高的知名度,是00后了解过去重要的怀旧素材。
在有风君和组内成员的聊天过程中,多位00后都提到了最怀念八九十年代“没有电子产品干扰的快乐童年”“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面貌”。
出生于2000年的小王加入小组已经一年了,他告诉有风君,“我对上世纪末的怀旧主要是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到的,我很喜欢《编辑部的故事》里那种更加跳脱的思想意识。”
小张还是一名高中生,他“觉得那时候的生活挺美好的,很喜欢那种可以一起骑单车、一起玩的感觉。”
历史上,怀旧最早被当作是一种疾病。
怀旧的英文nostalgia,是由两个古希腊词语nostos(返乡)和algia(怀想)组成的,最早被瑞士医生侯佛提出,用以指代中欧三十年战争期间一些瑞士雇佣兵所患上的思乡病。
在现代语境下,怀旧已经演变成社会的集体性行为。00后扎堆在互联网上怀旧,是他们病了吗?
去年12月,一位网友在“假装活在1980-2000年”小组内发布一条帖子:为何出生在千禧年却很怀旧?
八十年代的北京街头,人们骑着自行车。
图源 视觉中国
评论区很热闹。
有人回复:“过度的电子化,浮躁又没有实力支撑的流行文化,信息获取更简单,联系也更容易,但反而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也有人说:“以前都好清新、好有朝气,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贩卖焦虑的流行审美根本不是我小时候憧憬的未来。”
也有人一语道破真相:我们只看到了想象中的千禧年,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辈觉得现在才是幸福的。
随时随地来一场citywalk,靠着“电子榨菜”下饭,“特种兵”式打卡网红城市……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当下,正是过去人们所向往的未来,未来人们所怀念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