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11月2日
第十四届“挑战杯”
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
于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武汉大学共斩获
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
团体总分位居全国前十、湖北省第一
再度夺得“优胜杯”
下面和珞珞珈珈一起
见识一下获奖团队的风采吧
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吸引来自2700余所高校的300多万名学生参与,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共评选产生金奖项目280个、银奖项目559个、铜奖项目1559个(其中,专项赛金奖100个、银奖200个、铜奖300个)。
自2024年3月启动“自强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武大团委共组织开展了60余次线上线下培训和模拟答辩,并根据每支团队特点,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着力提升项目质量,助力武大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
骨骼创可贴
——让国产可吸收促修复医用骨蜡惠及千家万户
雷清剑、蔡珠婷、许鹏博、周启月、杨芊早、毛哲、李奕桦、王锐铎、肖凌飞、高仕杰、朱宇凡
医用骨蜡是临床手术常备的止血材料。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台手术须使用骨蜡。但长期以来,临床使用的仍是不可吸收骨蜡。不可吸收骨蜡易诱发感染、阻滞骨愈合,导致患者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乃至进行二次手术。研制一款国产化的可吸收骨蜡迫在眉睫。在蔡林教授、闫飞飞、魏任雄等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潜心多年,突破原料、配方、结构三大难点,成功研制出可吸收促修复骨蜡,具有“快速止血、完全吸收、促进修复”多重亮点,可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脊柱外科等骨创面手术。目前,产品已投入临床试验。
2020年,雷清剑加入蔡林教授课题组,开始参与可吸收骨蜡的研发工作,团队掌握大量前沿资料和一手信息,尝试构建全新的国产化技术方案。团队围绕可吸收骨蜡的原料筛选、配方制定、结构调控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扎实厚重的技术基础。
肯下苦功夫,甘坐冷板凳,团队经历过无数技术调整、工艺改良,乃至推倒重来、重新开始。经过数年实验室探索研究、小试生产、中试转化,团队成功研制出可吸收促修复医用骨蜡,并产出一批高水平论文和专利成果。产品在目前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反馈良好,实现预期目标。产品的技术创新性、商业价值、应用前景得到众多专家学者、投资人的认可,并受到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一路走来,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始终怀揣医者情怀和服务初心,立志为中国骨科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骨蜡产品,让健康中国的蓝图透过科技创新映照在更多患者身上。
李政灿、郭哲宇、饶可奕、王梅岭、周家庆、唐佳杰、王晨阳、张子欣、宣建东、詹卓静、董世鑫、刘玉、田思铭、王文卉、王诗琦
星谱视界团队积极响应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需求,研发了全天时轻量星载高光谱相机,实现相机在轨谱段可重构成像,获取的影像在土地资源管理、森林碳储量反演、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监测管理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均获得良好成效。团队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根基,以多场景应用为检验,让高光谱遥感做到又快又好又省。
龚健雅院士2018年筹建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着力发展遥感卫星,站稳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全球第一的位置。2020年李政灿积极加入微纳遥感卫星研发团队,钻研于星载高光谱相机载荷的研发与应用。这个过程中,团队面相多场景应用设计相机参数,实现在轨灵活可编程成像;在硬件结构创新的基础,开发相适应的成像算法,充分发挥硬件创新的潜力;开展森林、水体、农业等场景的高光谱遥感应用,让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效能。团队充分发挥武大遥感的学科优势,扎根于高光谱遥感相机的设计、成像、应用全链条成体系地进行研发,为我国的遥感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不惧挑战 敢拼敢闯
武大学子朝气昂扬
在科技创新领域乘风破浪
未来,珞珈青年将继续锚定目标
以自信的姿态和饱满的活力
在全新征途上勇往直前
“拼乐高”发Nature?武大教授2年内再登顶刊!
内容来源: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
封面图:舒佩
编辑&责编:谷明珊
审核:张佳宁
为珞珈青年点个“赞”,再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