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首个NB-IoT套餐 中国电信布局物联网;NB-IoT开启规模商用黄金时代;高通、联发科竞发新品,电信三雄展开部署竞赛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7-09 07: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首个NB-IoT套餐 中国电信布局物联网;

2.NB-IoT开启规模商用黄金时代;

3.高通、联发科竞发NB-IoT新品;

4.物联网标准捉对厮杀 定制化验证需求起;

5.大陆电信三雄展开物联网部署竞赛;

6.未来NB-IoT将在物联网应用中占比70%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 阅读原文 ”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首个NB-IoT套餐 中国电信布局物联网;


中国电信已经于2017年6月20日发布了NB-IoT业务套餐。据悉,该资费套餐是全球首个NB-IoT业务套餐。


中国电信推出的这个NB-IoT业务套餐是按照“连接次数”计费,采用套餐模式,套餐内规定一定的连接数,超出套餐外的连接次数部分,另行收费。



中国电信发布全球首个NB-IoT业务套餐


此前有消息称,今年6月26日,德国电信于推出了首个NB-IoT业务套餐。然而,中国电信在6月20日就推出NB-IoT业务套餐,所以说是比德国还要领先,可以称得上是全球首个NB-IoT套餐。


中国电信NB-IoT套餐分为连接服务费和高频功能费。业内人士简单的形容此次电信推出的物联网套餐,连接费用=电信NB-loT连接总数*每个NB-loT连接的连接单价。相比较于计费复杂的德国电信套餐,中国电信物联网套餐就显得简单多了,计费模式从连接体现价值,摒弃了在NB-loT中价值极低的流量收费模式,可谓是独创先河。


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这款套餐是针对企业不是针对个人用户,但是有大的企业可能还会有集成的额外服务等,打包之后价格上会有优惠。


作为LTE IoT领域中投入最为积极,也最具先发优势的运营商,中国电信始终引领着行业的前行。2017年以来,中国电信在物联网业务上更是动作频频。


3月,全球首个基于新一代物联网(NB-IoT)技术的智慧水务项目在深圳率先商用,中国电信、深圳水务、华为公司联合发布《NB-IoT智慧水表白皮书》。


4月,中国电信在江西鹰潭开通新一代物联网(NB-IoT)网络,参与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启动了基于NB-IoT技术的各类智慧城市应用部署。


5月,中国电信在2017年中国电信物联网发展政策恳谈会上,表示,将拿出3亿元进行物联网专项补贴激励,重点支持NB-IoT与CAT1两大类产品。同时,经过提前布局、标准跟踪、外场试验、版本发布、商用部署等一系列工作,中国电信正式宣布建成全球首个全覆盖的新一代物联网(NB-IoT)商用网络。


6月27日,中国电信在上海向全球发布物联网开放平台,联合全球的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全球“产品大融合、渠道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7月1日,在雄安新区,中国电信基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的智慧城市管理应用示范点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7月5日,中国电信宣布,NB-IOT正式在川商用 。


与其他两家运营商相比,中国电信新一代物联网(NB-IoT)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覆盖最广,基于4G全覆盖网络部署,有移动网络的地方均可提供物联网服务;二是规模最大,全网31万基站同步升级;三是质量最优,基于800MHz低频段承载,具有信号穿透能力更强、覆盖能力更优的特点,使得网络质量更稳定。 中关村在线



2.NB-IoT开启规模商用黄金时代;


无论是对国内运营商,还是对国外运营商而言,2017年都称得上是移动物联网规模商用的元年。正在举行的“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海”(MWCS)成了移动物联网“秀肌肉”的舞台,尤其是NB-IoT(窄带物联网),从芯片模组、平台支撑、应用场景等各层面,在这次通信业盛会上得到了展示,显现出产业链的强大实力。


在国内,工信部发布重磅文件要求加快推进NB-IoT发展步伐,到2020年实现NB-IoT网络在全国范围的普遍覆盖。放眼国际,预计在2017年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用超过30多个NB-IoT网络,覆盖全球50%的人口。


排除了纷纷扰扰,NB-IoT正在开启规模商用的黄金时代,技术和标准不再是问题的关键,接下来产业链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低速率物联网市场是片大蓝海


如果按照速率、时延等纬度来划分,物联网应用场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讲究的是高速率、低时延,主要应用于车联网、视频监控等领域;第二类是对速率和时延较有要求,主要用于智慧家庭、POS机等领域;最后一类则是强调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和广覆盖。每一大类应用场景,都由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连接,比如2G、3G、4G、卫星、LoRa、SigFox、eMTC、NB-IoT。



在物联网的三大类场景中,最后一类场景,也就是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和广覆盖场景的市场规模最为庞大。在GSMA全球移动物联网峰会上,上海联通总经理沈洪波表示,联通预计低速率领域市场规模将达30亿个连接点,而在高速率物联网领域,连接点数量只在2亿个,中间层次的连接规模将在10亿个左右。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数量有限,而且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对于运营商来说,必须要找到新的拓展空间,这就是物联网市场。尤其是市场规模庞大的低功耗广覆盖物联网领域,是运营商不容错过的,这不仅是蓝海市场,更确切说是“深蓝”市场。所以,几年前运营商就将目光聚焦在低功耗广覆盖物联网领域,LPWA(Low Power Wide Area )技术应运而生,满足了运营商开拓低速率低成本广覆盖物联网领域的市场需求。


当时在市场上,基于非授权频谱的LPWA技术成为主角,主要就是LoRa和SigFox。


LoRa和SigFox技术都是在非授权频谱,也就是在公共频谱上开展连接,所谓公共频谱,就是说这段频谱大家都能使用,就像是公共跑道,不像运营商的2G、3G、4G网络是在授权频谱上开展连接的,有自己的“专属跑道”。


2013年左右,LoRa就开始在一些国家得到规模部署,之后LoRa联盟也发起成立,产业链力量得到增强,包括一些国际知名运营商和相关企业都加入其中。另一种非授权频谱技术SigFox商用时间落后于LoRa,在国际范围也得到一定范围的部署。当时,国际上不少运营商都选择了LoRa,比如法国Orange、韩国SK电讯等。


授权频谱技术后来居上


对于为什么一些运营商会采用LoRa或SigFox,GSMA物联网项目执行总监Shane Rooney博士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运营商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当时市面上基于授权频谱的LPWA技术不成熟,但LoRa可以规模商用,运营商的客户有低功耗广覆盖连接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运营商就采用了这种技术。”Shane Rooney博士在接受《IT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到了2016年中期,LoRa或SigFox的对手出现了,而且对手十分强大,这就是NB-IoT和eMTC,这两项技术均采用全球统一的3GPP标准来扩展物联网。“这是很多企业在一起制定的统一行业标准,它是开放的,而且是向5G演进的,每年标准都会不断地提高。”Shane Rooney博士说道。在他看来,使用基于授权频谱的NB-IoT和eMTC会让客户能够更加安心,“如果客户问5年后或者10年后,这个技术还在吗,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地告诉他,没有问题。”而且,客户即使更换服务提供商,也不影响使用NB-IoT或eMTC服务。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之前选择部署LoRa或SigFox的运营商现在有了新动向,比如法国Orange刚刚宣布要采用eMTC技术。在Shane Rooney博士看来,当初采用非授权频谱技术的运营商将会慢慢转向授权频谱技术,“在一到两年内,基于授权频谱的LPWA技术将会成为市场领先者。”


那么,LoRa和SigFox是否都会消失呢?Shane Rooney博士给出的答案是:有去有留,“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有的技术和公司会离开,有的技术会留下来,处于夹缝市场,尤其是关注成本的一些市场。”但是谁会留下来?谁会离开呢?Shane Rooney博士并未明确说,不过他称:“从技术上说,LoRa的技术更强大一些。”这似乎意有所指。



去年SK电讯在韩国部署了全国性的LoRa网络,在这其中,Contela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大部分的LoRa网关和LoRa网络服务器。在这次MWCS展会上,出现了这家韩国通信设备商的身影,展示了室内型和室外型LoRa网关。Contela公司海外事业部副部长杨恒对《IT时报》记者表示,之所以前来参加MWCS,是因为中国市场空间巨大,即使是运营商在大规模部署NB-IoT,但是在企业专网市场LoRa仍有机会拓展,“我们目前正和一些大型企业在商谈。”


NB-IoT、eMTC不是单选题


其实相比和LoRa、SigFox之间的关系,NB-IoT和eMTC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目前更受业界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NB-IoT和eMTC各有优劣势。NB-IoT的速率更低、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而且支持的连接数更多,从这些特点来说是低速物联网领域的最佳选择。“从目前AT&T的情况来看,LTE-M模块的成本大概在7.5美元左右。NB-IoT的模组成本肯定比这要低,但是低多少很难说清楚,这也和采购规模有关。”Shane Rooney博士说道。不过,eMTC也有自己的优势,支持移动性、语音功能,适用的场景比NB-IoT更丰富,比如说可用于可穿戴设备等。


所以说,NB-IoT和eMTC之间有竞争,更有差异互补。正因为此,NB-IoT和eMTC对于运营商来说不是单选题,两者可以同时拥有。


中国电信是NB-IoT的坚定推动者,不过这家运营商也在拥抱eMTC。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在全国范围部署NB-IoT网络以及800M频段eMTC网络,打造高低频融合、高低速兼顾、全场景适用的精品物联网。对于NB-IoT态度积极的中国联通也没放弃eMTC,在这次MWCS展会现场,中国联通联合爱立信、高通展示了全球首个eMTC物联网VoLTE业务应用案例。一旦火灾等灾害发生,现场人员按下报警装置上的按钮,消防中心立刻接到警报,同时语音功能开启并接通,双方之间可以及时沟通情况。与此同时,地理位置等信息也通过eMTC网络发送出去。这样消防队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火警,最大程度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NB-IoT和eMTC并不是单一的技术选择,即使是美国运营商,现在也在研究跟进NB-IoT。”Shane Rooney博士表示。而在未来,不排除NB-IoT、eMTC走到一起的可能,据了解3GPP曾有过这方面的讨论。


从芯片层面来看,目前有支持NB-IoT或者eMTC的单模芯片,但是同时支持这两者以及GSM的多模芯片不在少数。而且在基站设备层面,从展会现场设备商展示的结果来看,实现了一套基站可同时支持GSM/NB-IoT/eMTC,从而方便运营商快速部署。


NB-IoT“粉丝”更多


虽然eMTC和NB-IoT对运营商来说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NB-IoT似乎更受运营商的欢迎。


GSMA物联网项目负责人Graham Trickey介绍,目前美国运营商AT&T、Verizon在推eMTC技术,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推NB-IoT,德国电信在德国若干城市和荷兰全国范围内推NB-IoT,沃达丰在西班牙与荷兰推NB-IoT。


华为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IOT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在GSMA全球移动物联网峰会上表示,2017年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商用30多个NB-IoT网络,覆盖全球50%的人口。而从这些国家的名单来看,欧洲国家对NB-IoT兴趣相当浓厚,包括比利时、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都将在今年进行部署。


而且,NB-IoT走出了前段时间的舆论风波,从技术层面来说,NB-IoT的规模部署和商用不存在绊脚石。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不同厂商之间的NB-IoT设备不兼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NB-IoT的商用进程无疑会受到极大阻碍。而在这次MWCS展会上,设备商和运营商人士都站出来辟谣,称并不存在不兼容的情况。



沃达丰研发及科技战略部负责人Luke Ibbetson表示:“NB-IoT是很重要,也是非常正确的技术,沃达丰现在有5500万个连接设备。”针对设备兼容问题,沃达丰方面称并不存在,经过全面网络测试,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这些供应商所提供的设备兼容性完全没有问题。


蒋旺成也表示:“互联互通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厂家芯片和基站的互通、基站和核心网的互通。现在全球多家运营商测试验证,互联互通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进入NB-IoT商用阶段


经过了技术之争、舆论风波,对于NB-IoT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应用创造价值,让整个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之前,运营商、设备商在国内一些地方进行了NB-IoT试商用,目前来看取得不错效果。


2017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全面建成商用新一代物联网(NB-IoT)网络,这也是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物联网(NB-IoT)网络。“20db增益、10年电池使用寿命、50K连接数每小区以及5美元的模组成本”的优势让MWCS上中国电信的物联网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为什么大家更看好中国电信的NB-IoT?中国电信的产品经理告诉《IT时报》记者,物联网产业发展催生的LPWA技术,现有技术方案难以满足其业务需求。“中国电信NB-IoT采用的是独立部署方式载波配置位置879.5—879.7MHz,空闲频谱较为充裕。按照未来的发展规划,很可能预留295KHz作为与CDMA的邻频保护带,NB-IoT部署在800M尾端空间的850K频谱中,不会影响后续的L800部署。”


800M频段的优势让中国电信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先行一步,也更有底气,行业人士也一直对中国电信发展物联网持乐观态度。去年12月,上海电信在嘉定、杨浦、松江3个试点区域进行规模外场试验,今年3月完成网络侧测试及功能验证,5月10日,上海电信首个NB-IoT自动环境监测及井盖监测应用正式在世博智慧园区落地。在GSMA创新城市展区,中国电信展示了NB-IoT的空气监测和窨井盖监测,数公里之外的世博园区的空气质量和窨井盖状况,展馆内的人们一目了然。就拿窨井盖来说,一旦倾斜度超过了一定值,系统就会报警,提醒市政人员尽快处理。


中国联通也在加速NB-IoT布局,通过物联网寻求发展,以推动未来收入增长,弥补移动流量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中国联通总裁陆益民在MWCS大会演讲时指出,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的基石,其中三大要素:连接、平台、数据,营运商要构建强大的连接网络,要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打造好开放平台,做好完善大数据的运营。


在中国联通展台,物联网分别通过消费物联网、工业物联网、NB-IoT网络、全球化物联网、下一代连接管理五个板块展出。其中沃·根云工业物联网平台可以基于物联设备的大数据分析为机器画像,并希望通过一站式物联接入核心产品让设备物联入网上云不再是难事。中国联通的展台讲解员告诉《IT时报》记者,中国联通正通过IMSI切换的方式,在部分地区提供本地资费,从而帮助企业客户减少业务成本。


基于5G方面的优势,中国移动正积极构建面向5G的蜂窝物联网新型云管端生态系统。今年,中国移动会陆续在杭州、上海、广州、福州四个城市开展NB-IoT及eMTC的规模试验,之后在重点城市开展商用,预计到2018年实现全网规模商用。在中国移动展台,蜂窝物联网智慧工业目前还仅能通过传感器完成简单的动作,比如更新实时连接数。


智能应用正在慢慢成熟


今年3月,深圳水务联合中国电信、华为发布智慧水务商用项目,在深圳部分小区部署了约1200只NB-IoT智能水表。“到今年5月份,水表的数据上报成功率达到99.5%,而以前GSM技术能达到90%上报成功率就不错了,”蒋旺成表示,深圳燃气的NB-IoT燃气表运行以来数据上报的成功率也非常高,“深圳燃气的老总说,至少要上10万块燃气表。”


水表、燃气表只是NB-IoT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在这次MWCS展会上,运营商、模组开发、应用开发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都在展示相关产品和应用案例,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物联网改变生活,只在眼前。


在中兴微电子展台,展示了专为低功耗物联网而设计RoseFinch7100系列芯片以及智慧灯杆、智慧共享单车等应用。在智慧灯杆中,传感器收集到的天气状况等信息会通过NB-IoT发送至后台,而且可以远程控制灯光情况。而有了NB-IoT这一“武器”,共享单车的电量、使用情况信息可以实时传递。


中国联通在MWCS上展出了互联自行车和互联智能垃圾箱项目,比如互联智能垃圾箱可以改善垃圾收集。还有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机构,利用NB-IoT来监控和保护海洋动物。


人们可以大胆畅想,将来某一天可以像在应用商店购买App一样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NB-IoT应用。而且,这一天并不会遥远。


运营商的未来:从连接到平台


为了更加丰富物联网应用、壮大产业链实力,开放合作成了相关各方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都是如此,纷纷建立平台,吸引小伙伴一起投身于NB-IoT生态当中。GSMA也不例外,在今年9月,GSMA将在洛杉矶举行移动物联网领域的第一次开发者会议。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已先行一步。6月27日,中国电信联合爱立信等全球合作伙伴、200余家天翼物联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等发布了其全球物联网开放平台,这是中国电信打造的国际物联网专业化平台,它可以通过全球统一系统,实现物联网连接服务的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从生产部署到服务变现的“全生命周期”物联网连接管理与自助服务。


欧美的电信运营商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英国电信BT产品服务研究和开放创新总经理Jean-Marc Frangos告诉《IT时报》记者,英国的NB-IoT很快就会商用,目前已经在EE的网络上进行相关的实验和部署,同时在为英国智能城市所做的项目实验中,尝试采用平台化的方式部署。Jean-Marc Frangos认为,严格意义上,物联网在价值链上分为三层,最低层面是网络连接,最高层级则是高端的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感应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商业决策。而中间层则是现在电信运营商都想做的——平台,“我们称之为数据中枢,通过它,我们可以把相关数据流量导向合适的应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可以获得足够数据,或者准确地明白它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这需要运营商做一定的策略管理,同时对数据的格式也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AT&T正在打造一个物联网应用的平台,就像打造App Store或安卓应用商店一样。2016年,AT&T发布了物联网入门套件(IoT Starter Kit),包含开发者所需要的硬件、数据、服务和集成等,比如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机、全球SIM卡等,帮助开发者开发物联网项目。


从连接人与人、物与物,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全球电信运营商都在尝试更加OPEN(开放),成为整个物联网生态中的领头羊。 IT时报



3.高通、联发科竞发NB-IoT新品;


高通(Qualcomm)与联发科(2454)于上周上海世界移动大会(MWC 2017上海)期间,相继发布针对NB-IoT(窄频物联网)布局新进度,高通推出Snapdragon Wear 1200平台,而联发科则祭出首款NB-IoT系统单芯片MT2625迎战,惟MT2625不仅没有诸多卫星讯号的支持,也没有eMTC的规格, 但对于在NB-IoT领域几乎没有市占率的联发科而言,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


大陆工信部近期发布《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通知》,正拟定推动NB-IoT标准化,并对NB-IoT模块外形、封装以及针脚定义等提出新规范,积极加快推进网络部署,构建NB-IoT网络基础设施,目标将于今年底实现NB-IoT网络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且到了2020年, 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而基站规模则将达到150万个。


而在此一趋势引领下,芯片大厂像是高通就在上周宣布,旗下高通技术公司将LTE技术中的LTE categories M1(eMTC)与NB1 (NB-IoT)连网功能引进穿戴装置产业,发表全新Qualcomm Snapdragon Wear 1200平台;另外联发科也不甘示弱,发表首款NB-IoT系统单芯片MT2625,并延续了与中国移动在2G、 3G、4G领域的合作,此次也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业界最小NB-IoT通用模块。


高通所推出的Snapdragon Wear 1200是一款具备强大的定位功能支持包括GPS、格洛纳斯(GLONASS)、伽利略(Gallileo)、北斗(BeiDou)等卫星定位系统,低功耗地理栅栏(geofencing),以及高通技术公司透过Wi-Fi与手机服务的云端定位服务,打造覆盖完整的全球地面定位功能,此平台设计瞄准包括儿童、 宠物、老人、以及健身追踪器等特定用途穿戴装置之中。


值得留意的是,联发科所发布的MT2625,虽然号称是为打造中国移动NB-IoT最小的通讯模块而生,但相较于高通的Snapdragon Wear 1200,不难发现MT2625不仅没有诸多卫星讯号的支持,也没有eMTC的规格,明显就是针对NB-IoT所打造的最小系统单芯片。


高通将NB-IoT与eMTC等频段的规格支持,导入穿戴式应用,集邦科技拓墣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姚嘉洋认为,就中国移动于上周在上海MWC的摊位展示中,足见中国移动有相当大的企图心,以消费者为中心,试图拓展其他面向的应用服务,高通选择在上海MWC 2017发布此一产品,显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幼儿、老人与宠物等应用服务等这类市场, 高通此举颇有战略意涵存在。


姚嘉洋进一步指出,高通与联发科所推出的新芯片,虽然都能锁定NB-IoT应用,但还是有明显的市场区隔在。 值得欣喜的是,联发科过去在NB-IoT几乎是没有任何声量可言,此次新品的发布,顺利让联发科成为中国移动在NB-IoT第三家的芯片供货商,(前两家分别是海思与高通),足见中国移动在中国NB-IoT市场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中国广大的NB-IoT市场相当惊人。 工商时报



4.物联网标准捉对厮杀 定制化验证需求起;


物联网是结合所有能利用到的资源及技术而产生的应用统合,而非单一技术可以涵盖...


物联网的发展大略分为应用层、传输层、感知层,再结合App及大数据(big data)的统合应用,亦即「物联网」几乎可说是,结合当今所有能利用到的资源及技术而产生的一次应用统合。 就产业面的角度来看,已非单一技术可以涵盖。


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各家终端装置业者已将物联网视为下一世代决战场,大力投入资金及人力,避免在这一个世代被淘汰。


以医疗照顾为例,远距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的行为之一,各国都有计划修法使远距医疗成为正式的服务,而血压/血糖/心律/移动等感知技术已逐步建立。 各大医疗中心发展出来的分析技术数据,以BT、Wi-Fi、LTE为传输接口,传送到各大伺服中心,结合APP的应用接口,将可发展出一套结合监控、慢性病医疗、急症后送,甚至突发状况之紧急通报系统,将有机会挑战「挂号看病」、「健诊」、「急诊」的传统医疗行为,大家都在观察以这样的应用发展下去是否会引发下一世代的医疗革命。


此外,物联网运用在汽车上,即所谓的车联网,需要行动通讯技术、快速的数据处理及安全的防火墙等技术,皆有庞大的想象空间。


既然物联网商机如此庞大,又需整合如此大的庞大技术,产业界已有几大策略联盟组织/论坛形成,企图掌握或主导这方面的技术。


本文第一部份将简介目前较为活跃的物联网组织,第二部分,将从笔者服务于宜特科技实验室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建置物联传输讯号测试环境,协助厂商在开发产品时,了解如何测试验证,有效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国际主要物联网组织


在物联网相关组织中相对比较活跃的有三大组织,成立之时间最早为Allseen alliance(2013年底),旗下的Framework group Alljoyn在2011年就开始有活动,而OIC及Thread Group大约同一个时间点成立(2014年7月)。


由于必须整合出各种接口联络传输的平台,各组织不约而同地定义出架构与技术等规范,以控制产品对象的成熟度,简介如下:


(一) 开放互连基金会(OCF)


OCF原名OIC,于2016年合并Allseen alliance后更名为OCF。 OIC定义的架构为IoTivity,使用的接口未有强制约束,大致仍以NFC/Wi-Fi/BT/LTE等为主;主要成员为Samsung与Dell、IBM、Microsoft、Cisco,一样涵盖了芯片及系统商,宜特科技亦为此组织成员。


主席:Daniel Park - Samsung Electronics

工作小组

Certification Work Group

Standards Work Group,

Smart Home Task Group

UPnP Work Group

语言:未特别定义(C, C++,......) OCF目前正朝着软件标准化及标准认证进行,并中在2016年1月13日公告了OIC Logo。

紧接着在2016年2月22日至26日Beaverton城市,举办Plugfast#6.在该会议的认证章节中讨论到的认证程序(Certification Procedure)如下:


Test Tools - Develop/ Acquire/ Evaluate

Test Plans (maybe generated by individual Task Groups)

Certification Policy

Re-certification Policy

Plug-fest Guidelines

Certification Audit/Update/Enforcement Policy

Registry of OIC Certified Products

而在2015年底,OIC 宣布合并成立15年的通用即插即用论坛UPnP Forum,除了直接结合UPnP的现有技术,也取得UPnP在智能家庭产业上的优势。


同时OIC并随即成立UPnP Work Group,以维持原先的UPnP Forum运作。 其子群组包含有UPnP AV Task Group、UPnP IoT Data Modeling Task Group、UPnP Certification Task Group。


(二) Thread group


Thread Group的主要成员为Nest (Google)、Samsung与ARM,同样涵盖软件芯片及系统商,架构(Frame work)上并没有特别规划及定义,比较特别的是,使用的传输接口主要应用于ZigBee (IEEE802.15.4)。


相对于Wi-Fi,IEEE802.15.4具备了低能耗及网状网络(Mesh)可自动修复链接的优势,但因Data Rate (250K)只能达到250Kpbs,也限制此技术只能在低网络流量应用。


Thread Group的组织:


主席:Chris Boross (Nest)~2016.3.1

工作小组: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CC)

Testing Working Group (TWG) * Plugfest Working Group (PWG)* * Lab Qualification Working Group (LQWG)*

Technical Committee (TC)

Use Case Committee

Ecosystem Committee

相对于Wi-Fi,IEEE802.15.4具备了低能耗及网状网络(Mesh)可自动修复链接的优势,但因Data Rate只能达到250Kbps,也限制此技术只能在低网络流量应用。


Thread 认证产品需要通过以下行为测试: A. Commissioning B. Network functionality C. Device operation in network


由于官方的正式测试活动已于2015年11月正式开始,并有超过30个产品参加了第一批测试认证,近期即有可能看到Thread Group 的认证通过的产品出现。


IoT传输讯号测试与环境建置


在万物相连的物联网架构中,手机、平板等智能手持装置将处于各种应用情境的核心地位,藉由无线通信则是最便捷的联机方式,这凸显出无线通信的速度及质量的重要性。 因此,当各家终端装置业者,将物联网视为下一世代决战场时,除积极做产品布局外,更关注产品的「空中下载」 (Over the Air,OTA)的性能,进而带出庞大的测试与认证需求。


在IoT的实际应用上,遵循各组织所定义的架构及通讯接口的稳定度,仅是具备最基础的工作能力,然而更进一步的兼容性及系统稳定性,绝对需要更精确且多项的测试,以达到消费者对于用户经验上的期待。


由于IoT整体应用的实现,必须架构于多项传输同时启动的状态之下。 例如,NFC感知后由WiFi传输至云端,同时LTE正在进行通话而USB port也正在做数据传输;总体效能的评估就不能以单项效能测试的数据为主。 除了Firmware loading考虑外,多项接口同时运作之间的干扰也会有所影响。


以下章节,将介绍宜特科技在IoT整体环境上,在「Wi-Fi传输层讯号测试」上,所规划的仿真实际应用及消费行为层面的客制化环境;此外亦针对‘LoRaWAN’、‘NB-IoT’与‘Wireless Charging’做进一步说明。


(一) Wi-Fi传输层讯号测试


由于Wi-Fi在传输层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在Wi-Fi传输方面必须建置WFA基 础测试能力及客制化IoT Validation 的环境。 而在WFA标准测试上建置,则包含WPA2、WMM、Certified n、WPS2.0、Certified ac、CWG-RF,由金字塔型底端网上堆栈作为基本测试。



在Wi-Fi IoT环境验证上,则须着重在IoT特别重视的安全性加密及传输效能(Throughput)流量测试。


宜特科技在客制化测试上,以OctoBox实现更高层级的环境如下:


针对Wi-Fi传输效能量测,Octobox 使用IEEE802.11 定义的Multipath Emulation (MPE)完成近似于Wi-Fi用户实际使用空间下的效能表现,并带来下列三项主要的传输效能量测项目:

(1) 传输效率 vs. 距离:以程序衰减器仿真距离并配合量测系统,进而得到衰减值(距离)和Throughput之对应数据。

(2) 传输效率 vs. 方位:以程序衰减器仿真距离并搭配转台,配合量测系统,进而得到衰减值(距离)及待测样品角度对Throughput之对应数据。

(3) 传输效率 vs. 干扰:以上测试皆可搭配其他无线讯号(Wi-Fi, BT, Microwave) 做干扰测试。


漫游测试(Roaming Test):藉由Octobox系统仿真行动装置移动时AP讯号强度之变化,并测得漫游所需时间

(二) LoRaWAN讯号测试


LoRa技术其实是近几年才发展出的一种IoT无线通信技术,采用免授权的开放频段,具备能实现长距离且低功耗的传输特性,包括了传输距离可涵盖从1公里到10公里之间的范围,甚至最远可达20公里远,而靠着IoT装置内建的电池,即可维系长达10年以上的使用时间,企业安装部署所需负担的成本也较低。


低功耗、电池寿命10 年

低速,小于10kbps

免授权频段

目前仅有一间IC 应商——SemTech

星状布点、长距离

电表、烟雾侦测等等

(三) NB-IoT传输层讯号测试


2015年8月,3GPP RAN开始立项研究窄频无线接取全新的空中技术,称为Clean Slate CIoT,这一Clean Slate方案覆盖了NB-CIoT。


NB-CIoT是由华为、高通和Neul联合提出,NB-LTE是由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家提出。 NB-LTE更倾向于与现有LTE兼容,其主要优势在于容易布署。 NB-IoT可认为是NB-CIoT和NB-LTE的融合,优势如下:


中低低功耗、电池寿命也宣称10 年

中高速,100’s kbps

已有多家芯片供货商(Multi-vendor)

长距离

高速传输

(四) 无线充电讯号测试


针对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目前共有两大阵营,如下简介


Airfuel (A4WP、PMA)阵营

高通、三星、Duracell Powermat和英特尔、星巴克、Google和AT&T主导

6.78MHz磁共振技术标准

该频率与NFC/RFID的13.56MHz是整数倍的关系,两者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讯号干扰

磁共振方案的效率是85%,实测只有67%左右

Qi-WPC (无线电力联盟)阵营

诺基亚、HTC、LG、Sony、三星、高通,还有新加入的苹果

87~205KHz、300KHz电磁感应

充电效率80%,实测50%~60%

然而Airfuel工作频率会跟NFC产生干扰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上必须要将这个问题解决。 WPC目前已有较多的产品导入,两种规范在未来都需要更进一步提升正常使用下的充电效率,未来全面导入无线充电是指日可待的。eettaiwan



5.大陆电信三雄展开物联网部署竞赛;



中国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目前服务全球24个运营商,超过1,700家行业客户,已具备成熟的商用能力。 中国电信

MWC 2017上海展会物联网与5G成为展会主角,伴随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物联网即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大陆电信三雄纷纷确立了NB-IoT不遗余力的推广物联网平台,并对芯片、模块与先期开发者进行补贴,加速催生物联网多元应用。 三大运营商展现对物联网部署前所未有的积极。


中国电信积极推进物联网进程


中国电信在物联网发展可说是稳步推进,迅速而快捷。 2016年10月,确立了800MHz组网能力,规范要求支持NB-IoT网络建设;2017年1月,完成了实验网建设;2017年5月,NB-IoT基站达到30万;2017年6月,完成端到端业务运营级测试,完成800M的全网部署,正式启用商用化工作。


在物联网平台建置上,2017年6月底,中国电信正式携手爱立信(Ericsson)等全球合作伙伴,发布物联网开放平台。 该平台目前服务全球24个运营商,超过1,700家行业客户,已具备成熟的商用能力。


而在芯片和模块,中国电信动作可谓非常迅速。 在NB-IoT芯片领域,实现了海思、高通(Qualcomm)、RDA的量产,在2017年的量产合作伙伴,还包括Altair、旺诠、中兴微、英特尔(Intel)、联发科等。


在NB-IoT模块领域,目前移远、U-Blox、龙尚、SIMCOM、展讯等已量产,未来量产的厂商还包括华为、广和通等多家厂商。 在政策补贴方面,中国电信宣布投入3亿元物联网专项资源,用于推动产业成熟。 其中2亿元补贴CAT1单模和NB-IOT两类模块化产品;1亿元补贴具体项目。


中国联通积极布建各大城市网点


2016年中国联通在超过5个城市启动基于900MHz、1800MHz的NB-IoT外场规模块网试验,以及6个以上业务应用示范,其中包括上海迪斯尼等重点区域试商用;2017年,中国联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5,000万个,其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0余座城市均开通了窄带物联网试点。 目前看来,中联通在物联网领域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平台业者Jasper的合作。


在物联网芯片领域,中国联通和高通联合900MHz和1800MHz物联网多模块终端。 同时,双方也和爱立信联合了全球首个EMTC物联网VoLTE业务应用。


该业务集成了高通MDM9206全球多模LTE IoT调制解调器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LTE网络支持大规模物联网终端接入;并且语音通话能力可以支持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


中国移动物联网


开发

平台后发先至

中国移动在物联网方面可以说展现了后发先至的速度,由于先前牌照的限制,中国移动经过了较曲折的过程,终于在部署NB-IoT获得大陆政府批准,今年将同步推进NB-IoT和eMTC两项新技术。


在网络规模上,2017年将在全国346个城市启动移动物联网建设,年底前实现部分重点城市商用;在连接数量上,物联网智能连接数将新增1亿户,总规模达到2亿户。


截至5月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1.2亿,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提供商。 2017年前5个月的物联网连接数增量已达到2016全年水平,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连接数占比较大的领域包括车联网、智能单车、金融、能源和可穿戴设备等。


相对于中国电信和联通的合作模式,移动选择了自主开发平台。 其OneNET平台吸引了3万6千名开发者,承载了近2万个应用,每天调用API次数超过2,000万次。 但与成熟的平台运营还有不小差距。


在芯片领域,中国移动借助基础通信套件,积极推进软硬件集成化,从而降低物联网应用开发成本和门坎。 中兴微电子、紫光展锐、华为海思分别发布了2017年下半芯片计划,将支持与中国移动OneNET平台连接。


在模块领域,为打破现有模块市场的碎片化,中国移动联合垂直行业、模块厂商,首发4款通用模块,包括自主品牌NB-IoT单模中尺寸通用模块,联发科全球最小的NB-IoT单模单芯片及NB-IoT/GSM双模大尺寸通用模块参考设计,芯讯通NB-IoT/eMTC/GSM三模大尺寸通用模块等。DIGITIMES


6.未来NB-IoT将在物联网应用中占比70%


导读: NB-IoT是基于蜂窝窄带物联网的英文缩写,作为一种广域网连接技术,NB-IoT能把终端直接接入已广泛覆盖的蜂窝网络中,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可满足远程抄表、移动设备追踪、智慧农业、智能停车等行业应用。


2017年可以称得上“共享元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等纷纷亮相,其中最火的要算共享单车了。而共享单车的火爆则不仅带来各种运营与监管难题,还直接引爆了一项名为“NB-IoT”的移动连网技术。



NB-IoT是基于蜂窝窄带物联网的英文缩写,作为一种广域网连接技术,NB-IoT能把终端直接接入已广泛覆盖的蜂窝网络中,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可满足远程抄表、移动设备追踪、智慧农业、智能停车等行业应用。



NB-IoT蜂窝窄带物联网


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的蜂窝式M2M市场的中国,目前在推动NB-IoT商用的道路上显然是不遗余力的,不仅有华为、中兴等设备大厂支持,芯片厂商高通、英特尔、联发科也纷纷加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也积极响应。


目前,工信部已发布文件要求加快NB-IoT标准、设备、芯片、模组、测试、应用、网络在国内发展。到2017年末,将实现NB-IoT网络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


凭借NB-IoT的低功耗、低成本、覆盖广且深、大连接等特性,其将在物联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NB-IoT在整个物联网应用的占比将达到70%。


据悉,今年共享单车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台。而智能抄表每年预计新增5000万左右,而且在新兴应用中,如智能停车、可穿戴市场、户外运动、健康检测、家居控制等多个市场都会增加NB-IoT的连接应用。显而易见,NB-IoT必会带动后续物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关村在线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 阅读原文 ”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 天天IC” 个人微信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