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投资社群宗旨:
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一个免费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一切以成长价值为核心。很多人做了一辈子股票都没搞清楚股价为什么涨跌。为了帮助更多人认识价值投资,交流分享还是非常必要的。
长线投资社群愿景:
建设一个真正志同道合、不掺杂任何商业目的、纯粹为兴趣爱好而来的长线投资朋友圈。投资理念:长线投资从拒绝平庸开始,坚持与净利润持续增长的优秀企业为伴,赚企业成长的钱。价值观:健康生活、快乐投资、交流分享、感恩互助!
作者:
蜡笔小新
/01/
我是一个普通的工薪族,从2007年入市至今学到了很多关于价值投资的知识,并且能够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坚定地持有优秀公司的股权,真正做到了一个优秀公司的股权收藏者。
我第一次踏进券商营业部是在2000年左右,只记得营业部里人很多、很嘈杂。当时的业务员可能是太忙了,我都没搭上话。那是我第一次与股市接触,然而却擦肩而过。
/02/
第二次是在2007年年初去的,阴历年狗年年底,我开户的日期是2007年2月12日。促使我去开户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股市的大幅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我曾记得当年在一次饭局中,有一个五六十岁的朋友在场,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自己除了经营一个个体之外还炒G。我好奇地向他询问,炒G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当时我对股票完全是一窍不通,记得他当时很形象地给我举了个例子:比如有一个电厂,需要扩大规模,想要另外再建一个电厂,但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投资者花钱入股买的就是股票。虽然当时我听的也是一头雾水,但现在回想起来,他讲的还是很准确的,应该不是一般的股民。
当时他还提到了茅台,记得他说茅台一路上涨,涨到60元不敢买,后来涨到了90元就更不敢买了(后来我查了一下,从2006年6月开始,茅台有一波主升浪,从40元一直涨到2008年1月份的230元,期间2007年2月份我开户时最高到105.97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提到茅台股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回想我两次去营业部的经历,时间都是股市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赚钱效应明显增强的时候,当时的我正是典型的因为股市上涨而跑步入场的韭菜型选手,这与目前的市场氛围何其相似呀!
/03/
2007年2月12日开户后,一直到2月26号(那天是阴历猪年的正月初九,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我开始买入了第一支股票—中国银行,后来就陆陆续续买入首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上海机场、云南白药、万科、燕京啤酒、生益科技、上岗、五粮液等等一大堆股票,每只都是一二百股那样,仓位也逐渐越来越多。
幸运的是,2008年4月份我因为要投资一套房产,所以在4月24号把所有的股票都清了。从而躲过了上证从6124点到1664点的大跌。我当时清仓的时候,正是上证从6124点跌到一半儿的时候,所以没有亏钱还有部分盈利。
房子的首付凑齐后,我又从2008年5月23日开始用工资性收入继续买股票,基本上是每个月定投一次,从五粮液、上海机场、招商银行等一点一点地加仓,只买不卖。
2008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买了100股茅台,买入价是110.99元(不复权,如果复权目前成本应该是负数了),从此,定投茅台就成了我每个月发工资后的一个固定动作。
但是因为茅台当时的股价是100多元,我每个月能拿出来用于投资的闲钱不够买一手茅台,所以我就采用先卖掉几十股茅台,加上投入的工资,然后再买100股茅台的方式。虽然这样手续费挺贵,但当时只有用这种方法,我才能够确定地买到茅台。
从此我的茅台只买不卖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买茅台不择时、不看大盘、不看行情,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就直接用单位的固定电话买入,当时电话里报的是什么价格,我就在那个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一角、两角的报价,以能够买的到为第一要务。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就是突然有一次,我发现不能卖几十股茅台了,交易系统不支持,如果券商软件不支持卖少于100股的茅台,就直接影响了我每月的定投模式了。后来,几经沟通,
交易软件又恢复了可以卖少于100股的股票,我又可以按照我的模式继续买入茅台了。最近两年好像又不允许卖少于一手的股份数了,因为我现在也不需要再那样操作,所以也懒得再跟券商去理论。
/04/
在2015年8月,我闺女满18周岁了,并且高考成绩也不错,作为生日礼物我给她开了个股票账户,并送给她100股茅台。当时是200多元一股买的,经过这几年的现金分红,成本已经降到了188元。这之后,每年得到的压岁钱她都会交给我一部分,我都给她买成股票存在他的账户里。
可能会有朋友问我,你在十几年前为什么就这么坚定地看好茅台,并持续买入至今呢?我想这主要有三个人对我的影响较大,第一个是林园,大概在2007年左右央视对他采访,当记者问他对茅台股价后市的看法,他一脸茫然地回答“不知道”,接着记者又问他为什么看好茅台,他这时眼光一亮,神采飞扬的说:“毛利率高呀,90%多,这就是个赚钱的机器嘛”。
“赚钱机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林园用这个非常浅显的比喻,却深刻地揭示了茅台这个公司的根本逻辑。
第二个对我影响极大的是张昕帆,现在是中信XX某部总经理,在2007年他在央视财经频道做过一个系列讲座《理财教室》,我几乎每期不落的全部看了,从他的讲座里我系统地接受了纯正的价值投资理念,知道了巴菲特,张昕帆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价值投资做了比较全面地阐述,他的讲座对我影响深远,从此我走上了价值投资的道路,并一直实践到现在。
庆幸的那是我刚一入市就接受了他的思想,没有走上技术分析之路,以至于目前我对技术分析一窍不通。
第三个对我影响较大的是董宝珍,五、六年前当茅台遭遇塑化剂风波,导致茅台的股价大幅下跌时,宝珍兄在逆境中的种种坚持,以及对茅台的实地调研得来的一手珍贵资料,都给了我很强的信心。之后,随着茅台股价的一路下跌,持续地进行买入。
其实除了宝珍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之外,当时我也有自己的简单逻辑,我觉得以前茅台是供不应求的,对于一个供不应求的公司,又有什么理由可担心呢?
所以那段时间我仍然是坚定地定投茅台,越跌越买,记得从200多一直买到了100多元(当时的股价,没有复权)。董宝珍后来在2017年随着茅台的估值修复而一战成名,而我的茅台也迎来了市值的大幅攀升。
/05/
其实回想起来,我前些年对股市的认知水平与现在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当时凭最简单的逻辑,就是看一看历史现金分红情况(财务报表里现金分红是最真实的,永远不可能造假)、毛利率高不高,产品是否好卖,护城河深不深,主营业务是否突出,公司是不是轻资产,产品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见得到等等,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每个公司对财务报告,至于招股说明书就从来没有看过,我仅凭着最为简单粗浅的判断,茅台就成了我最喜爱的公司。
但我并不是一个集中投资者,我喜欢相对分散,因为我知道人的认知是有盲区的,为了避免出现小概率的踩雷情况,我在买茅台的同时也买了很多其他的公司,这些年我先后买过五粮液、上海机场、中集B和万科B(这两个B股后来都转H股,估值上升后我卖掉了)、H股的招行和建行、中信证券、盐湖钾肥等等。
盐湖钾肥现在叫盐湖股份,以前凭着察尔汗盐湖得天独厚的氯化钾资源优势,成为一个绩优白马股,后来却因为大股东的不作为,把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给毁掉了(诸位可以看看盐湖股份的年K线)。
所以我现在对茅台唯一的担心就是,大股东茅台集团会不会在哪一天头脑发热,也来个整体上市,把集团的金融、地产、红酒、酒店等资产都装入上市公司,那样就会降低茅台的资产质量,毁掉一个优秀的公司。
这些年来,随着投资理念的不断升华,对公司的认知提高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我也多次对手中的股票进行调整,截至目前,我共持有15只股票,除了茅台,还有腾讯、中国平安、五粮液、万华化学、平安银行,以及七八只小仓位股票,如北新建材、亨通光电,金禾实业、巨星科技、中国巨石,还有一个“明星股“康得新”(这是2018年的一个大雷),这些小仓位的股票,我是以一种试水的想法买入的,主要是因为我在2017年先后加入了一些股票交流微信群,受群里一些人的影响,也想试一试成长股的感觉,也算是一种“风投”的思维,幻想着其中能有快速增长的十倍股。
这些股票在2017年业绩都很好,正是因为2017年业绩太好了,所以在高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业绩不就可能再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再加上2018年整体市场环境不好,导致股价大幅下挫,反倒不如茅台的股价稳定。
截至目前,我的持仓比例分别为:
茅台(42.86%),无需过多解释,市场上有两类股票,一类是茅台,另一类是非茅台。
腾讯(13.46%),从其成长历程来看,这是一个进化力惊人的公司,是一个让我想起来就心潮澎湃的伟大公司,微信就是它强大的护城河,只要你我还在使用微信,就期待马化腾、张小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奇迹吧。
中国平安(10.04%),保险业务员也许不受人的欢迎,但保险公司绝对是一门非常非常好的生意,如果未来中国有一个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中国平安是不二人选。巴菲特今年89岁,马明哲今年才64岁,年轻得很。
五粮液(9.94%),白酒上市公司的龙头,曾经的白酒老大,目前管理层正在改变以前的战略错误,削减杂乱品牌,突出普五形象,未来增长可期。对了,为什么我说五粮液是白酒的龙头而不是茅台,因为我觉得茅台已经不属于白酒企业,它更像奢侈品、收藏品制造企业。
万华化学(2.41%),历史上的“三好学生”,去年良心收购大股东资产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习大大亲临考察为其背书,管理层优秀,中国企业的骄傲,化工界的华为,被市场认为是周期股,估值很低。
平安银行(3.73%),历史上的大牛股,人们记忆深刻的“深发展”,近年来因为银行股整体增长缓慢,而被低估。但其背靠平安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平安集团各项业务的整体协作效应,管理层进取心强烈。
张裕B、古井B、招港B(合计3.6%)。这三个是B股中的优秀公司,对比其各自的A股折价率很高,估值很诱人。我曾经做过一项统计,截取同一时间段,用复权价计算,同一个公司B股股价的增长率比A股要高出一倍左右。
下面是我最近两年试水买入的一些成长股(合计13.96%),今后根据具体情况变化有可能随时卖掉换股。
北新建材(2.79%),世界上最大的石膏板企业,基本垄断了全国大电厂的脱硫石膏资源,3月7日被全球顶级权威评级机构穆迪评为A3级,这是一个我拿着很放心的公司。
亨通光电(2.53%),公司进取心强烈,崔根良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公司除了主营业务光纤光缆外,近年来围绕5G布局多个项目,科大亨芯、硅光模块、量子通信、大赫兹、海缆等等,我其实都搞不懂,小仓位试试。
金禾实业(2.38%),甜味剂的龙头企业,正在由基础化工转型为精细化工,市场按化学周期股给予其定价,估值不高。杨氏父子稳健经营比较靠谱,最近偶然发现该公司开发了一款2C产品爱乐甜。
巨星科技(1.89%),手工具的龙头企业,公司智能产品业务稳健发展,海曼兄弟帮我看了看财务数据,还算个靠谱的企业。
中国巨石(1.48%),玻纤行业的龙头企业,没有仔细研究过,我自己也不懂这些东西,海曼兄弟和小产兄弟深入研究过,相信其研究结论。
ST康得新(1.58%),曾经的明星大白马,如今却沦落为破鼓万人捶,虽然自己踩了一脚雷,但还是觉得公司的主营业务还在,老钟是嘴巴没把门,步子太大扯着蛋了,耐心持股观察等待事件明朗。
翰宇药业(1.31%),医药股,自知没有能力读懂,暂时持有一段时间。
/06/
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十多年来能在股市里取得不错的成绩,主要是刚进股市就接受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能深刻理解一路坚持至今,对于技术分析的一窍不通也更使我排除股价涨跌的干扰,专注于公司的基本面。这么多年来,我没有特殊情况(比如买房等),只要我有闲钱就扔进股市,形成了只买不卖,不择时、不判断走势行情、满仓穿越牛熊的投资风格,当然所持有的应该是我可以用最简单、最清晰的逻辑就能够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公司。我总结出如下投资要点心得与朋友们分享:
一、确定性第一。
这个是确定性,首先要确定这个公司在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仍可以处于强势地位。
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权,是买“股“而不是买“票”。
不是在买炒作的筹码,而是买公司的一部分,不要想在二级市场上赚股价波动的差价,只希望做股东让管理层把公司做得越来越大,业绩越来越高。我很忌讳“炒G”一词,我从来都说自己是一个投资者,是股东而非股民。
三、买入的公司护城河要宽,主营业务要突出,要有垄断性、要有提价权,最好是傻瓜都能经营得很好的公司。
四、你要关注的不是股价而公司业绩。
打开自己的股票账户,主要关注的是股权的数量是不是越来越多,至于股价和市值,最好把它看成股权的附属品,借用唐朝的比喻,也可以说股价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了,你股票账户的市值就会逐渐给你带来惊喜,比如截止3月18日,我的账户市值创出了历史新高。
五、在选择公司时估值很重要,
TTM市盈率最好不要超过二、三十倍,如遇到优秀公司“黑天鹅”事件导致股价“假摔”,那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
六,在定投优秀公司模式中也可以不考虑估值,到了定投时间便果断买入。
我们的微信群主、微博博主“ZZ贵州茅台价值之道”,便是用这种方式取得财务自由的成功人士。
七、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力,
要能承受股价下跌,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应该是买入而不是卖出,市值严重缩水时,打开账户一看,我的股权数量并没有减少,我的公司仍然每天都在给我赚钱,这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八、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赚钱逐利就是企业的基因,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就相当于你和别人按比例拥有这家公司,而管理层,无论是马化腾、马明哲多么优秀,从道理上来说,他们就是你的打工仔,而我要关注的只是我的公司每天都在为我赚取利润。
九、不要与以市值的大小作为买入一家公司的依据,
在我眼里没有小盘成长股和大盘蓝筹股之分,我认为只要企业还能进一步壮大,利润还能较快增长,都是我心中的成长股。马云在2017年不是说了吗,“现在的阿里巴巴仍然是个婴儿,我们的目标是在2036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而以盘子大小作为买入的理由,多半是一种投机炒作思维。
十、要想达到复利产生的惊人效果,前提一定是满仓,投入的越多回报越大,所谓的因仓位管理、控制回撤而卖掉股票的行为,往往最终会演变成为追高买入或者丧失优秀公司的股权。知名投资人但斌先生在茅台上就犯过如此的错误。
上面的理念是我经过十余年的大量的阅读、钻研、学习、思考和实践归纳出来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多么新奇的东西,大家从各种渠道也都能看到,看似简单的理念,但真正进入你的大脑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却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才能够达到。
我记得前些年为了阅读有关投资的知识,我曾经达到很痴迷的程度,有一段时间我早上起床后在上班之前先跑进书屋打开电脑,阅读文章以及优秀投资者的博客,在PC时代我从董宝珍的凌通价值投资网也获取了大量的投资知识。目前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雪球、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群投资朋友的分享。
这些年来,经常有一些朋友向我咨询有关投资问题,其实我知道多数人就是想得到一个股票代码而已,他们最想见到的是你告诉他一只股票,然后股价第二天就开始上涨,这明显违背我的投资理念,并且我有没有能力判断股价短期的走势如何,告诉他一个股票代码后,有很大概率股价会一路下跌的,他们承受不住股价的下跌,我更承受不住被埋怨的责任。所以我可以告诉他我目前的持仓情况,而不能告诉他现在你可以买什么。
我的投资模式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市场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深刻懂得这些道理,至于最终能实实在在这样做的人更是廖若晨星,我并不否认有一些精通于技术面,通过炒G博取股价差取得很好收益的人,只是我没有选择那条路径,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会沿着我的投资理念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觉得我现在仍然非常年轻!
如果您喜欢本文,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声明:本文涉及的个股分析仅代表群内真正志同道合爱好长线投资者的交流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