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超级数学建模
全国首家专业数学建模自媒体,提供数模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该平台由多名企业资深KDD专家及国际、国家数模竞赛一等奖得主维护,敬请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超级数学建模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25岁得奖,却被指全靠“拼爹”,在各种偏见中逐渐前行成为传奇

超级数学建模  · 公众号  · 数学  · 2017-12-24 22: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你家孩子获得这种认可

实在是太早了


这段时间,“第一批90后”仿佛中毒了一般,“第一批90后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第一批90后啥啥啥”层出不穷。


然后,第一批90后表示:我们招谁惹谁了?



一直以来,外界都很喜欢对“90后”贴上各种标签,而且大多都是“ 不靠谱 ”一类的标签。倘若某个“90后”甚至“00后”获得了某些杰出的成就,首先弹出的便是各种质疑之声,意思大概都是:你这个成就不是你这个年纪该有的。


而今天超模君要讲的这个人,25岁便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承受着各种质疑、偏见。


这如果放在当下,应该就是“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拿诺奖了 ”的震惊程度,又恰巧他是跟父亲一起拿的奖,“拼爹”嫌疑尤其重,质疑的声音的就更多了。


然而,事实却是,这位25岁的诺奖得主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家确实是凭实力拿的诺奖。


他就是英国物理学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年, 劳伦斯·布拉格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父亲是物理学家 亨利·布拉格,此时正是 阿德莱德大学 的数学物理教授。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曾经是英国剑桥数学系的高材生,年仅23岁的他于1885年大学毕业后,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聘为教授,从此飘洋过海远赴他乡,二十余年他从一位热衷数学的青年科学家,慢慢转为一位擅长于自己制作实验仪器的物理学家。


亨利·布拉格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小布拉格 便已表现出对科学和数学的兴趣。


5岁时,小布拉格就被送到圣彼得学院接受早期教育。


1904年,年仅14岁的他便进入 阿德莱德大学就读,系统学习了数学、化学、物理,并于 1908年,以优等成绩获得数学学位。


同年,父亲老布拉格收到了 英国利兹大学物理学教授的聘书,并决定回到故乡工作。 而小布拉格也刚好准备去当时世界科研最前沿——剑桥大学深造,全家就这样愉快地决定搬回英国生活。



回到英国之后,小布拉格便开始准备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不幸的是,在考试之前,他患上了肺炎。


不过,在病床上的小布拉格仍然坚持参加了考试,并且以优异成绩获得艾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中学术成就最顶尖的学院,因拥有众多著名的毕业生而声名显赫,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毕业生包括了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


在三一学院,小布拉格完成数学方面的学习后,转而学习物理,并在1912年的自然科学考试中取得优等成绩,成为物理系的研究生,师从大名鼎鼎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教授 (J. J. Thomson)


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电子的发现者,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也就是在这一年, 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冯·劳厄 (Max von Laue) 发现用X光照射晶体时,会 形成格子状点阵


那个时候,科学家们相信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这种现象是晶体中的原子对X光的衍射造成的,但仍然有很多人对“ X光到底是什么 ”认识不足,认为X光是粒子,然而, 劳厄 的实验结果却 无法用粒子假说来解释


马克斯·冯·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时已经对X光研究了多年,并且坚信 X光是粒子 的老布拉格,得知了 劳厄 的研究结果之后, 立马开始设计实验,想要从实验中发现更多的东西,想推翻 劳厄的理论。


为此,他设计了X射线分光计,并用它来研究X射线的谱分布、波长、普朗克常数、发射体和吸收体的原子量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得知父亲的想法之后,小布拉格也开始研究 X射线,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探索,小布拉格发现, 父亲的理论是不对的 ,X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


很快,小布拉格便完成了 基于X光是波动在晶体的原子三维矩阵中产生衍射的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 布拉格定律 (Braggs law)



得到研究结果的第一时间,小布拉格就去告诉了父亲, 精通物理学理论和实验老布拉格立刻心领神会,意识到儿子的理论确实是对的,于是,他鼓励儿子将这个成果 向剑桥哲学学会报告。


到11月份的时候,小布拉格在 《剑桥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这个成果的第一篇论文《晶体对短波长电磁波的衍射》。 而老布拉格在利兹大学一直致力于X光的研究,建立了一流的X光研究实验室。


此后的2年间,小布拉格经常于 剑桥和利兹之间 往返 ,与父亲组成了“ 最佳拍档 ”, 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地从这对父子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1915年,因“开展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研究”,布拉格父子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


小布拉格、老布拉格


而这一年,小布拉格才25岁,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20多岁便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小布拉格简直就是将“年轻有为”做到了极致, 本来这应该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就因为小布拉格太小,加上有个厉害的父亲,并且还是同时拿的奖,本来“年轻有为”的画风就变成了“拼爹”。。。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位牛逼的年轻人。


早在1913年10月,世界物理学界在布鲁塞尔召开关于“物质的结构”的会议时,就邀请了老布拉格发言,而小布拉格却没有受到邀请。


在这个会议之后,小布拉格收到了一张署有包括 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卢瑟福等大牛科学家的签名的明信片,各位前辈都不约而同将小布拉格当做是一个有出息的后辈来鼓励,并没打算将他看作是自己的某个合作者。


1915年初,布拉格父子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Barnard科学奖章,这时,作为老布拉格的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卢瑟 福得知小布拉格得奖后,给予的不是夸赞,而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家孩子获得这种认可实在是太早了。


小布拉格:怪我太年轻咯……


至于1915年诺奖的评选过程,对于授予布拉格父子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否经历过激烈的争论,超模君就无法得知了,只知道获得诺奖之后, 小布拉格得到了一个“陪衬”的身份 ,永远是父亲的陪衬。


可怕的是,这个身份一直伴随了小布拉格50年,甚至更久。


事实上,布拉格父子获得诺奖, 最主要的原因是布拉格定律 ,就是因为小布拉格发现了这个定律,才改变了父亲原来的错误认知,后来的研究才得以走向正确的方向,布拉格定律是后续很多实验发现的基础。


而老布拉格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儿子才是布拉格定律的首创者,却仍旧无法改变外界的看法, 对小布拉格当年获诺奖是沾了父亲的光的疑虑和种种谣言却一直如影随形。



尽管后来小布拉格成为 曼切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成为 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大力扶持固体物理学,鼓励发展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边缘学科。


其中,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 首次用X光来研究生物,这个直接促成了 用X光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项研究的成功 沃森和克里克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明显是得益于小布拉格的远见的沃森,在写 其著名的“双螺旋”自传体回忆的时候,竟然也说小布拉格是占了老布拉格的便宜。难以想象为这本自传写了序言的小布拉格当时看到的感受, 是激动地想去指正?还是已经习以为常,只能无奈接受?


尽管后来小布拉格获得 马泰乌奇奖章、休斯奖章、皇家奖章、科普利奖章, 当选为皇家学会院士,以及成为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或外籍院士。


这些统统都抵不过老一辈科学家的“经验”、“执念”甚至可能是“阴谋”,外界流传的仍然是小布拉格“拼爹”。


以致在诺奖委员会为小布拉格举办的获奖50年庆祝会上, 小布拉格不得不再次澄清自己的确是布拉格定律的首创者


诺奖官方网站也在1915年诺奖者一栏中刊登了一篇题为“父辈的陷阱 (The Parent Trap) ”来特别澄清这段让人尴尬的历史。


对此,超模君想说,每一个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一些出色的合作者,只不过,小布拉格的合作者是父亲而已。。。


无论你们怎么说,反正奖已经在我手里了。


可贵的是,在这段历史里,小布拉格始终保持初心,在学术界勤奋耕耘,终成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大师。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长得帅、有背景、还努力的人吧。



本文由超级数学建模编辑和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这里 是数学思维的聚集地------

超级数学建模 ”(微信号 supermodeling ), 每天学一点小知识,轻松了解各种思维,做个好玩的理性派。50万数学精英都在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